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和《中國當代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等。
簡介
于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9月生於湖南衡陽,本科和研究生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在湖南師範大學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和《中國當代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等。
2010年12月,經30萬網民自發投票,與戴旭、易憲容、郎鹹平、曹建海、郭亦平、時寒冰、張宏良、孫錫良,被確認為“中國網際網路九大風雲人物”之一。他們被廣大網民稱為“中國底層民意的真實代表”、“21世紀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中國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
2010年獲選《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50人----布道之魅。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人物經歷
成長經歷
生於1962年的于建嶸,童年的生活被當時席捲中國的政治運動所左右。共產黨游擊隊員出身的父親,在運動伊始就變成了國民黨游擊隊的匪兵。父親被抓了起來,幼小的于建嶸與母親、姐姐三人成了沒有戶口的“黑人”。
沒有戶口,他們在城市根本沒有容身之地,1967年全家回到湖南永州家鄉,也遭鄉親白眼,冬天時家裡的棉被被偷走,永州待不下去,母親又帶著孩子們流浪回了城裡。
8歲時,父親的朋友幫忙將小于建嶸安排到一所國小的旁聽名額。于建嶸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染黑的麻布包改裝成的衣服,高高興興去上學了。豈料,上班第一天就被女班長發現:“他是黑人,怎么可以來我們班上課?”
女班長下令同學將小于建嶸拖出去,他抱著桌子不肯走,拉扯中黑麻布衣被撕爛。他被拖到學校後面,被佯裝經過的父親發現了。那一次,于建嶸生平唯一一次看到父親留下眼淚,自此,他堅持不進國小。
學術生涯
1979年,于建嶸考上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後當上了成功的商業訴訟律師。
1990年初,才30齣頭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200萬元(中國城市人口當時一般月薪才百多元)。意氣風發的他買了部日本進口車,一台手提電話,到全國去尋訪人生的意義,最終遇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開始了學術生涯,去尋找苦難的原因,並且利用學者的身份發表評論以引起社會關注。儘管早已衣食無憂,到手的富貴榮華更曾瀟灑拋去,但是于建嶸心中,童年苦難的根源卻是他揮之不去的思索命題。因為那番遭遇,他看到自己與最底層的農民、礦工、訪民的命運是相連的。
于建嶸做的學問總是接觸社會人士的不幸,他生活中卻十分風趣。朋友稱他做“侃爺”,對學生、同事,或是宋莊的農民、餐館服務員,他見到什麼人都愛與對方閒聊,而且常說些俏皮話把人逗樂。底層學問,外人看來是苦苦的追尋,但誠實面對自己命運而後得到的內心安適,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2013年9月15日上午,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嶸從北京出發,奔赴貴州省興義市則戎鄉納具村任村主任助理,指導鄉村建設。他的行動,在網路上引來很多讚揚和祝福。
人物成就
個人著作
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和《中國當代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等。
作品介紹
1,社會泄憤事件中群體心理研究——對“甕安事件”發生機制的一種解釋
2,農民維權與底層政治
3,中國的社會泄憤事件與管治困境
4,基督教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穩定
5,于建嶸李連江:縣政改革與中國政治發展(合著)
6,集體行動的原動力機制研究——基於H縣農民維權抗爭的考察
7,信訪制度改革與憲政建設——圍繞《信訪條例》修改的爭論
8,當代中國農民維權組織的發育與成長
9,20世紀中國農會制度的變遷及啟迪
10,清代與民國保甲體制的比較
11,鄉村建設運動對農村政治結構的影響
12,鄉鎮自治:根據和路徑——以20世紀鄉鎮體制變遷為視野
13,當代中國農民的以法抗爭
14,農村黑惡勢力和基層政權退化——湘南調查
15,農民有組織抗爭及其政治風險——湖南省H縣調查(三)
16,農民有組織抗爭及其政治風險——湖南省H縣調查(二)
17,農民有組織抗爭及其政治風險——湖南省H縣調查(一)
18,農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權?
19,村組幹部話說“三農問題”
20,民主制度與中國鄉土社會
21,鄉村建設運動對農村政治結構的影響
22,鄉村自治:皇權、族權和紳權的聯結
23,人民公社的權力結構和鄉村秩序
24,近代中國地方權力結構的變遷
25,中國農村政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26,黑惡勢力是如何侵入農村基層政權的?——對湘南40個“失控村”的調查
27,失范的契約:形式民主下的枷鎖
28,鄉村選舉:利益結構和習慣演進——岳村與南村的比較
29,在農民反抗的背後——湖南農村群體性事件的調查和分析
30,如何破除山西省長們的宿命
31,超越“省管縣”,縣政自治才是治本策
32,對一封來信的兩點回答
33,侵犯信訪公民合法權利的制度根源是什麼?
34,治亂與治吏
35,土地流轉要遵循自願有償原則
36,如何走出施政和維權的暴力困境?
37,改革與法治及解釋權
38,誰在承受截訪的成本?
