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後興

劉後興,山東省禹城市人,代表作品《話說中國篆刻藝術》。

“藝海浮槎風飆阻”

——————藝術年表
現為北京花鳥畫院藝術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鑑定、收藏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婉約詞協會主席,十諦印社社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明代繪畫藝術研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6年,初由祖父啟蒙,習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漢賦,於填詞獨有深造。
1997年從韓天衡先生研習書法篆刻。
1998年赴台拜入南懷瑾先生門下,學習諸子百家,兼修六壬神課。期間專精夙夜,不墮寸陰。星雲法師聞說此子寓居台南,登門探討佛學奧意,劉興闡精述微,淹通典籍,辯才無滯。一時語驚四座。星雲法師驚呼“善知識!”後托南師代為求印兩方。法師得償所願,來函致謝,“自感歡喜無垠”。同年作品參加普覺印社六十周年展。
1999年參加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同年調入上海名家花鳥畫院為創作員(2004年上任)。
2000年。榮寶齋出版社出版《劉興書法國畫篆刻精品選》。
2001年,離開台灣赴巴黎遊學,國畫《春愁何處》獲法國第十八屆全國精選水墨畫美術展終身成就獎。
2002年赴馬來西亞舉辦“劉興書畫印作品展覽”。
2002年九月十三日被選普覺印社副社長。
2003年應邀於杭州藝術博物館舉辦“劉興書畫印作品展覽”。
2005年,書畫印三件作品獲法國巴黎美爵品牌聯盟、摩洛哥藝術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辦之“國際書畫名家精品作品匯展”金獎。升任普覺印社執行社長。書畫印等作品四件被羅浮宮收藏。
同年九月轉赴香港舉辦“劉興畫展”。
2007年應邀赴美國華盛頓舉辦“劉興書畫印展覽”,並被授予華盛頓榮譽市民。同年被聘為澄觀印社名譽社長。
2008年出版《劉興畫集》。
2009年所著《中國印學大觀》一書獲首屆訓詁學辭書評比一等獎。
2010年至2012年,先後共撰寫《中國篆刻入門》、《劉興印譚》、《劉興藝譚》。
應邀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治印,作為國禮贈送。出版《俊興印選》、《蒿齋印選》、《蒿齋畫集》等畫冊十餘本。
2013年獲(第四屆北京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2013年年12月篆刻印屏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收藏證號:013244),原印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收藏。

“與世相違我輩能”

——————記當代魯派篆刻名家劉興先生
我所認識的劉興不是一位循規蹈矩的書畫家,也不是一位在前賢身後亦步亦趨的篆刻家。他雖不曾搖旗吶喊藝術創新的口號,然而在他的印章和書法、國畫作品裡,奔騰不息的卻是“掃除凡格,破而後立”的熱血。當今印壇上,為博眼球,鄧散木曾做過在報紙上發訊息死而復生的鬧劇;跳梁小丑借媒體的平台“屢創上千萬拍賣、收藏記錄的天價。”藝術圈內已彌散起硝煙和轟隆作響的炮火,充斥著金錢的蠱惑和虛名的引誘。真正又能有幾個大智慧的人物堪破迷障,將目光投向遼遠的歷史長河,欲與古人並肩爭雄、千載不朽呢?在眾人津津樂道以炒作的方式來“實現自身價值”之時,藝術界的前輩劉興先生卻踽踽獨行。業內聲譽如日中天的他,對《新華網》、《光明日報》、《藝術人生》欄目組前來記者採訪的請求詎辭不受,開玩笑的說“我不是名人,用不著搞採訪。我有的大家都有。非說點我特有的標誌性建築,就是我比諸位風餐露宿的記者朋友發福一點。這也並無甚可以驕傲。大家辛苦了!請回吧!”——先生的平易近人和詼諧幽默有如是焉。相比之下,那些法我自立、於無佛處稱尊的宵小之輩,自封“篆刻家”,豈不無地自容乎?刀尚未拿穩、線條還未刻直,便自我吹噓、熱衷炒作;目光短淺、捨本逐末。與低調紮實的劉興先生心胸境界,相差不可以道里記,徒自欺欺人罷了!必將應了元白翁的一句玩笑話百年之後“身與名、一起臭!”劉興先生學印之初對古璽、漢制傾力頗深,臨刻逾萬方,逼肖酷甚。沿襲這一脈絡,止步麋研、安持精舍又十餘載。所刊元朱文秀潤比肩陳巨來,擬漢玉印端麗不讓方介堪,名聲鵲起。弱冠以後參老缶、然犀遺意,印風粗獷豪邁、雄強霸悍,終臻大成之境。返璞歸真、鼎立印壇。
-------------------------------------------劉江 撰文2012年6月26日於北京。

“面壁十年圖破壁”

