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琴蝦蛄

斑琴蝦蛄

斑琴蝦蛄(學名:Lysiosquillina maculata):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口足目、蝦蛄科動物,也叫斑馬紋螳螂蝦、條紋螳螂蝦,是最大的蝦蛄。狀如蜈蚣,觸角兩對,第一對較長,呈鐮刀狀,體蒼灰色,尾節紅色。大者長及尺,產於淺海沙底,一年四季都可捕撈,春季是盛產期。蝦蛄含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極高。具有壯陽補腎,活血生津等功能。斑琴蝦蛄天生的強壯的前螯可以用來做任何其他蝦不能做的事情。被稱作“螳螂”蝦,因為它們的外型和捕食行為跟陸上的螳螂簡直天生一對。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分布很廣,從東非到科隆群島和夏威夷群島都有其蹤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Zebra Mantis Shrimp斑琴蝦蛄

斑琴蝦蛄很強壯,最大長度達40厘米、重量超過500克。這種口足類甲殼動物體長超過25厘米就十分罕見。身體窄長筒狀,略平扁,頭胸甲僅覆蓋頭部和胸部的前4節,後4胸節外露並能活動。有1對帶柄的複眼。這兩個體節在頭部前端能活動。胸足8對,前5對是甄足,後3對是步足,較小,呈雙肢型。腹部長大,最前5對的腹肢為雙肢,外肢上具鰓;尾肢與尾節形成強大的尾扇。

凡是雄性,在末一對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交接棒,雌性沒有。這跟一般的蝦蟹不同。第一對顎足很小;第二對強大,呈螳臂狀,末節扁平如刀片,具有銳齒,是捕食和禦敵的利器;第三至第五對的末端呈牛螯狀。腹部寬大,共6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與腹部最後1對附肢構成尾扇。口位於腹面兩個大顎之間。肛門開口於尾節腹面。橫向條紋在乳白色或棕褐色或暗褐色的身軀,性成熟的雌性可見粉紅色卵巢

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具發達的頭胸甲,腹部發達。第2小顎外肢發達,形成顎舟葉。胸肢前3對特化為顎足,後5對為步足。鰓數列,著生在胸肢基部﹑胸部側壁或其間的關節膜上。背部有黃黑相間的條紋,細細的頸部,寬寬的尾部,堅硬的外殼有光澤。

斑琴蝦蛄性情兇猛,視力十分銳利,攻擊時施展臂力可高達體重之2500倍、加速率為10千克。由於善於游泳,因此其獵物大部分為底棲性不善於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種貝類、螃蟹海膽等。它們能夠輕易破壞獵物的外層硬殼,並享用殼裡的肉。是肉食性物種,可以吃任何動物性餌料。

生活習性

斑琴蝦蛄斑琴蝦蛄

斑琴蝦蛄是天生的殺手,聰穎、沉穩。它們是隱藏大師。它們跟其他蝦類不同,它們天生的強壯的前螯可以用來做任何其他蝦不能做的事情。它們被稱作“螳螂”蝦,因為其外型和捕食行為跟陸上的螳螂簡直天生一對。它們有兩種武器,“矛”和“盾”。“矛”是前螯可以用來刺穿軟組織,“盾”是前螯可以通過彈射打暈獵物,或者用來擊碎硬組織。值得驚奇的是,前螯的打擊力可以達到0.22英寸直徑手槍的射擊力度。據說,它的前螯打擊力度足可以擊碎水族箱的玻璃缸壁。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斑琴蝦蛄總是在尋找獵物,一旦捕獲獵物,就將受害者刺穿並拖動到山洞裡有消費。

斑琴蝦蛄為海產,屬游泳生活的蝦類,步足沒有爬行能力,其邊緣具有長剛毛,能作一定游泳活動。有些種有較強的游泳能力,雖然也能潛入海底泥沙表層,但在一定時期(主要是春季繁殖期和秋冬水溫降低時期)作長距離洄游。喜歡隱藏,可以在沙子、碎石或者泥漿中建立洞穴。它們很喜歡棲息在珊瑚洞穴、石縫中,也可以居住在貝殼中。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泥、沙和沙質礁岩,從低潮間帶至淺海下約10米。在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

繁殖方式

該物種結成一夫一妻制的穩定的合作夥伴。雌雄異體,在外形上較相似,區別在於雄性個體略大,且胸部最後一對步足雌雄異形。雄性第二顎足粗壯,胸部最後一對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棒狀交接器,極個別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則無。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節腹面出現白色“王”字形膠質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時間在9-10月,雌性蝦蛄米蛻皮之前。

其繁殖期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節,卵巢胸部第4節至尾節呈黃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體軸中線上色素較集中。在第5、6節處卵巢厚度最大,尾節處擴大,充滿尾節,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平均產卵量3萬-5萬粒,多者20萬粒。產卵量與其頭胸甲長有關。集中於近岸淺水區產卵,12月中旬至翌年3月為穴居越冬期。

產地分布

斑琴蝦蛄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我國台灣海峽南海有發現。

經濟價值

斑琴蝦蛄是一種營養豐富、汁鮮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質含水分較多,肉味鮮甜嫩滑,淡而柔軟,並且有一種特殊誘人的鮮味。肥壯的蝦蛄腦部滿是膏脂,肉質十分鮮嫩,味美可口。但其蛋白質含量高達20%,脂肪0.7%,以及維生素、氯酸、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蝦蛄性溫、味甘。有補腎壯陽、活血生津、通乳脫毒之功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