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豪族出身
史天澤祖上財力雄厚,為鄉里大姓。至其父史秉直時,正值金朝末年,國家衰亂,各地地主武裝多據地自保。史秉直喜愛讀書、講求義氣,在當地很有影響。
史天澤為史秉直第三子,他身高八尺,音如洪鐘,善騎射,勇力過人。
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鐵木真率部南下。十月,鐵木真麾下驍將木華黎進至河北,史秉直率數千人到涿州( 今河北涿縣)迎降。木華黎令史秉直仍統率其族眾,屯駐霸州( 今河北霸縣),並以其子史天倪為萬戶,史天澤則任帳前總領。 次年,史秉直歲木華黎攻金北京大定府( 今內蒙古寧城西),因功授行尚書六部事。史氏家族的政治、軍事地位自此開始確立。
嶄露頭角
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金朝真定經略使武仙以真定( 今河北正定)投降蒙古,木華黎命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守衛真定,武仙為副帥。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春,史天澤護送母親北歸。不久,武仙叛亂,邀殺史天倪。史天倪的幕僚王縉、王守道等在燕京追上史天澤,建議他收集散落在近郊的部曲。史天澤毅然南還,至滿城時,已聚集部眾甚多。史天澤又派監軍李伯祐向蒙古國王孛魯請求援助,孛魯令部將笑乃歹率軍三千援助史天澤,史天澤承兄職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兩軍會合後,合攻盧奴( 今河北 定州)。武仙部將葛鐵槍率萬人來戰,史天澤身先士卒,將士們勇氣憤增,以一敵十。葛鐵槍被俘,餘部潰散。史天澤軍威大振,隨即下中山( 今河北定州),略無極,拔趙州( 今河北 趙縣),進軍野興,與前來赴援的兄長史天安所部會合,共擊武仙,一舉收復真定。
不久,南宋大名總管彭義斌聯合武仙意圖奪回真定。史天澤等扼守贊皇,武仙不能進軍。彭義斌勢單力薄,焚山自守。史天澤選拔精銳士卒五十人為先鋒,自率鐵騎繼後,攻殺彭義斌。史天澤勇名大振。 彭義斌亡,南宋從此盡失河朔之地。
其後,武仙令奸細在真定城中糾結同黨,裡應外合,又奪取真定。史天澤只率部眾數人向蒿城守將董俊求援,董俊把數百精兵交付史天澤。史天澤率軍連夜趕赴真定,與笑乃歹合兵,武仙不能敵,退保西山抱犢寨。史天澤急攻抱犢寨,武仙棄寨逃遁。接著,蟻尖、蒼峪、馬武等寨以及相州( 今河南 安陽)、衛州( 今河南 汲縣)等地亦降。真定局勢得以穩定。
史天澤以真定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繕城壁、修武備,招集流散、存恤窮困,在幾年之間,頗有治績。他以此為根據,成為了漢人的一大世侯。
統兵伐金
元太宗元年(1229年),窩闊台汗即位,決定全力伐金。窩闊台選拔史天澤、劉黑馬、蕭札喇為三大帥,統領漢兵。史天澤任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
元太宗二年(1230年)秋,窩闊台、拖雷率主力攻山西,破代州( 今山西 代縣)、石州( 今山西 離石)。十月,圍攻衛州武仙軍。此時,史天澤率領諸軍合圍於衛。金朝大將完顏合達率眾十萬援救武仙,雙方展開激戰,蒙古軍敗退。只有史天澤所部千人繞出敵後,擊敗金朝一支偏師。既而又與蒙古軍再次合攻,武仙逃走,衛州再被攻克。
元太宗三年(1231年),窩闊台在官同召集會議,決定兵分三路伐金:中路攻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 蒲州鎮),入治陽;左軍進兵濟南;右軍自鳳翔經寶雞,假道南宋,襲擊汴京( 今河南開封)腹背。三軍預定次年春於汴京合圍。十月,窩闊台親率中路軍猛攻河中,至十二月破城。此時,史天澤受命在東線削弱金朝的防守力量。