——記當代書法篆刻家劉興先生
中國的藝術家,特別是大藝術家,常常會在作品中流露一種“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道教色彩或者說氣派。劉興夫子的篆刻就有這種氣派。夫子的印章在石面上起的墨稿是很隨意的,是若不經意。諸位弟子把夫子眾多印章中流露出來的一些規律性,加以發揮,在章法上有意濃縮了巧與拙、欹與正、虛與實、險與隱諸多矛盾,使印章的矛盾衝突更為明朗,也更富有戲劇性。我想這或許也是初學者更喜歡韓致庸、王海嬌一路印章的原因所在。正像夫子如果是寫中長篇小說的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那么,弟子們就是擅長寫短篇小說、微型小說的歐·享利、契訶夫和蒲松齡。
事實上,業內知根知底的都知道,早些年劉興先生恪守“工是寫之基,寫是工之極”的老生常談的論調,將元朱文刻到了極致。劉興夫子的圓朱文印,刀法嫻熟精到,布局工細周密,流露出恬靜秀逸的韻致,體現出篆刻藝術的功力美。
印壇自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之後,篆刻家們更注重於樹立個人風格,把視野擴大到殘碑、斷磚、瓦當、封泥……,各自以自己對藝術的敏感,朝最偏僻的地方走去。特別是受傅山“寧醜毋媚”理論的影響,也有些人急於表現自我獨特的面目,不惜把自己裝扮成醜八怪以區別於他人。而劉興的藝術面目卻是正旦,是梅蘭芳。
李剛田先生曾評論劉興篆刻“為現代印學開闢一新境界”。如果
依照我的分期,劉興也實為當代印學史上樹立起自己風格的第一人。
劉興夫子二十歲以後的印章明顯的特點是奇崛與靈動,並且是奇中寓平,動中寓靜、奇與平這兩個方面處理得恰到好處。夫子的印章里能透露出些吳讓之、黃牧甫的氣息,但劉興夫子風格嬗變的契機,當數漢碑額篆,如張遷碑額篆等。“姜異康印”線條靈動,方圓並施,有些一任屈伸,如“異”字中的某些筆劃;有些又含蓄簡煉,如“姜”“印”中的部分筆劃,有意到筆不到之妙。整方印章的線條大多顯得圓渾,也是因為一筆之內有粗細、起伏、方圓等微妙的變化的緣故,質惑上並不顯得疲軟,而有綿里藏針、剛柔相濟之感。線條動勢幅度不大,可使人感受到力度不小。
印從書出。劉興的一手大篆,在他的印章里,尤其是朱文印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像“氣吞萬里如虎”一印,書法的筆墨趣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同行雲流水的線條,很有些陸儼少先生的畫意。夫子的曲線,有別於鄧石如、吳熙載、徐三庚,劉興先生婀娜多姿的弧線,自有一股生辣、奇崛的變化,有一種使人難以捉摸的被動節律,不圓而圓,不方而方,很能使人回味。
我以為劉興夫子白文勝過朱文。夫子以流動的底子治方正一路的白文印,效果尤好。這大概也是“奇正相生”的道理。劉興的線條是屬於“奇”的,並不安分,這需要由“正”來節制。2012年所刻的“潘基文印”是奇正有機結合的成功典範,整方印章顯得不文不火。而以大篆刻朱文,雖然個性強烈,但不免感到有些霸道。作為風格形成的初期,我以為完全允許也應該有這個膽量使自日的作品過火偏激些,不然隨人作計平平穩穩不冒風險就難以與人區別。而夫子在大成魯派風格之後,當思閉門挫銳,稀釋自己的個性的濃度,力求還原到接近自然從而進入返樸歸真的境界。
