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禎的家鄉,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薈萃的地方。早在窩闊台時代,萬戶嚴實就曾經在東平“興學養士”,當時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謙等都曾在東平先後設帳授徒,培養了一批為封建王朝服務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遠、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東西道勸農副使,曾參與編寫過《農桑輯要》一書。王禎可能受其影響而開始接觸農學,他在《王禎農書》中曾引用許多《農桑輯要》的資料。關於王禎的生平活動,有據可查的史料很少,史書有記載的是他做過兩任縣尹。一是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在職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
工作態度
王禎恪盡職守,公正無私,勤勉務實,為民辦事。他在旌德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許多好事。據《旌德縣誌》記載,他生活儉樸,經常將薪俸捐給地方興辦學校,修建橋樑,整修道路,施捨醫藥,教農民種植、樹藝。時人頗有好評,稱讚他“惠民有為”。旌德縣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災,眼看禾苗都要旱死,農民心急如焚。王禎看到旌德縣許多河流溪澗有水,想起從家鄉東平來旌德縣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種水轉翻車,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禎立即開動腦筋,畫出圖樣,又召集木工、鐵匠趕製,組織農民抗旱,就這樣,水轉翻車使旌德縣幾萬畝山地的禾苗得救。
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
王禎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認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農業生產。無論是在旌德還是永豐任職,王禎勸農工作政績斐然。所採取的方法是,每年規定農民種植桑樹若干株;對麻、禾、黍等作物,從播種到收穫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導;畫出各種農具圖形,讓百姓仿造試製使用。同時,王禎“以身率先於下”、“親執耒耜,躬務農桑”。在永豐縣尹任內,王禎以獎勵農業和教育為主要任務,經常購買桑樹苗、棉花籽教導農民種植,鼓勵他們種好莊稼。旌德、永豐兩縣民眾對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飯是百姓的頭等大事
王禎認為,吃飯是百姓的頭等大事,所以作為地方官,應該熟悉農業生產知識,否則就無法擔負勸導農桑的責任,因此,他留心農事,處處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每到一地,就傳播先進耕作技術,引進農作物的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農具。這些做法為後來撰寫《農書》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元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生產經驗更加豐富,農業生產也有了更大發展。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封建統治者逐漸看到農業生產有利於封建剝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開始採取一些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如設定勸農官、建立專管農桑水利的機構司農司、等等,這從一定程度上對農書的編寫產生了推動作用。所以,在這一歷史時期,先後產生了幾部農業科學著作。
王禎《農書》大約是在旌德縣尹期間著手編寫的,直到調任永豐縣尹後才完成。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王禎又為這本書寫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發行。
王禎在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縣官),任職6年,後於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他在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不少好事。據《旌德縣誌》記載,他在縣尹任內,一直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從未搜括過民財。不僅如此,他還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辦學校、建壇廟、修橋樑、興辦了不少造福於民的公共事業。此外,他還兼施醫藥,救濟窮苦有病的人,深受當地人民的稱讚。
廉潔奉公的縣官
王禎不僅是廉潔奉公的縣官,而且是勸農興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農學家。他認為作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農業生產,不懂得農業知識,就難盡到勸導農桑的責任。他不僅搜羅以前的歷代農書,孜孜研讀,而且經常注意觀察各地的農事操作和農業機具,從而為他撰寫農書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對那些只知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進行了無情的抨擊:這些人自己都不懂“農作之事”,“安能勸人”。他們常以勸農為藉口,前呼後擁地下鄉敲詐勒索,名為“愛民”,實是害民。他還說,這些當官的只以“驕奢為事”,從來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絲、一口飯都出自“野夫田婦之手”,他們橫徵暴斂,盡力搜括民脂民膏來養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滿了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農學家之一