元太宗四年(1232年)春,窩闊台自白坡渡河,令史天澤軍處自孟津進河南與拖雷軍會合。史天澤率軍抵達時,拖雷軍已於鈞州( 今河南 禹縣)三峰山大敗完額合達軍,金軍主力全部潰滅。史天澤軍乘勝取京東,連續招降了太康( 今河南 太康)、拓縣( 今河南 林縣 北)、瓦岡( 今河南 滑縣 南)、眼州( 今河南雅縣)等地,並在陽邑( 今河南登封東南)斬殺金將完顏慶山奴。
元太宗五年(1233年)春,金哀宗完顏守緒從汴京突圍,先渡河而北至黃龍崗,命大將完顏白撒西襲新衛、衛州。史天澤聞訊後,即率輕騎解圍。但金軍已完成對新衛城的合圍,史天澤奮戈突至城下,向守軍大呼:“你等勉力奮戰,援兵很快會到。”隨即又殺出重圍。次日,蒙古大軍至,完顏白撒等敗走蒲城,史天澤軍緊迫不捨。完顏白撒領兵尚有八萬,被蒙漢軍斬殺殆盡。
金哀宗乘船東下,抵達歸德( 今河南商丘)。撒吉思不花不聽史天澤勸告,在睢陽背水而營,全軍覆沒。金哀宗又於六月間逃到蔡州( 今河南汝陽),窩闊台命都元帥塔察兒率大軍圍攻。史天澤軍從北面進攻,遇汝水阻擋,史天澤命軍士結筏潛渡,血戰數日,立下戰功。
元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史天澤率軍返回真定。
勤政愛民
金朝滅亡後,蒙古大軍繼續南伐西征。因賦稅繁重,徵稅急於星火,百姓不能馬上完成,官府於是代借西域商人錢代輸,利息很高,稱“羊羔息”。事後又驗戶籍向百姓征斂,百姓中有的賣盡田產、妻子都償還不完。史天澤奏準朝廷,由官府代民償付一本一息。又選中等戶入軍籍,所征賦稅按貧富而定。 當時連年蝗旱,它付又借貸應貢賦。積銀達到一萬三千餘挺。史天澤認為百姓不可重困,於是傾其家資,與族屬、官吏共同償還了這筆債務。
真定達魯花赤忙哥撒兒讓蒙古軍奧魯( 蒙古語,意為“老小營”)數萬散布於州郡之間,砍伐桑樹、毀壞莊稼,百姓無法生存。史天澤也上奏,使蒙古軍徙居嶺北,保護了農耕生產。從此田裡生產得以恢復。 真定兵甲戶口超過他郡,是與史天澤的保護分不開。
伐宋之戰
蒙古滅金以後,又將進攻目標指向南宋。元太宗七年(1235年),皇子闊端率軍攻入南宋陝西、四川,皇子曲出和諸王忽都禿、口溫不花等率軍南攻襄漢。史天澤隨曲出南征,進至棗陽( 今湖北 棗陽),遇到頑強抵抗。史天澤率先強攻登城,終於攻克棗陽。進攻襄陽( 今湖北襄樊)時,宋軍於峭石灘陳船數千,猗角以掣古軍之肘。史天澤親率兩舟,滿載死士,勇往直前,徑沖宋陣,宋軍為之氣奪,落水者以萬計。
元太宗九年(1237年),史天澤隨宗王口溫不花圍光州( 今河南 潢川),史天澤親率軍先破外城,又破子城。復州( 今湖北 西陽 西南)之戰,宋軍舟船三千鎖湖面為柵,史天澤親執樣鼓督勇士四十人猛攻,宋軍柵破,復州守軍畏懼請降。壽春( 今安徽壽縣)之役,史天澤軍獨當一面。宋軍乘夜劫營,史天澤單騎迎戰,手刃數人,將士們相繼趕來助戰,宋軍被盡數驅入準水溺死。史天澤乘勝連下滁州( 今安徽滁縣)、盱眙( 今屬安徽盱眙)和寶應( 今屬江蘇)等淮東州縣。
元憲宗二年(1252年),蒙哥汗賜史天澤衛州五城為分邑。當時,“漢地不治”,地方官的暴虐,苛重的征派,使許多地方再次發生人口流散、土地荒蕪的現象。河南、陝西尤為嚴重。忽必烈受命主持漠南漢地軍國重事,即以史天澤、趙壁等為河南經略使。史天澤等至河南,選賢才,置提領,察奸弊,均賦稅,更鈔法,設行倉,立邊城,誅好惡,肅官吏,置屯田保甲,興利除害。不到二三年,河南大治,民安商樂,軍備也得到加強。 又命其侄史權、史樞戍守唐州、鄧州屯田,進逼南宋重鎮襄陽、樊城( 今湖北襄樊)。
元憲宗三年(1257年),蒙哥對忽必烈產生猜忌,派阿蘭答兒、劉太平等到陝西、河南鉤考錢穀。阿蘭答兒對河南官員羅織罪名,但史天澤以勛舊身份而獨見優容,史天澤說:“我是經略使,是非功罪,理當我責,今舍我而罪餘人,心何能安。”於是許多人得到開釋。