39,再論社會泄憤事件:甕安事件的反思
40,底層社會的政治邏輯
41,轉型中國的社會衝突——對當代工農維權抗爭活動的觀察和分析
42,於都事件——共產黨縣級政權第一個集體腐敗案
43,“全民低保”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䲁
44,讓勞動者有能力保護自己
45,學者和庸醫及農民的鮮血
46,農民土地維權抗爭的調查
47,轉型期中國的社會衝突——對當代工農維權抗爭活動的觀察和分析
48,啟蒙與知識精英的話語霸權——來自田野的思考
49,三農問題的關鍵何在?
50,土地問題已成為農民維權抗爭的焦點
51,我為什麼主張重建農民協會?
52,建東書房記
53,要重新認識農民和解放農民
54,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片段)
55,當代中國維權農民群英譜
56,村民話說“三農問題”
57,縣鄉領導話說“三農問題”
58,學者話說“三農問題”
59,為基督教家庭教會脫敏
60,解讀和諧社會問題和對策
61,中國的政治現實和我的夢想
62,中國的底層社會:我的研究和立場
63,解決利益衝突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64,中國的騷亂事件與管治危機
65,2006年4月3日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
66,轉型中國的社會衝突67,轉型期中國的社會衝突和秩序重建
68,中國信訪制度批判
69,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活動與政治
70,終結革命:背棄承諾抑或重構價值——解讀20世紀中國工農運動
71,中國農村的政治危機:表現、根源和對策
72,社會危機治理暨公民社會轉型論壇紀要
73,于建嶸單光鼐:群體性事件應對與社會和諧(合著)
74,于建嶸對話毛里和子:政治發展:東亞經驗和中國特色
75,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向何處去?——與家庭教會人士的對話
76,中國的政治傳統與發展——于建嶸對話裴宜理
77,于建嶸對話蔡永飛:呼喚縣級地方立法權
78,解決中國農民問題需要新思維——于建嶸答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問
79,于建嶸對話陳志武:把土地還給農民
80,于建嶸對話斯科特:底層政治與社會穩定
81,鄉村政治改革——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82,農民維權重心出現重大變化
83,于建嶸:當前中國能避免社會大動盪嗎?——2009年2月9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演講
84,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
(概述圖片)
風雲人物
2010年12月,經30萬網民自發投票,與戴旭、易憲容、郎鹹平、曹建海、郭亦平、時寒冰、張宏良、孫錫良,被確認為“中國網際網路九大風雲人物”(2010中國網際網路九大風雲人物)之一。他們被廣大網民稱為“中國底層民意的真實代表”、“21世紀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中國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2011年10月,他們九人再次被40多萬網民推舉為“中國底層九大意見領袖”。
2011年12月,由騰迅網新聞頻道一篇《說公知論公知,誰是公知》的文章引發了網路大討論,千萬網民參與。絕大多數網民認為公知評選過濫,公知幾乎成了貶義詞。但絕大多數網民認可“九大風雲人物”這次評選,認可包括于建嶸在內的九大風雲人物接近“公共知識分子”的標準。
2010年獲選《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50人----布道之魅。
主要事跡
拆遷語錄
微博曝光書記驚人言論
於教授在其微博中說:“昨晚深夜趕到萬載縣,今天給七百多人講課,號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剛才吃飯,縣委書記言稱,為了發展,就得拆。我怒言,現代社會就是以保障個人基本權利為基礎,你們這些人最要做的就是確保個人權利。他說,如果沒有我們這些縣委書記這樣乾,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吃什麼。我一怒推椅而起,離席而去。他認為,我這樣的講座對縣裡太有負面影響了。他說,你這樣一講,下面的幹部就不會去執行縣委的決定了。他感到後悔(請我來)。我告訴他,我只講我自己想說的話。”