劉興夫子的成功,一度給印壇帶來了強烈的震撼,繼起效仿者也眾,篆刻界一度有劉興夫子何其多之嘆。而劉興夫子的出現,對於創新求變蠢蠢欲動的印壇無疑是注入了一股春風。劉興夫子的意義不僅僅是為篆刻藝術界提供了一種流派,劉興夫子成熟在書法篆刻形成熱潮之前,有鑒於此,劉興幾乎成為當代印壇推陳出新的一面旗幟。
《書譜》有“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說法,篆刻藝術的通會之際一般要比書法來得更早些,在中年時期,有些篆刻家更是在青年時期便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因此篆刻界更新換代的節奏尤其快速。儘管還只有六、七年的時間,但印壇上劉興、孫國波、王海嬌他們似乎立馬也變成了古典,變成了傳統。
隨著書法篆刻專業報刊的增多,信息傳遞的迅速,篆刻界颳起了一陣陣的流行印風。而“印宗秦漢”變成了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臣服秦漢印這個“漢獻帝”的越來越少,取法新的流派,在劉興、孫國波、王海嬌麾下如同擺開了篆刻界的《三國演義》。
特別是80年代末以來,大批更年輕的新生代在篆刻領域裡縱橫馳騁,有許多年輕人已相當可觀。
福建的舜乾和四川的楊燕剛在劉興風格下的漢官印基礎上有所發展,尤其是在朱白的對比上變得更為強烈,刀法更為猛利和無所顧忌。舜乾計白當黑的處理尤妙,線條紮實,古樸而有畫意。
江西的常惟取法劉興早期的將軍印風,白文不拘泥於單刀而增加了玉印的沉穩,朱文結字隨意而線條斑剝老到,整體效果趨向一種裝飾味。
遼寧的鄧雲涼取錢幣特別是在恩師劉興的大篆文字基礎上加之以漢簡的排疊,用刀乾淨利落。
黑龍江的郭憲瑞在圓朱文與鳥蟲篆上頗有造詣。圓朱文和鳥蟲篆經過了劉興與王海嬌,出新的空間已十分狹窄,郭憲瑞把兩者加以結合,印面纖細而靈動。
浙江的林峰取法劉興無法識讀的純書法欣賞類型的甲骨、大篆作品,營造了一種璽印的感覺。
廣東李輝良的線條如同切割機所為,加之劉興體魏碑的方折與斜筆,使印面倔強而苦澀。
翟永華、遠榮華、劉維、狄劍若、 呂志春、梁正齊、羅行軍、李代煊、高秀紅、回世葆、李勍、劉炳清等劉興先生的再傳弟子也各有很可觀的地方。
近兩屆全國展的後起之秀,印風上體現出一種“後現代”的性質。他們蔑視藝術規律,追求創作自由,挾帶著一股破壞的衝動。傳統的篆刻觀念在他們中間已是“禮崩樂壞”。他們反對摹古,抵制崇高又不甘平庸。他們追求視覺衝擊。工穩嫻靜、精美無疵,在他們的眼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最無可藥救的毛病。他們寧要創意,不求完整。他們相互之間不再審視篆書功力甚至很少寫篆書,從展覽效果的角度來看,他們也許認為寫是次要的,刻才是主要的。至於研究考證金石文字,他們或許會引起狐疑,以為這是浪費生命。只要前人沒有入印,誰第一個刻入印面就能博得掌聲,他們追求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他們關注視覺效果,重視包裝,覺得布局構圖比線條更為重要,創意、點子比功夫更為重要。當然這是一種傾向,並不是全部。
要使得他們那種沸騰的激情沉穩下來,需要一定的時日。儘管他們表面上在拼比的似乎是點子,是不與人同,但是能夠支撐他們拼比得較為久遠的耐力,卻自於適合這個時代的文化。
更多的人將在劉興夫子的帶領下,越走越遠、找到屬於自我的個性語言。這是身為國學大師和教育家的劉興為整個社會做出的貢獻。在此,請允許我深深的向劉興夫子鞠躬。
夫子,您辛苦了!2013年9月17日易中天廈門大學撰文。[1]

