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代考據已取得相當成績,此後不斷發展,至情乾嘉年間達於極
盛,形成了系統助理論與方法,稱為考據學。廣義的考據學與
廣義的校隘學,均無嚴格的界說,幾乎沒有區別地在泥用,大
體包括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訓訪、輯佚等多方面的內
容,成了文獻學的別稱,也是不科學的。狹義的考據學,專指
考訂史料的方法,一般稱為考證;這裡介紹狹義考據學的范
圍、內容與方法。文整理歷史文獻的過程中,它亦是整理與鑒
別史料的重要萬法。
歷史
【考據的原因、範圍與內容3為什麼要考據?清代學者
強調考據,是因為厭惡宋明理學的空疏*主張學習漢代學者以
實事求是的態度闡明典籍的古義。為此,他們又稱考據為朴
學、漢學,以區別於宋學。我們今天從事考據工作,是因為歷
史文獻中錯誤極多——從自然的因素上來看,簡策的缺脫、嫌
紙的破損,均給歷史文獻帶來了出現錯誤的機會。從人為的因
素上來說,傳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時的不暇細校,尤其
是古書作者,因其才智與精力的有限.既不可能周知天地萬物
之理,又不可能在采掂材料與編寫文書的過程中沒有疏漏與錯
誤、這更帶來了產生謬誤的可能。清代學者齊召南在校完大批
古書後不無慨嘆地總結道;“古人撰述既博,不無失檢。紀、
表、志、傳,或被此乖違;郡國、官名,或後先借出*”(<寶綸
黨文鈔·進且前K書考證後序》)。就連偉大的文學家司馬遷所編纂
的《以C》中,亦是“甚多疏賂,或有報捂%(《漢書·司馬K
俐),吏何況卡一般之人呢I這些由於古人的疏忽與局限而造
成的錯誤,尚可理解與原諒,至於某些人出於主觀亡的某種意
圖,而在修史過程中有意迴避甚至問護某一問題,以至不惜來
曲歷史真相,隱惡揚善,故意造成記載中的錯誤,那是萬萬不
可寬有的。史料的真實4J靠、史事的正確太誤,是治史的重要
的提。郭沫苦同志曾經指出:“無論做任何研究工作,材料的
鑑別是必要的基礎階段。材料不夠,固然大成問題;而材料缺
乏,頂多得不出結論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
論。這樣的結論比沒有更要有害。”(《十批判6‘古代研究的自我
批判》)。所以針對歷史文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錯誤,必須以
考據的方法來一—加以鑑別辯證.它不儀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方
法,更是整理歷史文獻的首要上作。
考據的範圍與內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訂古書;二是考證史
事。此外,文字校勘與注釋,其中也有年訂內容。所謂考訂古
15,主要是指考證古書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異向;
至於古書的真偽,將出辨偽學去專門進行。古人在這方面做了
大量的工作,比如清朝學者土嗚盛在大量的史料中考證出<楚
漢春秋)一書的作者與卷冊(《十七史商榷》);清朝學者趙買通
過眾多的典籍考證出新舊《唐書》中若:F的文字互異之外
(《防余叢考》)。所謂考證史事,主要指考證史事的是非、有無,
以及時間的先後等等。例如在《咳余叢考》一書中,作者考證
了左右袒是否始於周勃一事。趙冀以諸多史實證實廠《史記》
中記載的周動人北軍,令為呂氏者右袒,為劉氏者左但,並非
由漢初周勃首創.它本為古制,實早於周勃之先。
【考據的方法3陳垣先生在《遏鑒A6注表微·考認篇》
里,按照考據中證據形式的不同分其為三種:理證。肋E、物
證。不論哪種方法,都要具有確實與豐富的材料。所謂考據,
就是拿出證據,這與淪述有本質的區別。
理證有些史料,從道理上講值得懷疑,但是又元確鑿的
證據,只得根據邏輯推理來判斷其正誤.這便是理證。運用理
證時,必須多講道理,最好還能擺一些事實,這樣才能使自己
的論點站得住腳。比如《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條史事:
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是歲,秦大熟,上田畝收七L石,下者
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4;食席克,上田畝收百石,下者五
十‘石。”南宋學者胡三省為之作注時,以理證的方法指出了這
條史料的虛妄:第一*“蝗之為火尚矣v蝗生而不食五穀,妖
之大者也。”胡三省指出蝗蟲不吃糧食是一個極為反常的現象v
他石敢相信有這樣的事情v他稱其為“妖”c第二,“自古以
來,未有鹵收百石、七十石之理;而百收五十石、二十石,亦
未之聞也。”他憑藉事實說話,認為這如此之高的畝產數字是
絕對不可能出現的。胡三省最終總結道:“使其誠有之,又豈
非反常之大者平!使其元之,則州縣與誣飾以閣亡.亦不樣之
考也。秦亡宜矣I”這就是以常理來證實史實的虜假、以邏輯
推斷出史事記載錯誤的一個例子。
理證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考據方法,要想掌握好它,除了必
須具備一定的基本功外,還要有卓越的識別與判斷能力,正如
陳垣先生所說:“考證貴能疑*疑而後能致其思,思而後能得
期。”(4通監胡注表敝·考證篇>)c否則,不是發現不了問題,
就是會犯主觀武斷的錯誤。因此,動用理證方法時必須要小心
謹慎。
書證是指利用謂書、上書等各類檔案資料以及各種書籍
為依據,考證史料正誤的一種考據方法。《資治通鑑》中有這
樣一條記載:漢成帝綏和二年,“議郎耿育上書冤訟陳湯曰:
,d延壽、(陳)湯,為聖漢揚鉤深致遠之威,雪國家累年之
恥,討絕域木揖之君,系萬里難制之虜,豈有比哉1先帝嘉
之,仍下明沼,宣著其功,改年垂歷,傳之無窮。*’此條引自
《漢書“陳楊傳>,當年顏師占為之作注時,指出了“改年”即
指漢元帝更改年號為“克寸‘,,但是其更改的原因卻又“不以
此事,蓋當其午,上督者附著耳。”到底孰是孰非?為了得出
正確的結論,胡三省查找到漢元帝的沼書,亡面明白記載:
“匈奴那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呼韓邪單于修朝保塞,
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競寧c”他以此作為證據,斷定
出:“則改年亦以此呈、非gk著也c”這就是援引記餡為證的—
個例於。
除檔案資料外,利用本書或他書亦能考證出史料中的正
誤。比如釣對同一史事,《後漢書》言:“曹操白領冀州牧”、
“曹操白為7Z相”……而《::國志》卻高:“天子以公領冀州
牧”、“以公為承相”……在這相互矛盾的記載中,即可考證史
料的真偽是非,又可清晰地見到作者修史時的主觀動機: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手中所掌握的K證材料越來越感
到不滿足.總希望能得到至多、更早的第一手資料。比如先秦
時代的竹簡、帛K,哪怕是雕版以前的手寫卷子本,由於它們
更加接近於真實,而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太平御覽》卷
560引了這親一段記載:“漢明帝時,公卿大夫堵儒八十餘人,
淪五經得失。符市令宋元上:言,秦昭王與呂不韋好書、皆以書
葬。王,至尊;不韋,久責。家皆黃腸題湊,處地高燥,未
壞。臣願發昭王,不韋家、視未燒詩書。*’(《皇覽·轅墓記》)。
此建議雖然於當時未能得實行,都也足已看到占人對地下書籍
的重視了。清光緒年問,在甘肅等地發現了“敦焊遺書”以及
“漢晉簡櫝”,民國初年又發現f大批“清官內閣大庫檔案”v
文學家們異常興奮,他們將之稱作“新史料”、“地下史料”c
解放以後,從臨沂銀雀山漢墓中又出土了大批古代書簡:從長
沙馬王堆三號墓中亦發現丁珍貴的帛書;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
中更發掘出眾多的竹簡、木族,這些均成為研究和考證古代史
料的寶貴依據。當年王國維就曾經提倡過,以新發現的“地下
史料”去印證固有的“紙上材料”,並將之總結為“二重證據”
法,足可見其價值之大。情人工先謙利用敦煌出土的唐寫卷子
本《食貨志>(日本人影印)*考訂出今本《漢書》中的諸多錯
誤;令人高敏所著《雲夢秦簡初探》,亦是利用出土秦簡考訂
出《史記》等史書中記載的鍺誤c地下史料的價值,越來越受
到人們的青睞,成為書證中日漸重視的依據了。
物證是指以出土的龜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為依
據,考證史料正誤的一種考據方法。刻在甲骨上的L辭、青銀
器上的文字,以及石婢上的婢銘等等,與竹帛、寫卷,以及雕
版書籍相比,更能耐久不損,流傳久遠,成為考據工作中不叮
多得的證據。用甲骨考證史事的工作,屬王國維成就最大c他
於《殷k辭中所見先生先公考》及《續考》兩篇論文中,考訂
出《楚辭·天問》中“該秉季德,躍父是戚”以及“恆秉季德,
焉得夫朴午”二句中的“該”是王亥,。恆”是王恆;考f/出
F辭中之“季”是王亥之父買;論定了“田”或“畝”為上甲
微,“鍵”即帝嘗;他還系統地考證出殷商的先公先王名號,
大體形比丁一個可信的世系。王國紹以甲骨k辭為依據考訂史
料正誤的貢獻是極大的,不但證明了《世本>、《史記》所記載
的商朝歷史並非虛構.而凰糾正了司馬遷所排列的殷商先公先
工位次中的鍺誤。
以金石刻辭證史更是一個較為廣泛的用法。宋代金石學家
趙明誠說過:“詩書以後,君臣事跡,悉載於史。’…若夫歲
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其抵梧十常三四。蓋
史碟出於後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辭當時所立,可倍不疑:”
:《金石錄序>)。達便是它寶貴的價值。以金石到辭證史有這樣
的—個例子:《資治通監》後梁均王貞明四年記載有兩個人的
職官名稱:一是“吳內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
塗知訓”;一是“威武節度使,撫州李德誠”。五代十國之時,
凸化、威武之地是否設定節度使,胡三省作注時對之疑而不
決。在幾度反覆之後,他找到了金石刻辭:“今台州有魯拘作
社雄墓婢,雲,唐佰宗光啟三年,升台州為德化軍’。後來他
又發現:“嘉定中黃巖縣水寧江有泅於水者,拾一鋼印,其文
曰:‘台州德化軍行營朱記。u’bJ見台州曾沒有德化軍,更何
況宋太祖乾德元年,錢且曾以德化軍節度使、傘路安撫使的身
份,兼知台州,他從而得出結論:。台州小郡,猶置節度,其
它州郡從qJ知矣。”當然吳之昌化、威武亦不在話外了。胡三
省終於以新出土的金石考證出這一五代時的職官問題c
物證的起源很早.南北朗時顏之推便旨創出用金石文字考
訂文獻的方法,在考證所依據的資料方面開拓出這樣一個重要
的領域。其後,隨著考古事業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而且今
後它亦必定成為最為重要的依據資料之一。
考據方法共有上述三種,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這三種力
法每每是相互參合面使用o這樣既可使證據更加充分.又可侵
說理更為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