這段博文,很快被轉發超過2000次,評論超過1600條,再度引發了網友關於拆遷話題的激烈討論。網友“欲罷不能”認為,縣委書記的這句話還真不好反駁。吃財政飯的人,碗裡裝的都是底層百姓的血汗。於教授和書記的區別在於,一個替底層說話,一個去底層收刮。有網友指出,一個書記這樣認為可能是個人意識,但問題是,絕大多數的地方官員就是這樣認為的。網友“平常君”表示,這句話必須當選年度官員語錄。網友們更深刻地談論到拆遷問題,網友“天人姜86”剖析說,對待那些個所謂的個別拆遷戶,是不是100人當中,(假設)有99個都選擇吃蛋糕的時候,剩下的那1個亦不得不吃?不吃就是罪過?“老大franklin”指出,拆遷不是罪過,強拆才是罪過,帶有威脅性質的拆遷才是罪過,毫無邏輯的“就得拆”才是罪過。
“拆遷拆走民心”
於教授昨晚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微博中提到的講課,是他應邀給當地的700多名黨員幹部進行有關“社會穩定”、“強拆”和“征地”等主題的演講。據了解,宜黃自焚事件發生後,江西撫州市曾再三要求于建嶸教授去上一課,當時他拒絕了。這次應邀而去,他沒有想到,該縣官員又是這樣的觀點。他認為,這樣講課和呼籲,比起媒體的批評,官員們更能聽得進去,接受度更高。
於教授認為,今天中國的發展,再不能以拆遷為發動機了。寧願發展慢一點,也要把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放在首位。拆遷可以拆出政績,可以拆出高樓,拆出超級富豪,但拆走了民心,拆走了這個民族的未來。就是為了公共利益要拆遷,也要有公平公正的司法來解決。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發展。
縣委書記語錄續
江西萬載縣委書記陳曉平口曝雷語:“我們縣委書記不拆遷,你們知識分子吃什麼?”被知名三農問題專家于建嶸在微博上曝光。于建嶸還在微博中透露,陳曉平曾在講話稿中說,今後凡是到北京非正常上訪的,第一次訓誡談話並罰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勞教。講話稿中的詳細內容,許多網友表示強烈關注卻無從知曉。
批判上訪者
概述
一組由學者通過微博發布的照片,令四川宜賓市政府陷入尷尬。于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3天前(23日),他通過自己的微博公開了一組拍攝於四川宜賓市政府門口的照片,並引來上千次轉發——照片顯示,一些上訪人員正在躲避追截。在微博中,他引用《信訪條例》提出質詢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覆信訪人。”
在浦東幹部學院的課堂上,于建嶸更向200餘聽課的各地黨政幹部公開放映了一段錄像資料,引發強烈反響。這段錄像顯示,宜賓市數名上訪人員在市政府院內遭到粗暴對待。于建嶸由此再次呼籲重新定位信訪制度。
網路公開
于建嶸2010年10月23日在微博公開前述照片時還介紹了事件背景:“這是一位地方領導傳給我的一組照片。說的是四川省宜賓市宜賓縣下食堂村民眾,對代金券不滿引發的群訪事件。”
24日這條微博在被轉發上千次後被刪除。昨天下午,于建嶸在上海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宜賓上訪者遭毆打事件經網路曝光後,宜賓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封鎖訊息”,並對“泄密者”展開了追查。
24日,于建嶸再次發布了3條微博,並引用有關法律條文,對該事件曝光前後宜賓方面的做法提出尖銳批評:
“宜賓的執政者在緊張什麼?有訊息表明,自昨日在網上公布宜賓粗暴對待上訪民眾的照片後,宜賓執政者和有關方面,就不停地刪帖,追查訊息來源,或找有關網站公關,卻沒有決定查處毆打訪民的當事人和相關責任人。”
他還援引了《憲法》和《信訪條例》的相關規定,其中《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信訪條例》第三條中有這樣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覆信訪人。”
反響強烈
信訪制度亟待完善
昨日,于建嶸在浦東幹部學院授課的主題是“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台下聽課的黨政幹部來自廣東、上海等全國多個省市,總計200餘人。據于建嶸介紹,聽課的黨政幹部中亦有來自信訪局與維穩辦的官員。
在課堂上,于建嶸向聽課的黨政幹部們播放了宜賓事件的視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家很震撼”。在他步出會堂的途中,有多名聽課的官員先後追上來與他交流此事。某地的一名信訪官員說,他們那裡也發生一些類似問題,但不管怎么樣,不能打老百姓。這名官員同時表達了無奈:的信訪工作難做,制度問題亟待解決。于建嶸稱,他當即告訴這名官員:所以國家應該把信訪制度重新定位。
此前,于建嶸曾對媒體表示,應從現代國家制度建設特別是國家的憲政建設和長治久安的角度重新定位信訪的改革方向,從行政、法律、政治三個層面考慮如何對信訪制度進行穩妥而有步驟的改革。
事件起因
征地補償款變代金券