“踽踽獨行一聖人”

————記甲骨文領域巨擘、一代國學大師劉興先生
劉興夫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一篇小文的容量難以言其萬一。本文只想借祝賀《劉興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出版之機,談談他在甲骨學研究上的貢獻。
說到劉興夫子在甲骨學研究上的貢獻,首先要談到《商代貞卜人物通考》(以下簡稱《通考》)這部巨著。這部以貞人為綱,以卜事為緯的著作是作者10多年心血的結晶,於2013年甫一出版,就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在甲骨學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考》在甲骨學上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開創以“貞人研究法”為綱,全面整理甲骨卜辭的新體例。自從董作賓提出“貞人”說以後,一直無人對“貞人”資料進行全面的整理,而《通考》是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通考》搜羅當時所能見到的所有甲骨資料,加以爬梳理董,分別部居,以“貞人”統屬所有材料,進行詳細的個案研究。在每個“貞人”下按占卜內容分類,逐項羅列資料,隨文解說,重點分析;全書精見迭出,勝義如雲。書後還列有多種資料索引,極便利用。
2.對全部甲骨刻辭重新校勘,為學術界提供更為科學準確的資料。《通考》徵引甲骨著錄書凡58種,囊括了當時所能見到的全部素材,還引用了七種未曾刊布的甲骨材料,難能可貴。面對紛繁的甲骨材料,《通考》進行了詳盡的校勘(包括原物對勘和同辭互勘)。通過目驗海外所藏部分甲骨實物,對於金璋和方法歛兩人摹本中的許多問題多所辨正。甲骨著錄中同辭互見現象極為嚴重,雜亂不清,紛紜難究,《通考》詳細比勘了所有甲骨著錄書,對於重片不憚繁瑣,詳加註明,為學者利用這些材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考》對於甲骨刻辭中一些特殊的書寫現象——如書中所指出的“刻漏添注”之例(P469),“誤刻後改”之例(P479)等——予以必要的關注,極富啟迪。
3.抉發商周禮制,復原殷商社會真貌。劉興夫子一貫強調“禮”和“禮制”在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這一點在《通考》中亦貫徹始終。例如《通考》對卜辭中所記“天象”格外注意,不光揭示“天象”在天文學上的意義,同時還結合典籍,尋繹這些記載在殷商禮制上的反映,以及與後世術數的聯繫。此外如“商人兼用‘卜’‘筮’”說,已被後出的新資料和研究所證實,充分顯示出作者的遠見卓識。
4.精於文字訓釋,善於通讀卜辭。劉興夫子熟諳典籍,具有很深的國小功底,將之運用到甲骨文字的訓釋上,常常能獨具慧眼,妙解紛披。所論皆能與典籍或晚出新資料密切結合。《通考》的文字考釋亦時時有新穎的見解。
2001年以後,劉興夫子的研究興趣轉移到域外交通和敦煌經卷,直至2003年《甲骨文合集》出版,劉夫子才重返甲骨文研究領域。從2009年起,劉興夫子開始籌劃主編大型分冊資料索引《甲骨文通檢》一書,由劉亦然女士負責具體編纂。劉夫子在每冊卷首皆撰有長篇前言,對相關的甲骨學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其中的許多內容代表了劉興夫子的新思考,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意義。在第一冊(先公先王·先妣·貞人分冊)的前言中,劉興夫子進一步闡發《通考》中已經提出的關於貞人和坑位的意見,多為不刊之論。此外,劉興夫子還針對當前甲骨斷代研究中的一些傾向進行了評騭,令人深思。
第二冊為地名分冊,劉興夫子在前言中針對研究時弊,提出了研究者辨識甲骨文地名的“三難三蔽”,入木三分。劉興夫子還對甲骨文地名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排比和解說,並對殷代地名尤其是殷代四國多方的地望進行了新的考訂,許多意見新穎獨創,說服力強。
第三冊為天文氣象分冊。劉興夫子在前言中首先論證了“氣”在天象中的意義,接著談到“氣”與卜辭四方風之聯繫,然後對卜辭中一些有爭議的氣象記錄文字進行了總結和新釋。在前言後另附有專文論證《殷卜辭所見星象與參、商、龍、虎、二十八宿問題》,指出:“以勘卜辭,知殷時諸星宿,大體已略備”。這一發現是驚人的,尤其在古代天文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四冊為職官人物分冊。劉興夫子在前言中首先談到殷代職官的起源、構成和特點,指出古代設官置職肇自虞夏,而天人相應的職官設定則始自殷代,並對卜辭中的職官名稱逐一進行了排比分析並結合典籍和金文資料探討了卜辭中的爵和姓。
第五冊為田獵分冊,劉興夫子在前言中首先對田獵卜辭中的術語和語言格式進行了分析,接著指出了田獵與祭祀尤其是與軍禮之間的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田獵卜辭中的一些疑難字的考釋中,劉興夫子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值得重視的意見。
劉興夫子對甲骨學各方面的研究,不光得出一些精彩的結論,還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如在《如何進一步提高精讀甲骨刻辭和認識“卜辭文學”》一文中,劉興夫子提出了精讀甲骨文的方法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點到面——由一個字擴展到有關這個字的所有句子,加以比勘推敲。二是從線到點——在同一系列同位的、同義詞的比較研究,反覆查勘確定這一字在上下文的真正義詁。”在《殷代的日祭與日書蠡測——殷禮提綱之一》一文中,結合典籍和新出土的秦簡《日書》,總結歸納分析了卜辭中的“諏日”記載,得出“殷代雖無日書之名,而有日書之實”的結論。在《四川縱目人傳說與殷代西南地名——解開卜辭奇字“□”之謎》一文中,考證了卜辭中一個舊不識的非常詭異的奇字,並與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銅人作比較,進一步探討了殷代西南的地名和族屬。在《殷上甲微作“禓”(儺)考》一文中,則利用典籍和甲骨文,分析了儺在殷代的形態,提出儺肇始於殷,本為殷禮之一的結論。類似以上新穎獨創的結論,以上所列著作中不勝枚舉,讀者可自行參看。
隨著三星堆文化的出土,劉興夫子將研究視野投向西南,通過幾年的苦心研究和思索,為甲骨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他結合典籍和甲骨資料,從縱橫兩方面對巴蜀文化和地理進行了新的爬梳理董,在甲骨文中找尋出數十個殷代巴蜀地區的方國地名。這一研究是突破性的,打破了以往視卜辭中之方國多位於北方地區之囿見,為殷商文化地理和巴蜀文化地理的研究開闢了新的局面。圍繞著這一觀點,他先後寫成數十篇文章並結集為《殷代西南部族地理考》一書。
綜合看來,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劉興夫子的貢獻足以與甲骨學研究的四位大師,即所謂“甲骨四大家”相併列而成為甲骨學研究史上的“第五家”。
劉興夫子身處喧囂的大陸,能夠屏卻俗務,潛心學問;孜孜矻矻,矢志不渝,其心靈之純潔和對學術之摯愛,為學術界樹立了典範。
————2014年正月 范曾撰文為記[2]

