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shíshénjiědútāng簡介
【處方】當歸尾、生地黃、紅花、牡丹皮、赤芍藥、桔梗、木通、腹皮、連翹、川芎
【功能主治】治小兒痘疹,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及不論己出未出,燥渴欲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證治誰繩.幼科》卷四
文獻
《慈幼新書》卷四
組成:當歸、川芎、生地、赤芍、丹皮、紅花、連翹、木通、甘草、桔梗、燈心、蔥白、大腹皮、淡竹葉。
主治:痘瘡,身熱毛焦,皮燥腮紅,額紅點紅,煩渴引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
《準繩·幼科》卷四
組成:當歸尾、生地黃、紅花、牡丹皮、赤芍藥、桔梗、木通、大腹皮、連翹、川芎。
功效:涼血行血,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痘瘡已出未出,3日以前痘點煩紅,燥渴欲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者。
用法用量:加燈心14根,水煎服。
加減 :身熱壯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綿密,加荊芥,鼠粘子;渴,加天花粉、竹葉,滑石;小便尿血,加犀角、山梔;大便黑,加犀角、黃連,或桃仁;吐血乾嘔,加黃連,犀角;發紅癍,加犀角、黃芩、黃柏、山梔、玄參;小便赤,加山梔;小便短澀,加豬苓、澤瀉;小便秘,加滑石、瞿麥;大便秘,加枳殼、前胡;大便秘,喘,加枳殼、前胡、大黃;煩躁,加麥門冬、天花粉;煩渴狂亂譫語,加知母、麥冬、石膏;嘔吐,加豬苓、澤瀉、黃連;咽喉痛,加甘草、鼠粘子、荊芥;泄瀉,加豬苓、澤瀉、防風;嘔,加橘皮。
各家論述
此方治血熱痘疹,以涼血行血為主,佐以桔梗、川芎,有升提發散之功;引以大腹皮、木通有疏利熱毒之效;臣以連翹、牡丹皮,有解毒之良。用此以治血熱痘疹,則能內外分消,熱毒雖盛,庶幾解散表里自然和平矣。古人用黃連解毒湯,恐驟用寒涼,不惟冰伏熱毒,及出不快,抑且熱毒為其所抑,則郁於臟腑,或肚痛腹脹,內潰而死者有之;豈若此方,用之為穩當,若不得已而用黃連、芩、柏,亦須酒炒,一以制其寒涼之性,一以助其上行之勢,借連、柏以解毒耳。
中藥方劑之十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