元憲宗八年(1258年)秋,蒙哥由西蜀進軍伐宋。
元憲宗九年(1259年)春,蒙哥親統大軍攻合州( 今四川合州),宋將王堅憑釣魚城堅守。蒙軍數月不能破城。夏季,軍中疫病流行。正議回師,宋將呂文德率股瞳大艦余艘,溯嘉陵江而上。蒙軍迎戰於三槽山( 今四川合川縣南)西失利,蒙哥急命史天澤抗禦。史天澤分軍為兩翼,跨江反擊,親統舟師順流縱擊,三戰三捷,重創末艦數百艘,追至重慶而還。
屢平變亂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 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帝位,詢問史天澤治國方略。史天澤建議“當先立省部以正綱紀,設監司以督諸路,需恩澤以安反側,退貪殘以任賢能,頒俸佚以養廉,禁賄賂以防奸”。忽必烈表示讚許,並一一採納。忽必烈命他到長江中游撤回蒙古軍,事畢,改授河南宣撫使,不久兼江淮諸翼軍馬經略使。
忽必烈即位後,當時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也在和林( 今 蒙古人民共和國 哈爾和林)稱汗。雙方遂開始了激烈的汗位之爭。
中統二年(1261年)五月,史天澤官拜中書右丞相,實行他的治國方略。並定省規十條,以保證政務暢通。史天澤知無不為,言談中一定考慮其結果,不強行不能行之事。不禁止民所必犯之事,順應時勢,通變制宜。又協調上下官僚之間的關係,使事完功成、澤被百姓。史天澤在任期間,還罷去了一些諸色差役,統一了賦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同年秋,阿里不哥率眾突襲移相哥軍,乘勝南下。十一月,忽必烈與阿里不哥軍戰於昔木土腦兒( 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諸王合丹、丞相線真等將右軍,諸王哈必赤將中軍,諸王培察兒和史天澤等將左軍,合勢進攻,斬阿里不哥大將合丹火兒赤。阿里不哥敗走。
中統三年(1262年)二月,據守山東的李檀暗中聯絡南宋,發動武裝叛亂,忽必烈急召諸路蒙漢軍平叛。三月,史樞、阿術等敗李范於高苑老僧口,李檀退守濟南。四月,忽必烈命史天澤出征。史天澤急築長圍,樹林柵,以防李檀突圍。李檀被圍四月,城中糧盡,李檀投大明湖自殺未遂,被斬殺。
李檀之亂平定後,一些儒臣上書,認為亂事之起,是由於諸侯權重。史天澤遂上奏:“兵事、民事的機權,不可以集中在一家手裡。罷去諸侯兵權,請從臣家開始。”史氏子侄即日解除兵權者有十七人。忽必烈委任史天澤節度諸將出征李璮。史天澤自始至終,都未曾把詔旨示人。平亂後入朝,忽必烈加以慰勞,史天澤又盡將功勞歸於眾將。
中樞重臣
至元元年(1264年),加光祿大夫,仍任中書右丞相。
至元三年(1266年),史天澤改任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
至元四年(1267年),史天澤改任中書左丞相。 他提議建立三衛和寓丘於農之策,二三年間,國家面貌和軍隊實力,已蔚然可觀。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欲取襄漢地區,命史天澤與駙馬忽刺出籌劃經略。史天澤等選要害之地,築城堡工事,貯藏兵儲,作攻南宋準備。 次年,因病返回燕地。
至元八年(1271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忽必烈讓丞相安童告訴史天澤:“中書省、尚書省、御史台,或一月或一旬,遇到大事可以與你商量,小事就不必煩勞你了。”
至元十年(1273年),與平章阿術等進攻樊城,元軍用回回炮攻破樊城。二月,襄陽宋將呂文煥出降。
病逝真定