“無盡奇珍供世眼”

—————記五百年不世出的藝術巨人劉興先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劉興在當今藝術界的影響,那么非“天下誰人不識君”概莫能外了。無論是在中央美院、西泠印社還是中國書協,劉興夫子的聲望如日中天。如果你還未曾聽說過夫子的名號,只能說你是藝術圈的門外漢。中國書協、中國美協諸位領導,都以能獲劉興夫子一方親手篆刻的印章蓋在自己作品上引以為榮。我覺得因為劉興夫子印章名氣太大,外行人反而使人忽略了他精湛的國畫藝術。
劉興夫子山水畫初學石濤及四僧,不僅師其跡,更師其搜盡其峰之心。
早在2000年,他與80高齡的畫家許麟廬一同坐纜車赴黃山寫生。劉興夫子尊師重道,以師父相稱。然許老卻推辭不受,他說“小畏友,以你今日的穎悟和天資,他日之成就必不在我之下。我們還是做個朋友吧。”後來在2011年許老的追悼會上,劉興夫子作輓聯相贈,悲不自勝。其為人之真性情可見一斑。
劉興夫子學石濤,寫黃山,與當時王洪斌組織的畫社,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山水畫家師法黃山。由法石濤而師黃山,在之前的二十世紀便幾乎成為山水畫家的一種情結,比如劉海粟就曾以十上黃山來表達他對石濤與山水寫生宗教式的情結……在明清三百年尚筆墨的高潮過後,這股新潮,與任伯年等復興造型的人物畫相後先,推動了山水畫復歸造境之路(當然黃賓虹及陸儼少等亦堅持著文人畫的筆墨觀,山水寫生對其而言,類乎石濤之借造化來靈動筆墨),生動地反映了在文人畫遺音依然高亢的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文人畫回歸畫家畫的進程,已然啟動。
除了臨摹石濤務求亂真外,劉興夫子大量師學石濤的作品鮮明地體現出了他對石濤的改造。石濤寫生雖求清新,但實際上還是不離南宗筆墨為先的藝術觀,而若仔細研讀劉興夫子學石濤而非做假石濤的作品中,可以發現,他用筆運墨多以勁爽方硬勝,不像石濤那樣追求筆墨的破化,而更重在表現山水蹊徑的千奇百怪。劉興夫子曾用石濤之法畫過大量寫生,走遍也寫遍了黃山、華山、雁盪山、恆山等名勝。這既印證了劉興夫子之學石濤,在師其筆墨外,更學其師造化的追求,這也促使了他師古的足跡,一步步邁向更為遙遠的上古。
石濤熱只是劉興夫子生平掀起的第一撥浪潮,隨著後來故宮博物院影印畫冊的增多,他師古的方向轉向更為寫實的元宋乃至唐晉,隨即也將石濤、石溪的遺風融入了後來師學的王蒙、董巨源、郭熙的遺法中,以寫生融會貫通,而於2004年代邁向成熟。
劉大為稱劉興夫子“五百年來不世出之奇才”,豈是偶然?
劉大為作此論斷時,劉興夫子尚在文人畫家法里優遊,人物畫也只是由改琦上溯張風、陳老蓮、唐伯虎,但正是夫子的氣場與追求,既令劉大為感佩,也令他相契。
事實上,變單純繼續發展文人畫為繼承發展中國畫,才能真正應對並反擊“中國畫衰敗已極”、不能寫實、不能畫大畫等偏頗觀點,單純強調文人畫筆墨,無從改變當時中國畫家幾不能造型的狀況。而也只有在寫實主義,或者說畫家造型能力普及的前提下,形式主義、表現主義審美才有蔚然勃興的可能,董其昌、四王乃至黃賓虹、陸儼少等探尋筆墨美的追求,才可能得到有效而準確的認識。然而,從形式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乃至文人畫筆墨的角度重新反思近代畫史的理論,始於矯枉過正,卻終於倒因為果。
回到劉興夫子的話題。正是因為見到影印畫冊的增多,原本憑藉文人畫筆墨在寫生之路上左衝右突的劉興夫子如夢初醒。 如果說追蹤宋元為北方畫家首倡,那么2005年劉興輾轉赴法國,外師造化、內法心源一變而為追蹤宋以前畫家畫所專擅的丹青,就不得不稱是憑劉興夫子的一己之力了。其中更為深刻的意義,在復起高古的人物畫造型、用筆之外,還在於讓世人重新認識了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力。
正緣於此,何家英才用概括張大千的“ 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來對劉興夫子做出中肯的評價。這標誌著自董其昌南北宗論籠罩藝壇、文人畫雄霸畫壇三百年後,畫家畫在新時期中國畫壇的回歸,已然得到自覺的確認。這也令世人認識到,因文人畫獨興導致的執著於筆墨而忽略造型的問題,其實完全可能從中國畫內部來解決。
同時,正是因為全面了解並掌握了傳統繪畫的源流與技巧,劉興夫子絕不會像從西畫入手的畫家那樣,片面反對文人畫。劉興夫子嘗題畫,稱“越能趨妙,識者以為何如?”,雖站在畫家畫與文人畫的不同立場,但在更高的層面,卻產生了殊途同歸的共鳴。
劉興夫子可謂當代中國畫壇的風向標。不誇張地說,他畫風的每次變化,都會引領當時畫壇風氣發生相應的改變,甚至遠播海外,門徒、私淑無數。
劉興夫子的藝術史意義,至此或可判然。
——————————————2014年2月1日 馮遠 記於京東。

