簡介
俗名:鱈魚
學名:Coelorinchuskamoharai
英文名:Kamoharagrenadier
中文名:蒲原氏腔吻鱈背斑腔吻鱈
科名:Macrouridae
科中文名:鼠尾鱈科
同種異名:Caelorinchuskamoharai,Coelorhynchuskamoharai,Coelorhynchusparallelus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中國台灣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模式種產地:Kumano-Nada,Japan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220-400米
最大體長:28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頭部腹面光滑無鱗。吻部較鈍短,吻端有一小型的三角狀棘突。眼窩極大。口小;齒為錐狀,六列排成寬齒帶;體被櫛鱗,鱗片上之小棘平行排列,大小約略一致。發光器中長,由肛門起向前延伸止於兩腹鰭基底之間。體色為淺棕色,腹部白色;胸鰭基底之上後方有一大而明顯的圓型黑斑,小型個體會於死亡後消褪。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220-400公尺之泥砂底質的海域,底棲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漁業利用
個體較大型,軀幹部份可食,有時可見於魚市場。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一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