于建嶸向早報記者簡要介紹了“宜賓粗暴對待上訪民眾”的過程。他說,這一事件的起因是宜賓市宜賓縣喜捷鎮紅樓夢村(原稱下食堂村)以征地代金券“代替”400餘萬元補償款(此事曾經媒體廣泛報導)。
于建嶸稱,紅樓夢村20餘位村民因400餘萬元征地補償款被換成代金券,集體到市政府上訪。不料,有關部門動用警力追截,一些訪民在市政府大院內遭到粗暴對待。于建嶸說,來自宜賓的訊息稱,“被抓和被打的民眾不少於10人。”
昨晚8時,于建嶸在虹橋機場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甚至當眾揮舞著自己的胳膊與雙腳來演示事件中打人的情節。視頻中的一個情節他記憶深刻:兩名執法人員將一名訪民架起,反扣雙手,“這個時候,依舊有人抬腿踢他”。
于建嶸說,他曾應宜賓市委黨校邀請為當地黨政幹部作題為“群體性事件與信訪制度改革”的講座。“我為宜賓出現這樣粗暴對待上訪民眾的事件感到憤怒、難過和自責。”于建嶸24日在微博上說。
線索來源
當地“有正義感的幹部”
于建嶸告訴早報記者,這份照片及錄像資料,來自宜賓當地一名聽過他講課的“有正義感的幹部”。出於對信源的保護,于建嶸拒絕透露該人士的身份及聯繫方式。
于建嶸說,這名幹部因為對“粗暴對待上訪民眾實在看不下去”,拍攝了這些資料。事後,特地將資料送交到了自己手中。
于建嶸引述前述宜賓官員的話說,“公安部門在現時代確實扮演著難演的角色,但再難演,上訪民眾再有錯,也不該粗暴對待他們。”
于建嶸稱,這幾天,宜賓方面試圖通過多種渠道與他聯繫接觸,都被他拒絕了。而他獲得的最新信息是,宜賓網管中心昨天發布輿情通報稱:“今晨發現5張市政府樓上拍攝的相片,已報經省網管中心刪掉。”
昨天下午,早報記者就此事件分别致電宜賓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檢察院化解信訪矛盾的聯絡點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信訪辦。宜賓市檢察院相關工作人員稱,他們沒接到上訪者的有關舉報,對事件的具體情況“也不清楚”;四川信訪辦工作人員表示,既未接到上訪舉報,也“不知道”這件事;而宜賓市委辦公室的電話,則一直無人接聽。
給官員講政治
概述
換了頭些年,于建嶸說什麼也不情願給領導幹部們講課。身為社科院農村問題的專家,他和許多同事一樣,覺得效果不佳。倒不如埋頭做他的學問,多走訪幾個鄉村,多接待幾個上訪的兄弟姐妹來得實在。態度的一百八十度大拐彎,是在2009年某次中央黨校的課堂上。那次課程安排純屬偶然,圍繞“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的宏大命題。當面對幾十名省部級高官,一樁樁擺出楊佳、鄧玉嬌、甕安、石首和上訪村的時候,于建嶸感到聽眾的情緒明顯不一樣了。下課了,高官們呼啦一圈圍上來,爭論洶洶。
又一次,浦東幹部學院請于建嶸給基層幹部講課。事關群體性事件、拆遷和信訪一票否決,六十多個縣委書記顯然更有切膚之痛,中途3次全體起立鼓掌,這自發而持久的掌聲讓浦東幹部學院的老師也驚訝了。
過去,于建嶸常常得到“喜歡到處亂講話”、“腦子裡少根筋”的評語。
2004年起,他主張弱化乃至撤銷信訪制度,他在調查報告裡說,在當時“信訪形勢一片大好”的輿論中說,當著國家信訪局的面更是說。此後,他沉寂了好幾年。
孤獨了許多年,終於,這位用腳行走的草根學者意識到,在學界逍遙的唇槍舌劍之外,原來整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幹部們才是最積極的學生。
於是于建嶸整日飛來飛去,2010年10月14日飛太原,15日飛北京,19日飛廣州,21日飛杭州,專門給官員講課,忙得陀螺一樣團團轉。
講台上的于建嶸依然“軸”得厲害。他會習慣性地以“我農民”、“我們老百姓”自居,然後食指指著台下說,“你們這些當官的”。
儘管被罵得很慘,“學生們”也不惱,反倒是歡迎“能說真話”的於老師,甚至會“連上廁所都不捨得去”。課堂上,他們有時笑,也嘆氣,有時掉眼淚,還有時候激動得一拍桌子、說改革就改革了。
“這些問題,黨委開會也經常討論”
2010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B105教室,聊城市中青幹部培訓研修班。
于建嶸灰衣站在講台上,黑框眼鏡,有幾縷亂糟糟的頭髮被汗水打濕了,貼在前額上,濃重的湖南腔。
他說到群體性事件。從1996年到2006年,群體性事件從8790起增長到90000起,翻了近十倍。放視頻:石首搶屍事件,一面是綠森森的武裝和盾牌,一面是灰濛濛的嘈雜人群,你一塊我一塊地往武裝部隊扔石子。
學生們把弓起的腰直了起來。
他說到個體極端事件與社會穩定,放PPT…
台下有細碎的交頭接耳。
於老師說:“我今天再次提醒你們,你們不要隨意去侵犯老百姓的權利,假如要搞拆遷什麼的,你千萬不要衝到最前面,你走到最後面,能不去千萬別去,寧願官當小一點,你不要吹牛皮,假如為這個事,老百姓把你打死了,我告訴你白死,沒有人敢把你追認烈士,因為只要追了,全國網民會把你罵死的,(網民)會把你的領導搜出來,把他變成貪官。”
學生們笑。這樣的言論卓有成效,于建嶸自豪的是,前不久山西一個市委副書記電話他,抱怨說當地幹部沒人肯去拆房子了,說於教授說的,死了白死。
