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台寺在於瑞應峰下的三生塔南面,號稱“天下法源”,距福嚴寺2公里不到。南朝梁天監年間海印禪師創建此![南台寺](/img/3/074/nBnauM3XwQDOwAjMyAjN4IDOxITMzQDN0EjMwADMwAzMxAzLwY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石頭希遷,人稱石頭和尚。據宋《高僧傳》、《五燈會記》載:希遷禪師(公元700年—1790年)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縣)人,聽說六祖慧能南來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便前往參學。唐玄宗開元16年(公元728年)於羅浮山受戒。後又拜青原行思為師,傳其法。唐玄宗天寶初年,希遷到南嶽衡山受戒結庵於南台寺東大石上,時有稱為“石頭和尚”。與江西道一禪師名聞天下。相傳著有《參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課。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圓寂,卒謚“無際大師”、塔曰“無相”。弟子有道司、憔儼等21人。他們宣教弘法,創立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為昌盛,形成南宗禪,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時,臨濟、曹洞二宗傳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台寺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稱。石頭希遷圓寂以後,肉身龕葬。葬於南台寺下方,為南嶽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自唐代創建後,曾經廢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才得重新修繕。明朝初年,寺院荒廢。明弘治
![南台寺](/img/3/f92/nBnauM3X3UDM1IzM1EjN4IDOxITMzQDN0EjMwADMwAzMxAzLxY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寺院環境
寺宇規模宏大,超過歷代所建的規模。南台寺有四部分,山門掛“古南台寺”匾額。二進為彌陀殿。裡面有歡喜![南台寺](/img/4/79e/nBnauM3X2IDOwAjN5AjN4IDOxITMzQDN0EjMwADMwAzMxAzLwY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南台寺四周綠蔭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葉杉林,名叫水杉林。樹高達二十餘米,直插雲天,羽狀針葉,樹影婆娑。南台寺有一條小路通南嶽古鎮。中經一個大石坡,石坡間有石磴數百餘級。在岩石上,好像天梯架於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懸崖峭壁,有掛著鐵鏈的石欄桿,山坡旁邊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傳上面印有金牛足跡。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詩云:“手招黃鶴來,腳踏金牛背。塵世無人知,白雲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里即到黃庭觀,從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邐直達南嶽古鎮。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1980年泰國華僑黃彰任先生捐贈銅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為古剎增色不少。
歷史
唐天寶二年(742年)希遷和尚自江西青原山來南嶽結庵於寺東大石上,時人稱為“石頭和尚”。他在瑞應峰下,![南台寺](/img/1/c83/nBnauM3X3YDM4kjMzcDMzMDOxITMzQDN0EjMwADMwAzMxAzL3A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南台寺院竣工之後,日本佛教曹洞宗法脈、石頭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孫,高僧水野要么曉於1907年率領日本佛教禮祖代表團來支南台寺,帶來《鐵眼和尚仿明本藏經》全部5700餘卷,貝葉佛像32張,贈與該寺。當時的贈經法會被譽為天下盛事。從此南台寺成為中日文化友好往來的交流之地。可惜在文革中,這號稱中國佛經四大珍品之一的“南台藏經”,有的被付之一炬,有的被運往造紙廠回爐打成紙漿。佛經墨寶蕩然無存,佛像、文物全部被毀,僧人全部離寺下鄉。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台寺始得全部恢復。1981年旅居泰國華僑黃彰任、歐陽愚夫婦捐贈鎏金銅佛像一尊,供於藏經樓為古剎增輝。