王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農學家之一,同漢代的汜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齊名。《王禎農書》在中國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朝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豐富經驗,全面系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範圍。
中國先秦的農書
只在《呂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斷;漢代的《汜勝之書》只殘存了3700字,已經無法見到它的全貌。後魏的《齊民要術》雖然具有農業全書的性質,但在整體性和系統性上不如《王禎農書》,它在總論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種”兩篇,在糞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沒有專篇論述。至於“農器圖譜”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陳農書》雖然在理論體系方面有重要發展,但是囿於地區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區的水稻種植、耕牛和蠶桑,尚不具備農業全書的性質。早於《王禎農書》40年成書的《農桑輯要》是元初官撰的農書,主要摘錄元代以前農書的資料編輯而成,新的創造較少,並且主要是適應北方需要的農書。
王禎農書
簡述
《王禎農書》有兩種版本,一種是37集本,包括“農桑通訣”6集、“百穀譜”11集、“農器圖譜”20集。一種是22卷本,包括“農桑通訣”6卷、“谷譜”4卷、“農器圖譜”12卷。兩種本子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是後者將谷譜由11集並為4卷、將農器圖譜由20集並為12卷。全書約13.6萬字,插圖281幅。
《王禎農書》的突出特點有四:
一是比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廣義的農業
《王禎農書》中的“農桑通訣”部分,可以說是農業總論。它比較全面和系統地論述了廣義農業的內容和範圍。開頭以“農事起本”、“牛耕起本”、“蠶事起本”為題,敘述了農事和蠶桑的起源,將王禎所處時代的農業同歷史的農業聯繫了起來,把元代的農業作為歷史農業的一部分,使它成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紐帶。接下來以“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三才”理論為指導思想,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狹義農業的各個方面。首先,它以“授時”和“地利”兩篇探討了農業生產客觀環境的複雜性和規律性,強調了農業生產中“時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時、地利等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事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墾耕、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穫等專篇,概述了農業種植中的各項問題。“農桑通訣”還分列了“種植”、“畜養”、“蠶繅”等專篇,闡述林、牧、副、漁等廣義農業各個方面的內容。它還以“孝弟力田”、“勸助”、“蓄積”等篇,宣揚了封建官府的重農思想和勸農措施。讀完“農桑通訣”之後,使人們對廣義農業的內容和範圍,以及農業生產中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各個方面,都能有個清晰明了的認識。這是《王禎農書》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論南北農業
對南北農業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王禎農書》之前的幾部重要農書,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都是總結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陳農書》又是專論南方農業的,只有《王禎農書》才是兼論南方和北方農業的。它對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功能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比較,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禎成長在我國古代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黃河下游齊魯之地,後又長期在南方作地方官,這種條件使他對我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生產都比較熟悉,所以他能從全國範圍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
三是有比較完備的“農器圖譜”
在《王禎農書》以前,論述農具的書有唐代陸龜蒙的《耒耜經》,其中所介紹的農具以江東犁為主,兼及耙、礪、碡等幾種水田耕作農具,沒有圖。南宋曾之謹的《農器譜》(該書已經失傳)所收的農具,不僅數量不及王禎的“農器圖譜”多,而且也沒有圖。在《王禎農書》以後的重要農書,如《農政全書》、《授時通考》等,雖然也有“農器圖譜”,但是它們多抄自《王禎農書》,沒有增加多少新內容。由此可見,《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是王禎在古農書中的一大創造。它約占全書篇幅的4/5,插圖 200多幅,涉及的農具達 105種,可說是豐富多彩,洋洋大觀,別開生面。
四是在“百穀譜”中對植物性狀的描述
。《王禎農書》中的“百穀譜”,是分論各種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屬、屬、蔬屬、果屬、竹木、雜類等內容。這一部分同其他古農書比較,多了植物性狀的描述,這也是《王禎農書》的一項創舉。如谷屬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莖葉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帶毛芒”的描述;谷屬中的蜀黍,有“莖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屬中的冬瓜,有“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長,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如塗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屬中的芋,有“葉如荷,長而不圓,莖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則連茹而起”的描述;■屬中的芡,有“葉如荷,皺而有刺,花開向日,花下結實”的描述;蔬屬中的薤,有“葉似韭而闊,本豐而白深”的描述;蔬屬中的韭,有“叢生、豐本、葉青、細而長、近根處白”的描述。