他說到泄憤性暴力,2010年3月23日的南平血案,“反社會心理可怕的傳染”。放PPT:老百姓高舉標語,“殺貪官英雄,殺孩子狗熊”。隨後PPT切換:一所粉紅色尖頂的幼稚園,漂亮得像積木,柵欄前是市民自製的橫幅,“冤有頭債有主,前面右轉是政府”。
學生們爆笑。有人嘆口氣搖頭,還是忍不住笑了。
炮轟信訪制度時,于建嶸放他當年入駐上訪村45天拍攝的紀錄片:背景音樂是《二泉映月》,有大量圖片資料,最後是訪民自編的《上訪愁》,邊哭邊唱。
紀錄片放映近十分鐘,後兩排的幹部都站了起來,從頭看到尾。一位紫衣短髮的女幹部從包里掏出餐巾紙,抬起眼鏡,擦了擦眼睛。
“這些問題黨委開會也經常討論,只是沒這么尖銳,沒這么全面,沒這種高度。”一位年輕幹部說。
課間休息的時候,一群學生圍上來要于建嶸的名片。
在課上對著“學生”開罵
“當地都是些貪官污吏,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逼得人自殺”,他怕自己情緒失控,戳著他們鼻子罵娘。
大多數時候,於老師是尖銳但始終和藹可親的。他既了解“你們這些當官的”,又循循善誘,他舉例說,惹事了,千萬不要說自己是當官的,一定要說,“兄弟,我跟你一樣下崗了”;實在要抽好煙,記得換個便宜的煙盒子,免得像周久耕被人肉搜尋了;當然,最好也不要寫日記。
于建嶸認為,“現代科技解構了中國政治生態”,他在PPT里給上訪者張居正的禮物來了個特寫——表面上看是一支鋼筆,實際上它是一個針孔攝像機。而這高科技設備只花了273塊,在北京中關村海龍大廈四樓買的。
他說:“今天中國沒小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建議你不要發怒,不要去罵老百姓,不要去耀武揚威,因為一不小心你就麻煩大了。一旦罵了,有錄音,有錄像,他把你一上網,貼個標籤,說‘史上最牛某某主任’(職務應學生的身份而變化),你領導一定要你下台。”
學生又笑。
可是,遇上點名批評,學生們就笑不出來了。
有回在河北行政學院講課,向來對拆遷有話說的于建嶸一時來了勁頭,提起河北的“三年大變樣”、“大拆大建”,痛罵一通,院領導嚇得臉色鐵青,好長一段時間不敢再請他。還有一次是在遼寧某市,數年前調查黑惡勢力滲透農村時于建嶸曾經來過這裡,便拿當地樹了靶子,一口氣說了好多問題,市委書記面子掛不住,放學後飯都沒吃就走了。
後來於建嶸反省自己,何必鬧得大家都不暢快呢,就換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調侃,“你們某某地我搞了大量黑材料,搞得我不高興就公布出來。”
這並非講笑話而已。于建嶸在京郊農村的四合院裡,特辟了一間“黑材料”房,滿滿兩面靠牆的書櫃都是按地區歸檔的民眾舉報信,復蓋全國2860個縣。某種程度上,這些檔案是一個地區社會穩定的晴雨表——早“甕安事件”四年,2004年底,他就收到過甕安逾千民眾關於征地的舉報信。如今,這些舉報信已經四五萬封了,數量仍在扶搖直上。各地訪民隔三差五登門拜訪,有時大清早5點就來拍門,于建嶸照單全收。
心中“冤氣”愈是沉重,就難免控制不住脾氣,在課上拿著“學生”開罵。實在不爽,于建嶸就直接“罷課”。
宜黃自焚事件發生後,10月上旬,江西省撫州市往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傳真,再三要求于建嶸教授去上一課,價碼隨便開。但好說歹說于建嶸就是不同意,“當地那些官員,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逼得人自殺”,他怕自己情緒失控,戳著他們鼻子罵娘。
即便專揀不好聽的說,學生仍是覺得,“總之,一句話兩個字:過癮”。邀請函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多。在北京朝陽區黨校,于建嶸已成為“頭牌”——三四十名教師里,學生給他的考評分排名第一,每逢中青幹部和處級以上幹部開課,必請于建嶸。
上海政協一位幹部對於建嶸說,聽了你的課,突然覺得可以喘氣了,因為你把我想說的都說出來了。
剛性穩定是潛在危險
“你們這樣把信訪公民拘留、勞教、判刑,會有報應的!”公安局長中有人站起來鼓掌。
對當前中國社會的判斷,于建嶸的觀點有二:其一,社會總體上是穩定的;其二,剛性穩定是潛在的危險。
私底下,不少幹部向于建嶸描述了一種“鐵屋裡加熱”的焦慮。他們也在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
上個月,給某地級市科級以上幹部授課時,于建嶸再次炮轟信訪制度。下課後,人都散了,當地的信訪局局長激動地走上台,說著說著,忽然大哭起來。他說“兩會”那會兒,他就天天穿著小馬甲,守在最高人民法院門口截訪,來一個本地的訪民他就截走一個,不去也沒辦法,領導會認為對“兩會”不夠重視。但他打從心底里難受,覺得這活不是人幹的。
2007年,捆綁了“領導一票否決制”後,信訪制度衍生出銷號、“安元鼎”的怪現狀。社會輿論的指責不休,基層幹部也困惑,“每到重大節日,就通知公安幹部們值班,這兩年任務特別重,對幹部也是負擔。”湖南一位縣委幹部說。
于建嶸到江西南昌給所有的公安局長講課。放完“非法上訪一次拘留二次勞教三次坐牢”的紅色橫幅,他憤怒地搬出了並不合符科學的因果論:“你們如果這樣把信訪公民拘留、勞教、判刑,會有報應的!”