至元十一年(1274年),伯顏和史天澤總領大軍二十萬乘勝進攻南宋。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至郢州,史天澤因病北還。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七日,史天澤在真定病逝,享年七十四歲。他逝世前上奏:”臣年歲有終,死不足惜。只希望天兵( 元軍)渡江時,切勿肆行殺掠。”忽必烈聽聞訃訊後震驚哀悼,派近臣追賜史家白金二千五百兩,並追贈史天澤為太尉,諡號“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朝廷還為其立廟紀念。
主要成就
軍事
攻伐金朝:史天澤十二歲時隨父親史秉直、兄長史天倪降附成吉思汗,頗受器重,屯兵真定( 今河北正定)。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史天倪被叛將武仙所殺,天澤遂承襲兄職,在駐地修城立堡。不久,率蒙古、漢軍於泒河( 今河北新樂北)大敗武仙部萬人,連克中山( 今河北定州)、趙州( 今河北趙縣)等地。繼而與兄長史天安合兵擊敗武仙,收復真定。窩闊台汗二年(1230年),與諸軍圍攻衛州( 今河南衛輝),自率千人襲擊金援軍後部,為擊敗十萬金軍、收復該城建功。窩闊台汗五年(1233年),會諸軍於蒲城( 今屬陝西),殲金將完顏白撒部八萬。乘勝尾追金哀宗至歸德( 今河南商丘)、蔡州( 今河南汝南)。次年初,與諸軍合破蔡州,滅金朝。
南下擊宋:窩闊台汗七年(1235年),史天澤隨皇子曲出攻南宋,領軍先登,克棗陽( 今屬湖北);繼攻襄陽,率勇士登船衝擊,敗宋水軍。窩闊台汗九年(1237年),隨宗王口溫不花破光州( 今河南潢川)、復州( 今湖北天門),入淮南。蒙哥汗八年(1258年),從蒙哥汗入川攻宋,在合州之戰中率水師在嘉陵江上阻擊宋援軍,三戰三捷,獲戰船百餘艘,後隨主力北撤。中統二年(1261年),從忽必烈征宗王阿里不哥,於昔木土腦兒( 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擊敗叛軍。次年,輔佐宗王合必赤督軍平李璮之亂,穩定山東局勢。至元六年(1269年)年起,參議軍國大事,參與謀劃圍攻南宋重鎮襄陽、樊城( 今湖北襄樊)和進取宋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至元十一年(1274年),受命與右丞相伯顏統軍攻宋,但因病返真定。
政治
史天澤及其家族是蒙元初期河北最大的一支地方勢力,漢地世侯的首要代表,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的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他與當時的多數世侯不同,他從未奉仕於金或宋,而在歸附蒙古以後則一心相隨到底。
史天澤在真定路任職時,修繕城池,加強武備。荒年缺糧,與戰士百姓同甘共苦。招撫流散民眾,治療戰爭創傷。幾年間,官府民居相繼修復。 自蒙哥汗二年(1252年)起,史天澤以經略使之職治理河南多年,政績卓著。
人物評價
總評
史天澤器量涵弘,識慮明哲,知時識勢,應變制宜。每臨大事,遇大難,論大政,必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以竭忠殉國,尊主庇民為原則,從不追求個人富貴權勢。多謀善斷,量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史稱其“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被人比作郭子儀( 唐朝名將)、曹彬( 北宋名將)。
歷代評價
忽必烈:①卿奕世忠勤,有勞於國,一門三職,何愧何嫌! ( 《元史》引)②卿自朕祖宗以來,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異日功成,皆卿力也。 ( 《元史》引)③朕想郭子儀、曹彬皆有顯功,終身無大過,以致如此。今所奏豈其然哉,朕所知者史天澤其人也。 ( 《元朝名臣事略》引)