主要貢獻
原則方面有新的創造
王禎為了在農業生產中貫徹“時宜”原則,創製了“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對曆法和授時問題作了簡明總結。同時,他還指出:要不依曆書所載月份,而用節氣定月,這樣就可以正確代表季節性變化;其次圖中所列各月農事,只適用於一個地區,其他地區應當按照緯度和其他因素來變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這樣一個農事月曆,對在農業生產中貫徹“時宜”原則將會有重要幫助。為了在農業生產中貫徹“地宜”原則,王禎創製了一幅《全國農業情況圖》。這幅圖是根據全國各地的風土和農產知識繪製的,它能幫助人們辨別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則,實行因土種植和因土施肥。
優良傳統經驗進行了新的總結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強調深耕細耙。王禎認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歲可常稔”。他不僅認為“犁深為功”,而且強調“耙熟為全功”。又說:“耙勞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實栗難矣。”他還總結了先淺耕滅茬,然後再細耕多耙的新經驗。(2)對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體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禎把北方旱地的耕作體系概括為“耕、耙、勞”。所謂“其耕種陸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細,再犁再耙,後用勞,乃無遺功也”;所謂“犁耕既畢,則有耙勞,耙有渠疏之義,勞有蓋磨之功”等,都是對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體系的概括。與此同時,王禎對南方水田的耕作體系概括為“耕、耙、耖”。即所謂“南方水田,轉畢則耙,耙畢則耖,故不用勞”。
總結了北方旱地實行套耕的新經驗
王禎提出“所耕地內,先並耕兩犁,■皆內向,合一隴謂之浮■,自浮■為始,向外繳耕,終此一段,謂之一繳,一繳之外,又間作一繳,耕畢,於三繳之間,歇下一繳,卻自外繳耕至中心,作一■,蓋三繳中成一■也。其餘欲耕平原,率皆仿此”。這是王禎對北方旱地採行內外套翻法,減少開閉壟,提高耕作質量這一新經驗的總結,從而將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4)
總結了南方稻田旱作
“開■作溝”的新經驗。南方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後複種旱作時,“最忌水濕”,這是實行稻麥兩熟的一大障礙。經過長期探索,大約在元代,人們才創始了“開■作溝”、整地排水的經驗。王禎在他的《農書》中首先總結了這個經驗:“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種二麥。其法:起■為■,兩■之間,自成一畎,一段耕畢,以鋤橫截其■,泄利其水,謂之腰溝,二麥既收,然後平溝畎,蓄水深耕,俗謂之再熟田也。”這一經驗總結,為南方稻田實行稻麥兩熟、奪取稻麥雙豐收,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區奪取二熟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強調秋耕為主
春耕為輔”的原則。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風,夏秋多雨的氣候特點,為了適應這個氣候特點,以便保墒防旱。王禎引用《韓氏直說》中總結的經驗:“凡地除種麥外,並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極省鋤功,如牛力不及,不能盡秋耕者,除種粟地外,其餘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為主,春耕為輔的原則。
開闢“糞壤”和“灌溉”專篇,將增肥和灌水擺上農業增產的重要地位
在王禎以前的重要農書中,大都沒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汜勝之書》和《齊民要術》中的農業總論部分都沒有談到增肥和灌溉問題,只是在各論部分中才談到,可見肥水問題在農業增產中仍然沒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陳■農書》雖列有“糞田之宜”專篇,卻重在理論闡述,實踐性較差。《王禎農書》不僅將“糞壤”和“灌溉”擺在“農桑通訣”這個總論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新發展。
糞壤理論的新發展
自然土壤和農業土壤的本質區別,在於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農業土壤不僅具有自然肥力,並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糞田”則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糞壤”二字的深刻含義,就在於它表達了“農業土壤”的本質特徵。正象王禎所說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磽,耕農之事、糞壤為急。糞壤者,所以變薄田為良田,化磽土為肥土也。”王禎還繼承和發揚了《陳■農書》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論,他指出:“所有之田,歲歲種之,土敝氣衰,生物不遂,為農者,必儲糞朽以糞之,則地力常新壯,而收穫不減。”王禎還首先闡發了施肥是化無用為有用的思想,他說:“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視之而輕乎,田得之為膏潤,唯務本者知之。”
廣辟肥源的新努力
要增施糞肥,必須廣辟肥源。王禎提到的肥源有苗糞、草糞、火糞、大糞、小便、泥糞、舊牆土、草木灰、糠秕、穀殼、腐草、敗葉、泔水、馬蹄羊角灰、沃魚水、溝泥水、淘米水、禽獸毛羽親肌之物等,比以前農書中提到的肥源大為增加。王禎不僅特別重視綠肥的套用,而且稱栽培綠肥為“苗糞”,稱野生綠肥為“草糞”,首次對它們進行了區分。