公安局長中有人站起來鼓掌。
其中一位公安局長給於建嶸發簡訊表示感謝。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他希望隱去姓名和職務,儘可能不出頭,不多說話。他說手上事太多,還沒有認真地回味和消化于建嶸的課程,這主要是提供了理論的指導。而該轄區的群體性事件已呈大幅下降的趨勢,他並不感到痛苦和壓抑。
也有人直率地對於建嶸說,“你反正不做實踐活動,道理都對,但生存是基礎”,說到底,每個人都只是國家機器里的一個零部件。
于建嶸理解這多年來慣性的運轉。他說到矛盾重重的司法:曾經一位湖南省高院的法官說,我們是“有良心沒辦法”,書記管著帽子,市長管著票子,政法委管著案子。
于建嶸說:“假如市委決定要搞一個重點工程,拆老百姓房子,老百姓到法院去告,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法官,你肯定不敢立案,立了案你肯定不敢判,要判你也不敢依法判,因為只要依法判,你這個人就叫不懂政治。
他認為,只有解決了司法制衡,約束基層政府的權力,才能解決今天的剛性穩定,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官員們豁然開朗
於老師準備在2860個縣委書記里拿清單,專找四十多歲的學生,“改革就從他們開始。”
于建嶸湖南人,1962年生。
他曾是一個沒有戶口的“黑人”,整整八年。父親當過打游擊的共產黨官員,“文革”來了被打成“土匪”,一家人都被撤銷了戶口。沒有糧票,母親就去糧站掃垃圾米,攢給一家人做飯;沒有布票,母親就把麻布袋染黑了做布料,找盲人裁縫給他做外套;當他開後門獲得了旁聽的機會,穿著這件“最好”的外套來到國小教室里,被住在同一條街上的班長認了出來,她高喊著命令同學把這個“黑人”拖了出去,衣服也撕爛了。
三十多年來,他一直思索:怎樣讓子孫後代免於“黑人”的恐懼?他立誓關注底層人群。
他在課堂上一次次提出,社會和諧的基礎,是明確的權利、有權威的司法制度、真正的代議制度和開放的媒體。
這樣疾呼的結果,也不全是無奈。
他的老家湖南長沙,中秋節前出了一件事。當地治療網癮的“倍騰學校”里,三名教官打死了一名入學僅3天的少年。學校想讓官方幫忙捂蓋子,要求不讓媒體報導此事。于建嶸的課讓當地有了思路上的轉變。宣傳部門告訴學校,“突發事件後,不要躲躲閃閃的”,這種情況不允許,應該及時公布官方權威信息,讓謠言止於公開。
事後,當地長沙縣宣傳部副部長馬博向于建嶸發簡訊致謝:豁然開朗。
講了這么久,于建嶸總結,30多歲的幹部不敢冒險,50多歲的幹部要退休了也乾不動了,倒是接近50歲的幹部,乾成功了或許提拔,幹不成功也無所謂。
總理溫家寶發出“推動政治改革,風雨無阻,至死方休”的言論後,於老師準備在2860個縣委書記里拿清單,專找四十多歲的學生,“改革就從他們開始”。
關註解救流浪乞討兒童
一封尋子信引發微博街拍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的創建始於一封尋子媽媽的求救信。2011年2月6日,記者電話聯繫到了于建嶸,據他介紹,1月17日一名失蹤兒童楊偉鑫的母親發給他一封求救信,希望他通過微博尋找她失蹤孩子的下落。這一條微博發出後,立即引發了網友的關注。有網友表示,2010年初曾在廈門看到一名和楊偉鑫相似的孩子在乞討,並上傳了孩子乞討時的照片。孩子的家人立刻趕往廈門尋找其下落。隨後,于建嶸接到了更多網友的尋子信息,為此他專門建立了一個“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希望通過網友的力量,找到被拐賣的乞討兒童,以及減少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的現象。
兩周引起5萬餘人關注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正式建立,已形成一個5人小團隊,該微博還在招募合適的志願者。該微博一經建立立刻引起全國網友的關注和支持。微博開通13天就有5萬餘人關注,截至昨日,共發布800多條乞討兒童信息。其中廣州網友最為熱情,這兩天行動很迅速和高效,在所接受爆料的網友中拍照最多、報警並跟蹤的占第一位。據微博網友“董崇飛”統計,網友上傳的乞討兒童照片信息中,廣東共有104個信息。據粗略統計,截至昨日,在上傳的乞討兒童照片信息中,共有60餘名為廣州地區的乞討兒童。據了解,已經有2位失蹤兒童家長留言,表示在微博的照片中發現了和自己孩子長相相似的乞討兒童。
正在考慮建立救助拐賣兒童資料庫
我們想建立一個完全公開的這一個資料庫,所有的網友他們拍到這個照片之後,他可以找我們,找我們之後,我們建立的資料庫不是對所有的網友都公開,這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安全和這種隱私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我們正在考慮,我們12號全國的一些志願者我們可能會聚集在一起,討論怎么建立這么一個資料庫。在這個時候一方面要有利於公眾的參考,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保護這些乞討的兒童,這些我們進行這個工作。
