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
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企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產業轉移對於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區域間經濟關係具有重要影響,並進而影響部分企業的戰略決策。產業轉移一詞散見於各類報刊、雜誌,但是學術界有關產業轉移的一般性研究還不多見,產業轉移的形式、動因等基本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的認識。分類
產業轉移有時會擴展到某類產品甚至某類產業。
國內的產業轉移叫做區域產業轉移。
跨國的產業轉移叫國際產業轉移。
影響因素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很多(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
1.勞動力因素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場因素
影響
產業轉移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4.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窪池效應
在中國,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產業發展戰略,梧州市充分發揮靠近粵港澳的區位優勢,積極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
載體和平台,主動融入珠三角接軌北部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使承接產業轉移呈現良好的勢頭。2004年以來,梧州市累計引進產業轉移項目1398個,投資總額351.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29.2億元,其中東部產業轉移項目1051個,投資總額301.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56億元。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梧州市按照“布局合理、產業聚集、企業集群、主業突出、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管理規範、效益較高、用地節約”的原則,著力打造專業特色工業園區,使之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
制定科學的園區經濟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培育園區和集中區骨幹企業,大力建設工業廠房,目前梧州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園六區”格局:梧州工業園區主要吸納東部地區的輕工產業轉移,以及承接部分現有企業易地改造;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主要發展金屬回收、拆解、冶煉、型材深加工產業,以形成相對完整的再生資源加工回收產業鏈;蒼梧工業園區主要布局有色金屬冶煉、林
化、醫藥等產業;岑溪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石材、家電等產業;藤縣工業集中區主要布局林產林化、造船等產業。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梧州市搶抓國家加工貿易產業政策調整等歷史機遇,主動接軌珠三角融入北部灣,吸納 東部產業轉移進入。在以工業項目為主的整體思路下,各縣(市)區和梧州工業園區作為招商主體的地位日益明顯,建立了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市領導帶領招商團隊分區域到珠三角地區以及東協各國進行招商推介和開展經貿活動,使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今年以來,梧州市已成功引進七星精進科技能源生產項目等多個大型項目。
為讓引進項目留得住、有發展,梧州市在堅守政策底線的基礎上,積極做好跟蹤服務,使外來企業投資梧州的熱情不斷高漲。
梧州市有一家由東部轉移過來的電解鋅生產企業,其行業屬國家限制類產業,有關部門經過深入了解,發現該企業的原材料是鋼鐵、冶金行業的廢渣,屬於國家鼓勵發展的資源綜合利用範圍,於是協助該企業用最短時間做好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申請認定,最終,在自治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該企業取得了認定證書,解了燃眉之急。
戰略轉移
在西部大開發中,中國西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具備了承接產業
轉移的能力。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西部地區進一步加快開放,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承接東部和境外產業轉移的能力大幅增強。與此同時,東部的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東部急需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廣東、浙江、天津、重慶、西安等省市的調研,有關專家認為,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漸成氣候
隨著“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加西部大開發投資”等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政策列為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中國各部委也在積極探索加快東西部產業轉移步伐。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漸成氣候。
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難於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資本向外擴張的需求強烈,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批產業已開始梯度轉移。例如上海因申辦世博會成功,計畫在2010年前將數千家企業外遷,一批傳統產業將退出上海。而從西部來看,產業轉移的加速現象表現明顯。以西安為例,西安市實際引進內外資均實現一年翻番,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從起步到2.5億元用了20年時間,而從2.5億元到5.7億元僅用了3年。
中國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政府主導號召到市場自發探索期後,在中央巨觀政策的引導下,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態,以市場為主導,呈現三大特徵: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大項目不斷增多;投資來源多元化,來自東部 “三大區域”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投資增多;第二產業項目具有投資額大、產值高等特點,第三產業成為投資熱點。
四大動力促成戰略機遇期
中國東部要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和市場,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經過多年的財政投入和市場調整,西部也具備了承接產
業轉移的能力。再加上中國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各種政策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資源問題是導致產業轉移的直接原因。東部發達地區經過長期經濟高速發展,造成資源緊張,直接帶來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發達地區紛紛把工業或工業的加工環節向內地擴散,其本身則由工業生產中心轉向工業調控中心。
上海、廣東、福建、江蘇等地不少城市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邊際收益下降,產業生存發展的壓力日益增大。據國務院發展中心預測,到2010年,沿海9個(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遼寧)發達省市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將從現在的54%下降至46%。要素成本大幅提升成為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中西部地區轉移主要動力。
中西部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中國自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以來,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如在西部大開發中,中國西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新開工建設6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約8500億元。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和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的空間配置更趨最佳化,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產業轉移來支持正常運營。
市場拓展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驅動力。中西部地區潛在和現實的龐大市場成為東部地區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與轉移的重要驅動。如娃哈哈集團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出資4000萬元兼併了重慶涪陵區三家特困企業,此後有計畫地在西部安排投資、生產、銷售和技術開發等業務活動。該集團已在21個省市建立了28個生產基地和38家子公司。
東部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移是必然選擇。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面臨升級的壓力,東部地區目前都將發展技術密集產業作為地區新一輪產業最佳化升級的選擇。如在珠江東岸以深圳、東莞、惠州為主的電子信息產品產業群和西岸以廣州、佛山、江門、珠海為主的電器產品產業群,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而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是,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淘汰和轉移低層次劣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區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轉移迫在眉睫
儘管中國西部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人們預期的東部產業大規模向西轉移的局面並沒有出
現,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並沒有縮小。從國際背景看,東西部產業轉移是中國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需求。中國東部人力、水電氣成本及土地成本高,擠壓了投資上的利潤空間,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周邊的開發中國家針對中國的吸引外資政策,紛紛出台更為優惠的措施,吸引走了數額極高的外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國外企業開始向越南、印度、高棉等地設廠布點。一旦中國商務成本繼續抬升,這些企業就會把訂單轉向東南亞一帶的分廠。
與此同時,已開發國家也加大了對資金回流的鼓勵。已開發國家撤回海外投資的現象已經顯現。美國出台《本土投資法》,將針對美國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稅稅率由35%下調至5.25%,期限是1年,條件是將這些收益投資於美國。據摩根大通測算,這將為美國帶來超過4000億美元的回流。專家認為,“十一五”期間如果國家不加快制訂東部向西部投資的政策,外資投入可能選擇流向菲律賓、越南等地,出現大量資本流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