積肥漚糞的新措施
為了增積糞肥,王禎提出了設定常年積肥車的新措施。他說:“農圃之家,欲要計置糞壤,須用一人一牛或驢,駕雙輪小車一輛,諸處搬運積糞,月日既久,積少成多,施之種藝稼穡倍收。”為使糞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禎提出了田頭漚糞的主張:“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頭置磚檻窖,熟而後用之,其田甚美。北方農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對農田灌溉的新認識
王禎在“農桑通訣”中專辟“灌溉篇”,把農田灌溉擺在重要地位。他通過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築溝洫的情況,說明興修農田水利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通過列舉古代水利工程的遺蹟,以及難以數計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說明“興廢修壞”是發展農田水利的重要途徑;又介紹了多種引水方法,指出各種地勢引水灌溉的方法;並總結了圍田和圩田的經驗,指出南方“水鄉澤國”興水利、除水害的途徑。王禎在“農器圖譜·灌溉門”中還介紹了翻車、筒車、牛轉翻車、水轉翻車、高轉筒車、水轉高車、戽斗、刮車、桔槔、轆轤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柵、水閘、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並且指出,這些設施不但可以灌溉農田,而且“又得通濟舟楫,轉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魚鱉,栽種菱藕之類”,實現水的綜合利用,做到灌溉、航運、水力、水產的結合。
田制門
區田法的重要變化
《王禎農書》中所載的區田法,與《汜勝之書》中所載相比較,有三個重要變化:其一,《汜勝之書》中所載的區田法有帶狀區田和方形區田兩種方式,而《王禎農書》中所載的區田法只有方形區田一種方式。其二,汜勝之所說的方形區田有上、中、下三種方式,而王禎的方形區田已簡化為一種方式,並將汜勝之時6至9寸見方的小區改為1尺半見方的大區;同時縮小區間的距離,擴大了土地利用面積。其三,元代的區田增加了間套複種的內容。
對南方幾種特殊土地利用經驗的系統總結
由於女真鐵騎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戰亂的侵擾,大量南遷,“建炎之後,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由於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們開展了“與水爭田”和“與山爭地”的鬥爭。因此,自宋代以後,在南方各地出現了圍田、圩田、櫃田、塗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幾種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禎在他的《農書》里首次系統地總結了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經驗。這是王禎在農學上的重要貢獻之一。
積極宣傳和推廣新創製的農業機具
《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在古農書中是一項創舉。它所收集的105種農具都採用圖文並重的形式,對它們的發展歷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詳細介紹,特別是對新創製的農具作了大力宣傳和推廣,這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著重介紹宋、元間新創製,並載入“農器圖譜”的農業機具。
(1)新創製的耕耘器具。■刀,是開荒時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蘆葦,清除障礙,提高工效的工具。鐵搭,適應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墾工具,一般具有六齒或四齒。秧馬,能行於泥中,便於水田作業的工具。耘盪,適於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鐵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耬鋤,華北平原用於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畝,工效很高。鐙鋤,用於中耕除草的工具,由於它沒有兩刃角,在鋤草時不易傷禾苗。糞耬,在耬車上附加施種肥的裝置,用以施種肥。瓠種,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於壟畔播種的工具。砘車,在耬車後邊配上石制砘車,能沿耬腳所開的溝進行鎮壓,能使種土相親,有利於發芽出苗。
(2)新創製的收穫農具。推鐮,這種用木做成橫架及長柄,並安上小輪進行收割的農具,比一般的鐮刀可提高工效好幾倍。麥綽,是將長鐮形的麥釤裝置在一個簸箕形的麥綽上面,在木柄和軸上系以繩索,一手執繩、一手執軸,收割麥子既整齊又快。在麥綽的後面帶著4個小輪的麥籠及拖杷。使用這種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幾倍,並且很適合在較大的地塊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鈸,割麥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鑒刀等,對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創製的灌溉機具。在《王禎農書》“農器圖譜”中,可以看到7種新創製的灌溉機械。
翻車,即龍骨車,是往高處提水的工具。水轉翻車,其制與人踏翻車相同。於流水岸邊掘一狹塹,置車於內,車之踏軸外端做一豎輪,豎輪之旁架木立軸,置二臥輪,其上輪適於車頭豎輪輻支相間,乃擗水傍激,下輪即轉,則上輪隨撥車頭豎輪,而翻車隨轉,倒水上岸,這是水力翻車。牛轉翻車,在無流水處用之。下輪置於車傍岸上,用牛拽轉輪軸,則翻車隨轉。這種翻車的工效大於人力翻車一倍。驢轉筒車,就是水轉筒車,但於轉軸外端別造豎輪,豎輪之側,岸上復置臥輪,與前牛轉翻車之制無異。這種水車適於在“臨坎井”或“積水淵潭”處使用。高轉筒車,其高以10丈為準,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轉高車,遇有流水岸側,欲用高水,可用此車,其車亦高轉筒車之制,但於下輪軸端別作豎輪,傍用臥輪撥之。刮車,是上水輪,其輪高可5尺,輻頭闊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這幾種水車的原動力:翻車和刮車用人力;水轉翻車、水轉高車和高轉筒車用水力;牛轉翻車和驢轉翻車用畜力。可見在元代不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進行灌溉,更為難得的是,這一時期已經較廣泛地利用機械原理,特別是對齒輪輪系的利用。