將建議“買賣同罪”
2月12日“隨手拍乞討兒童”的多位發起人於北京郊外的宋莊中國畫家村內組織了一次“解救乞討兒童”研討會。記者在會議現場看到,參加者大約有40人,其中包括了“隨手拍乞討兒童”的發起人于建嶸,京城名人薛蠻子,時評人、作家李承鵬,壹基金秘書長楊鵬,“寶貝回家”創辦人張寶艷,著名歌星、全國政協委員韓紅的代表人喻江,著名律師浦志強,被拐兒童楊偉鑫的母親等人。會議首先聽取與會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並初步訂立本次全國兩會擬交議案,實現“全面禁止兒童乞討”的目標。該議案將委託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期間提交。
據議案撰寫律師之一的甘元春介紹,目前國內乞討兒童的主要來源包括三個,一是被拐賣來的兒童,要杜絕這個來源,而必須要刑法加大打拐的力度才能實現。二就是操控人員僱傭來的、租來的兒童,這就需要修改組織殘疾人、未成年人乞討罪構成條件,以法律手段有效打擊這部分操控人員。最後一部分,則是由兒童本人的親友帶著進行乞討的,這部分的兒童則需要區分處理,對有能力撫養兒童的家庭但仍帶兒童乞討的要以法制手段處理,而因為無能力撫養兒童因此帶兒童乞討的家庭則要進行救助。
會議最終達成了初步的議案撰寫意見。其中包括從立法層面:建議國家修改刑事法律有關規定,加大打擊力度,如“買賣同罪”,加大收買被拐賣兒童者的法律責任,斬斷買方市場。建議出台司法解釋對原來已經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的,在法律指定期限內(比如一年)向公安機關自首,按原法律規定“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或“完全不追究刑事責任”,但期滿後仍不自首的,一律按新法追究刑事責任。
揭露社會
今天中國社會最新的變化,就是社會結構的失衡、人們心理的失衡進一步加深,有越來越多的事件來刺激人們,比如貧富懸殊、城管打人、強拆、兒童餓死,等等。加深刺激到什麼地步呢?導致人們在行為上、心態上都產生嚴重的問題了,做事越來越不計後果,心比較狠,這和前些年,人們在心態上相差甚遠。所謂的不安全感瀰漫,其實就是大家都變得對別人有威脅。
早些年,我曾提出過“泄憤”的概念,就是在人們心中有一些憤怒。這些年,有些不太一樣了。最明顯的變化是,社會各個階層都普遍出現了這種狀態,社會變狠,不局限於哪個階層。得不到利益,或者利益受到侵害的不高興,這很容易理解。即使是得到利益比較多的人,也變得憤怒。在微博上,大房地產商罵娘的也很多,給人的面目也是“變狠的角色”。
社會在“變狠”,從社會行為上說,就是底線不斷被突破。這個底線,包括心理底線、人性底線、社會懲罰底線,人們乾一些事,沒有心理障礙和任何懲罰的禁忌了。比如,有的有錢有勢者,開車都敢軋人,並且口出狂言,放在以前,有幾個敢這樣乾?再比如拆遷中,有的動用黑社會力量上陣,製造暴力拆遷,根本就什麼都不怕。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社會在演化上,正處於從失衡到了一個重構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是具有伸縮性的,到底在哪裡,取決於諸多因素,比如經濟的增長問題,比如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意願和努力。
而社會變狠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社會利益失衡和規則失效,導致了人們的社會行為發生變異,出現了“狠化”的趨勢。變狠,是社會規則失效最直觀的表現。
要想改變現狀,政府一定要給社會希望,有了希望,人們的預期就會慢慢穩定下來。希望有很多,公平正義的希望,用法治的規則來解決問題的希望,等等。
建嶸體
2010年12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于建嶸教授的一條談官員心理的“平常”微博,由於網友們在評論中的精彩模仿造句,短短一小時內在新浪微博中橫空造出並捧紅了“建嶸體”(又稱“談心體”),並在網路中掀起全民造句狂潮。
于建嶸教授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布了一條140字的微博:“有一個任省級官員的同學,一次與我談心裡話說:兄弟,你總批評我們這些當官的拚命往上沖。這是因為你沒有當過官,不知道當官的感覺。那種感覺真的很讓人非常受用,就是不貪污受賄,那種前呼後擁,指點江山,有什麼事給個眼色就有人辦等等官威,也讓人感到此生沒有白過。而官越大,這種感覺就會越明顯。”
這條看似平常的微博,卻引發了網友對造句模式爆炸式的模仿。網友根據“有一個……一次與我談心裡話說:兄弟,你總批評……這是因為……不知道……感覺。那種感覺真的很讓人非常受用,就是不……,那種……,也讓人感到此生沒有白過。而……這種感覺就會越明顯”的格式,相繼發表給力的評論,談話的模仿對象,更是涵蓋幾乎360行的所有職業人物。
而于建嶸的此條微博一小時內被轉發近2000次,被網友評為當日“最給力微博”,認為於教授開創了一種新文體——“建嶸體”,也稱“談心體”。