“曠古風采可堪嘆”

十二歲諳熟說文,臨遍甲骨金文大小篆,精訓詁考據,雅善填詞。授業恩師南懷瑾先生譽辭盛讚其為“融會貫通,圓融無礙”。篆刻境界高古,出入秦漢,涉獵明清流派,悠遊其間。純宗六書,弱冠以後純以高古雄渾,恣肆朴茂,厚重典雅,韻致逸然著稱。篆書創作亦是開一代之先河。

“著作等身絕代傳”

《劉興書畫印選》《話說中國篆刻藝術》《中國印學大觀》《俊興印選》、《蒿齋印選》、《蒿齋畫集》、《中國篆刻入門》、《劉興印譚》、《劉興藝譚》。

“二十文章驚海內”

望江南

多少淚,猶待意中人。
遮月輕雲杳然去,漾夢秋波了無痕。
葉墜恰紛紛。 (丁丑年立春劉興作於岱下)

浣溪沙

昏鴉收盡瓜洲渡,雲海譎亂沉蒼暮。
客舟行過萬山孤。
只道重嶂迷人眼,遙磬深透漫天霧。
平江不見長空曙。(辛卯年丑月劉興作於四川岷江)

採桑子

皓月西廂喚玉敧,
殘雪遺欞落橫笛。
柔腸寸斷悲曲里,
徒將歡情苦尋覓。
人去去,思依依,
愁浪千翻繞磐堤。
入夜留將魂夢好,
最是君心恐難及。(甲申年冬至劉興寓居上海)

金縷曲(第二首上闋已佚)

自 序( 疇昔之夜,寤寐松君,醒來不勝感觸,遂作此信,以詞代書)
賢兄平安否?自別後,經年有餘,嗟爾回首。絕域蒼茫更飄搖,兼程風雨左右。怎去覓,勞燕摯友。離沛坎坷若日閒,累舉觴,一醉解千愁。玲瓏心,破碎久。
嶂台煙斷角聲休,喋血光,錦關留守,敵我等壽。雲荒往世幾包羞,萬里長慮封侯。抬眼處,投鞭截流。自詡韓信將兵計,天賦與、張良解難謀。懷此意,輕去就。
兄弟同生未共首,值此時,柳梢吐綠,娉婷展秀,莫負少年著梢頭,千江春水慰秋。慻雙眸,淚撒窗牖。矚望天都去相遠,巘海躊躇終走。言不盡,興頓首。(乙卯劉興作於京東,適逢榮寶齋出版作品集。故友悼亡,徒生喟嘆。頌嵇叔夜詩“潁人逝矣誰與盡言”句,不覺涕淚之盈襟也。)

減字臨江仙

樽前擬消余恨,轉念霓裳何蹤?不諳曲徹正情濃。盟誓今雖在,溫脈已成空。回眸天高路遠,佳人終與誰同?雨絲風片縱相逢,始話離別意,卻隔山萬重。(壬午年作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戚氏