廉希憲:始自潛藩,多經任使,將兵牧民,悉有治效。 ( 《元史》引)
王惲:①公忠亮有大節,出入將相近五十年,其元勛碩德,柱石四朝,師表百辟,殆古社稷臣,而氣貌循然,若無所為者。及臨大事,論大政,夷大難,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要以竭忠徇國,尊主庇民為心,一以至誠將之。其視富貴權勢,歛然畏避,若將有浼於己者。其善始令終,世儗之郭汾陽。而器量涵弘,識慮明哲,又根於天性然。 ( 《元朝名臣事略》引)②公年四十,始折節讀書,酷嗜資治通鑑,真積力久,義精理貫,至成敗是非,往往立論出人意表,雖老師宿儒,有不加詳者。至於矢謨廟堂,運籌戎幄,良法美意,契合融會,見諸行事者,誠無愧於古人。 ( 《元朝名臣事略》引)
蘇天爵:公孝敬友愛,忠信誠篤,明而恕,寬而肅,言約而理到,氣和而色莊,人誣之而不辨,人譽之而不喜,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見利不苟就,見害不苟避。其行己也知時識勢,其臨事也應變制宜。 ( 《元朝名臣事略》)
宋濂:諤諤忠武,有力如虎。斬將搴旗,疾行如飛。統諸侯大兵,前無堅城。馬不留影,士不留行。梟李擒葛,氛祲肅清。凶鷙既鋤,殘惸亦寧。春生秋殺,以奠邦經,以嚴邦刑。維忠武有勇,大敵不恐。惟忠武有慈,服即弗誅。維忠武有節,始終弗湼。紀功旗常,為邦之光。 ( 《國朝名臣頌》)
黃道周:天澤之兄,為武仙害。欲報其仇,傾資易械。言狀國王,乞師相貸。蒙古三千,助其親愛。合勢攻仙,擒仙葛帥。仙奔雙門,復斬關隘。既破其城,又破其砦。巢穴已空,安知所在。金已垂亡,猶逞故態。天澤橫戈,一戰而敗。伐宋移師,疾已大壞。天朝歸朝,寵膺大齎。一帝一臣,自生一代。 ( 《 廣名將傳 》)
朱軾:天澤材兼文武,為開國元臣。身出入行間,不下百戰,然其志與眾異。觀其臨沒之奏,則平生之所存可知矣,當時曹、郭之譽,有由然也。元取天下諸將,惟天澤知大體,如阿珠、李恆、張弘范等,皆不過戰將。巴延深厚有謀,處眾不伐,其識度比諸人為優。然其出兵之日,世祖命之曰:“當如曹彬不戮一人。”及巴延南下,兵之所過,殺戮無數,豈可與古人同日語耶?( 《史傳三編》)
柯劭忞:天澤出入將相,不伐不施,世祖謂:“郭子儀、曹彬終身無大過。朕所見者惟史天澤似人。”知言哉! ( 《 新元史 》)
逸聞趣事
史張優劣
在元初的漢人勛臣中,史天澤與張柔都被稱為“拔都( 意為 英雄)” 。但後來,元世祖忽必烈曾說:“史(天澤)徒以籌議,不如張氏( 指張柔)百戰之立功也。”
善察時勢
史天澤器量恢弘,善於觀察時勢。自忽必烈建元中統以來,中書省官員少則有五、六人,多時至六或八人,他們列坐一堂,每到商議施政方針時,常常各持己見,等待國相表態然後再決定。史天澤為相後,每到此時,便分情況予以處置:如果此事無害,那就決意施行;如果有所不妥,就心平氣和地詳細分析,以使其合於事理。所以他為相十多年間,有時秉承上意,有時據理更改,進行多方周旋,使天下人頗為受益。
愛護百姓
史天澤不僅戰功卓著,而且治民有方。早在金朝大將武仙二次占據真定被擊退後,蒙軍主帥笑乃歹怨憤百姓反覆,將城中居民萬人驅趕出去,欲殺眾人示威。史天澤說:“他們都是我們的子民,不過是被賊人脅制。何罪之有?”在他的勸說之下,百姓都獲釋放。
重諾知止
當初,金將武仙害都元帥史天倪,史天澤繼任其職。史天倪之子史揖長大後,史天澤立即引史楫覲見大汗窩闊台,請求解去自己都元帥之職,轉授史揖。窩闊台感嘆說:“過去爭官者多。讓職者少。你這樣做,實在應該稱讚。”特任史楫為真定兵馬都總管。史天澤又請準朝廷任其次侄史權為唐、鄧軍萬戶。憲宗進駐六盤,詔令徵兵,原擬任史天澤之子為師,史天澤又保奏其二哥之子史樞充新軍萬戶。蒙哥汗時,他上奏請辭,蒙哥予以褒美他謙遜的美好品德,不予同意。