(4)新創製的農產加工機械。《王禎農書》“農器圖譜”中記載的連二水磨、水轉連磨、水擊面羅、水輪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創製的高效率的農產加工機械。如水轉連磨“或作碓碾,日得穀食,可給千家”。水輪三事,用一台機械可以發揮磨、礱、碾的作用。
以上這些創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在生產鬥爭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農器圖譜”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積極宣傳和推廣這些新創製的農業機具,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
發展林、牧、副、漁各業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1)在發展林業方面,“農桑通訣·種植篇”首先通過介紹歷史上發展林業的成功經驗,闡述了發展林業是“利博”和“興國”的大事,不可緩。王禎將其發展重點放在栽桑、種果和材木等幾方面。關於栽桑,王禎介紹了桑樹的種類、性質、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種植材木和果樹方面,王禎介紹了前人種植材木和果樹的“明效”,以及移栽樹木的方法,並著重介紹了桑樹和果樹的六種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靨接、搭接。王禎在“百穀譜·果屬”中介紹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棗、栗、柿、荔枝、龍眼、橄欖、石榴、桔、柑、橙、銀杏等南北果樹的栽培方法。在“百穀譜·竹木”中則介紹了竹、松、杉、柏、檜、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為發展林業生產提供了技術經驗。
(2)在發展牧業方面,“農桑通訣·畜養篇”總結了養馬、牛、羊、豬、雞、鵝、鴨的經驗。在養馬方面,王禎繼承和發揚了“食有三芻,飲有三時”的經驗。在養牛方面,王禎認為“養牛,必有愛重之心”,然後才能“視牛之饑渴,猶己之饑渴;視牛之困苦羸瘠,猶己之困苦羸瘠;視牛之疫癘若己之有疾;視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這樣,牛就一定蕃盛,還怕什麼田地荒蕪呢?王禎認為要養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勞”、“時其饑飽”、“節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時要準備充足的飼料,並及時為牛治病。在養豬方面,王禎總結了不少新經驗,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諸物”作飼料;其二,是江北陸地,可種馬齒;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藥苗;其四,創始了發酵飼料,即“用之時,鍘切,以泔糟等水,浸於大檻中,令酸黃或拌麩糠雜飼之”。在養雞、鴨、鵝方面,王禎也總結了一些新經驗。
在養蠶、養魚、養蜂方面,王禎在“農桑通訣·畜養·蠶繅”中總結了養蠶、養魚、養蜂的經驗。如養蠶,王禎總結了擇種收種、保存蠶種、飼養管理、調節室溫、分抬簇蠶等經驗。在養魚和養蜂方面,王禎也繼承和發展了前人著作中所總結的養殖方法。
在其他方面的貢獻
王禎博學多識,才華橫溢,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農學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機械設計製造家和印刷技術的革新家,還是一位詩人。王禎在機械設計上頗有造詣。他設計和繪製了大量比較複雜的農業機具圖,並對一些早已失傳的機械,多方徵求研究,使其復原,有的還進行了改造。如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煉鐵用的“水排”鼓風技術,到元代時已經失傳,王禎經過長期反覆研究,終於搞清了“水排”的構造原理,並繪製成圖,載入“農器圖譜”中。在復原過程中,他還把原來用皮橐鼓鳳,改為類似風箱的木扇鼓風。這既節省了費用,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冶煉技術。這項複製和改革在我國古代冶鐵史上有重大意義。
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革新,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北宋時畢升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但這項發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廣,當時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術。這種方法不但費工費時,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畢大多廢棄無用。王禎為了使他的農書早日出版,便在畢升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進行木活字印刷的試驗研究,終於取得成功。這一方法既節省人力和時間,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轉輪排字法,是王禎的另一發明。他發現木活字在揀字過程中,幾萬個木活字一字排開,人們穿梭來往很不方便,於是他就設計製造了轉輪排字盤,從而為提高揀字效率和減輕勞動強度創造了條件。
獲得榮譽
2015年被列入造紙工業世界名人堂,這是繼蔡倫之後,中國第二位造紙印刷行業的大師得到此殊榮。
文獻
原始文獻
〔1〕(元)王禎:農書,農業出版社 1963。
〔2〕王毓瑚註:王禎農書,農業出版社,1981。研究文獻
〔3〕萬國鼎:王禎和農書,中華書局,1962。
〔4〕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歷史研究所:山東古代三大農學家,山東人民出版社,1962。
〔5〕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室:中國古代農業科學家小傳,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