碧雲天,風泣愁歇轉江邊。荷搖珠碎,錦鱗欲潛,墜卻圓。潸然,憶故園,飛絮蒙蒙惹亭檐。.只嘆年少庸凡,煢身逐鹿青崖間。翡翠遺羽,顧懷放影,映做浮靄瓮寒。念鮫綃染遍,沈腰日減,路行客遠。青畔,煙陌流連。曲終人散,幽魄入瞑關。羌笛怨,湔裙迷蹤,霓鈴聲漸,悴離顏。永夜月徒解飲,咽淚無妨裝歡。神滸皓腕,艱繁霜鬢,那時不教多言。手穊紅芍藥,簾攏燕卷,徒死玉環。更有流螢常泛,清渚明、漁燈忽閃。華蓋金穗繾絹,仕游品弦,春水盡潺媛。想長門車轔馬蕭喧。沾香塵,情傷荀倩;消磨深,空凝笑菸。能幾個百歲皆來看? 疏竹虛窗,聽雨畫船,兩相望斷 。(辛巳年三月客居法國巴黎,念大千居士“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句,悲涼無限。)

鷓鴣天

葳蕤梨淡,
正薄暮初靜,噪鴉遠天.
玉軲金轆閒棄久,沉溏孤鶩數點.
遙山遠黛,離思何限,又煙雨升寒.
朱扉微掩,瀟歇悠笛隔岸.
殘漏聲催驟轉,
縈牽夢斷,
苦恨幾千?
可惜流年又一番,簟落騷稀鬢斑.
經宵無眠,今夕月落誰家院.
惆悵還舊,曉來東風嗚咽.(丁丑年作於台北南師懷瑾先生寓所。)

《蒿齋文選》略讀

誅姜成華文——卷十七
夫春秋疊代,泰極否來,其致一也。禹城一中於今,殆四五十年,聲名狼藉,生源稍稀,賴有姜成華耳。 人皆知其恣口體,極耳目,隳形骸,泯良知。失德過舉,劣行滿倉。綱紀敗頹,豢伶養妓之風繼起;草菅人命,迫死逼亡之風迭發。矧近腥膻之黨,懷蜂蠆之毒。表里勾結,潛匿差忒。惰窳怠工,淫荒瀆職。醒亂胭脂館內,醉酣翠紅樓上。復賕謝甚泱,區陬無立;申旦經營,不辭扣辛。芟炥異己,黜屠非道。因致黯天蔽日,抑才壓智,賢能不容,良難側足。壯志未酬,寶刀空老;瑾瑜積塵,馬齒徒長。謀天下之士,逐浪海隅蒼生,能不憯然乎?天怒人怨,憤懣發指,欲脫鼎鑊滾油,免罹刀削斧斫,遑允得之?及令庠序摧崩,庇寒之門不敞,集秅之槽常放。烏煙瘴氣,蜃吐惡霽。誣隱勛功,盜實竊績。奪理據義,賞罰逞意,忠言阻絕,諂媚貪攬。陰圖正位,蠹根蝕本。去立校初衷,可謂迥窅矣。其之志墮,其之魂散。行囊走肉,尸位素餐。作繭自縛,終將屢患孽報;力掘墳塋,必會淵果親投。天理昭彰,庶幾開眼明察也。方當抄家滅族,十餘牲口,盡皆戮沒。流血盈前,伏淌遍地,余未嘗不戚慘哀哉於心,撫髀而三嘆也。然觀其肆作妄為,禍殃累眾,亦屬應得也。不待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鏖戰疆場,弦淩命喪;粗用生民,枉造孤鬼。而頃然寂殞。子曰:不亦樂乎?
印說
(已佚)

“聲振寰宇美名揚”

———友人、弟子賦詩
殘碑斜倚夢故人,小篆蜿蜒泣舊痕。
初逢仙姝當國難,惆悵因聽老嫗琴。
鷓鴣何意催拭淚,杜鵑枉自空啼魂。
也知黛玉還債死,羅敷終未嫁使君。
————《贈兄劉興赴台詩一首》黃劍
平生高潔能傲霜,甘當人梯育棟樑。
德高業內人人贊,聲振寰宇美名揚。
(弟子楊陌 頓首再拜奉上)。
—————軍旅書法家楊陌

“天下英雄莫能當”