網友認為,建嶸體的走紅和被瘋狂模仿,是因為這條微博帶動了網友們的智慧。網友HoodleMobile高度評價說,一個高質量的圍脖遇到一個影響力巨大的人,就會生出多少精彩的原創圍脖。
網友造句
@簡直:有一炒股同學,與我談心裡話說:兄弟,你總批我們炒股的!這是因為你不炒股,不知道炒股的感覺。那種感覺真很讓人受用,雖然傾家蕩產,但那種上九天、下五洋,把小小身家和巨觀調控緊緊結合起來的感覺,就跟自己跟大國崛起有關一樣,讓人感到此生沒有白過。賠得越多,這種感覺就會越明顯!
@喵喵咩的光影生活:有一微博控的同學跟我談心裡話:兄弟,你總批評我們這些有圍脖的人拚命轉發。這是因為你沒有織過圍脖,不知道織圍脖的感覺。那種感覺真的讓人非常受用,就是不被新浪加V,那種見啥轉啥,指點時政,有不公平的事轉個貼就有脖友一呼百應等等快感,也讓人感到此生沒有白過。
@吳祚來(學者):有一個叫@于建嶸的同學,一次與我談心裡話說:兄弟,你總批評我們這些做批評的。這是因為你沒有做批評,不知道做批評的感覺。那種感覺真的很讓人非常受用,罵一次官員,網民就前呼後擁,我指點江山,有什麼事給個眼色就有人跟貼等等權威,也讓人感到此生沒有白過。而罵的官越大,這種感覺就會越明顯。于建嶸以搜狐微博為平台發起和推出“搜狐微博隨手公益平台”搜狐微博今日宣布將捐贈200萬元,攜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先生,以搜狐微博為平台發起和推出“搜狐微博隨手公益平台”,這也是國內首個微博公益平台。同時,搜狐微博宣布成立“搜狐隨手公益基金”項目,推動發展迅速的民間公益。作為對項目的支持,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先生個人將捐贈100萬元,同時搜狐微博還將面向所有微博用戶搭建微博公益平台,號召網友積極參與到隨手公益項目中來。作為提升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項手段,發展民間公益已經成為各界共識,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將身體力行做公益作為一項持久運動,民間公益也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隨著微博技術的發展,微博公益更是方興未艾。
人物言論
2011年4月建嶸撰文稱,底層社會不僅是當代中國社會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底層社會有自己的政治邏輯,國家要在政治上重新認識底層社會。“底層民眾並不是一群愚昧得不能分辨得失的群體,現代社會應該容許有底層政治的存在空間。”于建嶸將自己的底層立場總結為: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個人合法權利神聖不可侵犯;要有權威的司法制度,讓司法承擔起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責任,這需要進行司法改革,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司法權力地方化問題;要有真正的代議制度,民眾通過自己的代表來監督政府。
榮譽獎項
2010年12月17日,《南方人物周刊》主辦的第六屆2010中國魅力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東方君悅大酒店舉行,當選2010中國年度魅力50人學術類布道之魅
2010年12月19日,獲得2010中國嬌子新銳榜年度新銳人物。
2010年12月,經30萬網民自發投票,與戴旭、易憲容、郎鹹平、曹建海、郭一平、時寒冰、張宏良、孫錫良,被確認為“中國網際網路九大風雲人物”之一。他們被廣大網民稱為“中國底層民意的真實代表”、“21世紀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中國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人物評價
他被比喻為“用腳做學問”的社會學家,他用繪畫釋放淤積在心中的壓力與困惑,這是社會學者于建嶸給自己尋找到的精神出路。理論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火熱的,他無法在學術研究抽離冷靜的要求下,表達對每個具體生命的關懷,傾訴自己的無能為力,繪畫成了解答。
中國學者百科
學者一般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包括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科學家等等。一般說來,學者多指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文人,但也不乏自然科學專家。 學者,又名 學人,近義詞可以是專家、顧問等,在學術方面比較優秀並且其思想能夠影響社會發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