史天澤四十歲開始讀書,尤愛讀《資治通鑑》,對書中義理理解透徹,對成敗是非,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史天澤告誡子侄:“史氏起於隴畝,今身名赫,宗族昌盛,何以報答累朝盛恩?若因王事身死邊野,馬革裹屍歸葬,是我的夙願。你等要謹遵此訓,如若違背,等於是揭我墳墓。”
史天澤拜相之日,史家府宅外寂靜如舊。有人勸史天澤自炫權力,史天澤拿出唐代大臣韋澳勸誡宰相周墀的“希望相公( 稱呼宰相)無權。爵位俸祿的賞賜及刑罰,都是天子的權柄,臣下怎么用‘權’來做事!”來告謝此人,此人為此慚愧,對史天澤更加敬佩。
知人善任
史天澤知人善任,求賢若渴。他攻打衛州時,問衛州名士蒲察輔之:“金朝有才幹的人,你認識誰?”蒲察輔之舉薦近侍局副使李正臣。等到攻破歸德後,史天澤見數人被縛,便問其中一位是誰,那人說是李正臣。史天澤不僅免除其罪,而且派人護送他到真定。讓李正臣做參謀,把真定路所有公事都全權交付給他。
每當南征北戰,史天澤必簽數十張空名委札,有可任用者可立即委任。衛州成為史天澤食邑後,史天澤命軍前參議王昌齡治理,罷除了以前的一切蠢政。有失職者誣陷王昌齡,史天澤卻更加信任他。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家世 | 曾祖父 | 史倫 | 樂善好施,賑濟災民。 |
祖父 | 史成矽 | —— | |
父親 | 史秉直 | 永清土豪,後歸降成吉思汗。 | |
平輩 | 兄長 | 史天倪 | 官至兵馬都元帥,為金將武仙所殺。 |
史天安 | 官至權真定等路萬戶。 | ||
子輩 | 兒子 | 史格 | 官至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
史樟 | 史棣,曾任衛輝路轉運使。 | ||
史槓 | 官至行省右(左)丞。 | ||
史杞(《新元史》作史札) | 曾任淮東道廉訪使。 | ||
史梓 | 曾任同知澧州。 | ||
史楷 | 曾任同知南陽府。 | ||
史構 | —— | ||
孫輩 | 孫子 | 史燿 | 本為史天澤之侄史權之子,後過繼於史格,官至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
史榮 | 曾任鄧州舊軍萬戶。 | ||
曾孫輩 | 曾孫 | 史塤 | 史燿子,歷任瑞州總管、江西省左丞。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史忠武王》
《元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二》
《廣名將傳·卷十七》
《史傳三編·卷四十二·名臣傳三十四》
《新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五》
元朝名人
元朝 (1206-1370) ,元朝從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前後共九十七年。元朝結束了自唐滅亡以來長達三百七十年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使中國再次實現了大統一。這為之後明清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這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得到更大發展,回族就是在元代形成的。元朝的地域異常遼闊,這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疆域的雛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