篆書自二李而下,清季多才人。缶翁得石鼓及漢碑額遺意,厚重華滋;完白筆法婀娜,讓之吳帶當風;夫劉興先生做篆雋逸暢達,剛勁挺拔,傲骨崢嶸,愈破愈完,可謂越能趨妙也!近乎道矣!
——選自歐陽中石出版《中國書法史鑑》一書。
劉興定有寧馨譽,佛果原從般若生。
——山東省省委書記姜異康贈言。
蒿齋劉興,是我國當代藝術史上一位在詩、書、畫、印四方面均開一代風氣的大師。就其書法而言,出入秦、漢金石碑刻,篆、隸、行草各體均臻極高的藝術水準。在當代篆書領域內,劉興堪稱是一座幾乎無法逾越的高峰。他早年依傍王福庵趙鐵山,曾臨習《泰山刻石》和《嶧山碑》等小篆名品,後出入金文《散氏盤》、《毛公鼎》,又攻《袁安碑》,用筆渾恣肆爛漫,雅致卓絕。結字茂密緊湊,古樸敦厚,在體勢上奇正相生,參差錯落,個性極為鮮明。在分布上疏密有致,避讓得宜達到了雍容端莊的效果。用墨則以濃濕以及宿墨為主,飽墨鋪毫,意韻生動,有時墨盡筆枯,更添蒼茫樸拙之趣。劉興在篆書可能範圍內,將書寫性發揮到了極致。為當代篆書開闢出一個嶄新的境界。《倚聲填詞貼》,可以說是體現他這一嶄新境界的典範之作。——啟功評價當今篆刻家劉興先生
劉興先生篆刻宗秦法漢,於端莊典雅中透露出渾厚蒼茫的歷史氣息——選自《南懷瑾先生論時人語錄》。
劉興夫子篆書高蹈絕倫,縱橫捭闔,忽正忽邪,俯仰側臥,皆是珠璣錯落——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語。
劉興篆刻幾無與並肩望其項背者,是為長江以北第一人————沈鵬先生語。
從二十世紀末到今天,劉興以不斷創新的篆刻風格和詩書畫印的綜合素養而成為時代焦點的同時,也書寫了自我成長的歷史。他給自己設定了“繼往開來,開宗立派”的命題,也以實驗者、學者和藝術家的三重身份完成了這一命題。實驗者的勇氣和探索精神,學者的睿智和價值判斷力,藝術家日復一日的筆耕不輟在劉興身上不分彼此地融合為一體,構成他傳奇般成功的全部秘訣。他所獲的回報當然也是豐厚的,那就是,他有權利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印壇上立上屬於自己的不朽豐碑。對一個藝術家而言,還有什麼是比這更高的榮譽呢?還有什麼是比這更值得欣慰的呢?——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語。

“先生弟子多才俊”

弟子

王為良 安徽 杜正滿 陝西
許沛波 廣東 梁林波 陝西
趙成建 解放軍 劉雲生 遼寧
許愛明 甘肅 趙安金 四川
康 文 河北 林 峰 浙江
吳三珪 江蘇 王道國 廣東
劉恆章 山東 季 永 安徽劉建業 陝西 史文濤 安徽
苟正明 四川 陳洪武 北京
丁子同 安徽 李有來 解放軍
徐 風 安徽 郭海鷹 福建
王立志 北京 何勝江 甘肅
陳 郁 福建 餘姚人 甘肅梁文斌 浙江 趙閒農 江蘇
陸愛國 浙江 常 惟 江西
吳雷達 浙江 張華武 江西
邱曙光 重慶 鄧雲涼 遼寧
謝懷方 雲南 蔣金銘 解放軍
倪恆文 安徽 李愷迅 遼寧錢松君 黑龍江 劉曉玲 吉林
曹向春 河南 崔 立 河南
吉凱豐 山東 姚鐵力 北京
黃 濤 黑龍江 陳廣秀 山東
王家連 海南 楊衛磊 北京

再傳弟子

翟永華 山東 遠榮華 吉林
傅三忙 山西 劉 維 江蘇
狄劍若 陝西 呂志春 江蘇
梁正齊 陝西 羅行軍 江蘇
李代煊 四川 趙 峰 江蘇
高秀紅 天津 高 岩 山東
回世葆 天津 李 勍 山東
劉炳清 天津 劉 霖 山東
彭洪順 重慶 王志國 山東
李 明 安徽 高繼承 陝西
韋斯琴 安徽 李天樺 四川
沈舜乾 福建 楊燕剛 四川
安文麗 甘肅 沈憲民 天津
方創然 廣東 李德雲 新疆
何永康 廣東 馬亞飛 新疆
李輝良 廣東 鄭和新 浙江
李良暉 廣東 曲松山 重慶
龐國鍾 廣東 梁雯泉 北京
段寶林 河南 張承錦 福建
靳夫有 河南 蔡瑞雲 廣東
馬青春 河南 劉漢京 廣東
王道耕 貴州 郭建華 陝西

“扶危濟難稱孟嘗”

劉興夫子自20004年避開有爭議的“中國紅十字會”,先後向“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華環保基金”、“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累計捐款已達144萬9千餘元。
並在汶川、玉樹地震期間舉辦義賣,請來民政部門監督,依靠其巨大的影響和號召力,當場籌得善款16.7萬元,第一時間捐往災區,事後卻深藏功與名。當場迴避記者採訪,稱”只是盡了一個中國人應盡的義務“。
劉興夫子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行和國難當頭捨我其誰的愛國情操,是我們的榜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