1984年,南台寺由政府正式發還僧人居住管理。1987年禮請寶曇法師住持南台寺後,名剎得主,法運重興。寶曇大和尚以重振南台禪風為已任,帶領全寺僧人搬磚運瓦,圍牆種菜,省內外與海外善信景慕德行,皈依門下者數以萬計,廣大四眾弟子及善信慷慨贊助,對寺院進行了全面恢復和改建。首先投資四百多萬元興建殿堂、僧寮,購置佛經、法器,雕塑佛像等。此外,還改建了山門,新建了指乘佛塔、勞公亭,吉祥天女。1996年該寺又投資350萬元興建一座高達49米“金剛舍利寶塔”,以作拱奉佛陀舍利及珍藏貝葉佛像之所;以之鎮名山,威山門。新建的南台寺四周松杉楓梓,蔥蘢碧翠,綠蔭匝地,清風拂面。高達二十餘米的水杉,直插雲天,羽狀針葉,婆娑起舞,俯瞰峰下,簇簇碧峰如螺,群巒蜿蜒如蒼龍騰躍。正如明朝萬曆年宰相張居正詩曰:“一枕孤峰宿暝煙,不知身在翠微巔。寒生鐘磬霄初徹,起結跏趺月正圓。麈夢幻隨諸相滅,覺心不照一燈燃。明晨更覓朱陵路,踏遍紫雲猶未旋。”九級石階的迎面石柱上有楹聯一副:“澹蕩七二峰,湘涵岳影憑低瞰;雲開九千丈,月印禪心在上圓。”進入懸有“南台禪寺”右額的正門,迎面是一尊袒胸露腹樂哈哈的彌勒佛坐像。彌勒佛神龕後則為護法神韋馱神像。神像身著鎧甲,手執降魔金剛杵,昂首挺立。彌勒殿兩側供奉彩塑四大天王像,像高三米左右,俗稱“四大金剛”。他們手中有的執琵琶、雨傘、寶劍;有的手縛青龍、銀鼠,巍然而立,履行各自天職。俗人後來還以其各執法器有別,稱呼四大天王為“風、調、雨、順”四神將。
與彌勒殿毗接是南台寺大雄寶殿。殿前有一丹墀,栽有羅漢松和白玉蘭。殿內有三尊佛像,趺座八寶金蓮台上,
![南台寺](/img/7/945/nBnauM3X0MzMxkTMwkDMzMDOxITMzQDN0EjMwADMwAzMxAzL5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梁天監年間(502年),時近九十高齡的海印曾與三祖慧思論道,二人“忻然合契”。他們打破了昔日道家一統南嶽衡山的局面,開創了南嶽佛教新天地,法脈昌隆,因而使蓮宗、律宗、禪宗相繼進入南嶽。特別是禪宗進入南嶽後,其南禪創始人六祖慧能弟子懷讓、行思、法嗣希遷均以南嶽為活動中心。他們廣為弘法,自南至北,傳承遍布海內域外,遠及日本、朝鮮,成為禪宗最著名的南嶽、青原兩大法系:希遷傳法於惟儼,惟儼傳雲岩曇晟,再傳為洞山良價,三傳為曹山本寂,形成了著名的曹洞宗。另一法脈為道悟,傳龍潭崇信,再傳德山宣鑒,三傳雪峰義存。雪峰門下又分為兩支:一為雲門文偃開創雲門宗,一為玄沙師備傳羅漢桂琛,桂琛傳清涼文益開法眼宗。由南嶽、青原兩系繁衍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黃龍、楊歧兩派。這便是南禪的“五家七宗”。因這五家皆繫於六祖惠能南宗一脈,故佛教史上稱之為“一花五葉”。而“五葉”都出自南嶽,法脈繁衍海內域外,佛徒布滿天下,故世上有“五葉流芳”之譽。自唐末、五代至宋以來。這“五葉”法徒之多,使時人贊為:“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故此懷讓所主持福嚴寺門額題款“天下法院”,石頭駐錫南台寺額有“天下法源”銘刻。南台寺是曹洞祖庭,雲門、法眼之源,三宗教演,佛嗣繁衍,龍象萬千。南台古寺自淡雲、妙見師徒中興之後,梵音高唱,香火鼎盛,佛事興旺。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等國佛教徒頻頻來南台寺禮祖,以表尊崇。而國內佛子亦來南台,或鑽研禪學,或居寺靜修。民國年間,近代著名詩僧號“八指頭陀”的敬安大師及號“八不頭陀”的高僧道階和尚均曾來南台寺講學弘法,德音溥傳。除敬安在南台講經弘法外,還有現代著名高僧靈濤、巨贊、明真等人於抗日戰爭期間,率南台寺眾僧參加了“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投入了愛教必須愛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是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統一戰線政策召下,於1939年5月成立的。上封寺方丈寶生為會長,祝聖寺方丈空也、南台寺方丈悟真、大善寺知客有緣、三元宮住持劉光斗為副會長;演文任訓練股長,巨贊任宣傳股長,明真任文書股長,曼慈任事務股長,靈濤任書記長。協會成立後,首先召集青壯年僧侶和少數道士約七十餘人,舉辦軍事訓練班。訓練結束後,組織佛教青年服務團和佛教流動工作團,分赴長沙、湘潭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他們沿途貼標語、發傳單。標語中有“當漢奸的,生受國法,死墮地獄”一類結合佛教教義宣傳民族氣節的口號。其活動轟動一時,人民民眾稱呼他們為“和尚兵”。田漢有詩讚曰:“僧衣脫卻著緇衣,敢向人間惹是非。”周恩來為之題詞:“上馬殺賊,下馬學佛。”鄒韜奮主編的《全民抗戰》及重慶的《新華日報》都紛紛介紹了僧侶們的救亡活動。香港世界語雜誌也將協會章程譯成世界語全文刊登。南嶽佛道救難協會的聲音,傳遍域內寰中,如同佛門獅子吼一樣振奮著國內外各地的愛國志士,體現了“人間佛教”醒世、悟世、度世之大力。
南台寺現任方丈寶曇法師,74歲,湖南人,1931年出家為僧,師從智性法師,畢業於南嶽佛學講習所,兼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嶽佛教協會副會長,南嶽區政協委員。現任監院容嵩法師,年僅26歲,江西人,1990年出家,師從懷善法師,現兼任湖南省南嶽佛教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