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突尼西亞中部偏東地區,北距首都155公里,現為突尼西亞第四大城市。公元670年興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凱魯萬自此名聲大噪,成為伊斯蘭四大聖地之一。城內街巷曲折、店鋪林立,有80餘座清真寺,100餘處陵寢,數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市場。著名建築有凱魯萬大清真寺、“三大門”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突尼西亞人認為,到凱魯萬朝覲7次即等於去麥加朝覲。凱魯萬突尼西亞東北部城市。位於阿特拉斯山脈東南坡的沖積平原上,東北距蘇塞48公里。人口7.2萬(1984)。公元670年建立的古城,800-909年為柏柏爾人阿格拉拜王朝都城,曾發展成北非重要政治、商業、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十一世紀後因突尼西亞城興起而地位下降。現仍為伊斯蘭教聖地,有宏大的清真寺。羊毛、皮革、穀物、橄欖油集散地。以精製“突尼西亞皮革”、手工編織、地毯、銅器等聞名。旅遊業頗盛。鐵路通首都和蘇塞。凱魯萬是一座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座聖城,是一座充滿神奇的夢幻之城。
特點
走進凱魯萬麥地那,便見古街老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路似迷宮。兩旁房舍,牆白如粉,門窗湛藍,甚是悅目。沿途不時見到一座座清真寺尖塔、禮拜寺半露在街旁巷內,寺內總是擠滿了虔誠的信徒,匍匐在地向真主頂禮膜拜。沿街店肆林立,貨攤鱗次櫛比,眼前的商品琳琅滿目,耳邊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場風情。城內寺廟星羅棋布,因此凱魯萬有“三百清真寺之城”的美譽,但最負盛名的是位於城東北隅的奧克巴清真寺,又稱為“大清真寺”。它不僅是北非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且是與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齊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站在十幾公里之外,就可遙見大清真寺高聳的尖塔,它已成為凱魯萬的特殊標誌。該寺最初的設計、建造者是奧克巴本納菲,這位阿拉伯第三次遠征軍的統帥,既是一位驍勇善戰、富於謀略的軍事指揮官,又是一個有治國方略的總督。他意識到要治理北非這蠻荒民眾,除了行政的統治外,還必須用宗教從精神和思想上去控制和教化他們。因此,他在創建凱魯萬城之初就決定建兩個機構——清真寺和總督府,凱魯萬正因擁有此寺而被阿拉伯世界譽為第四聖城。
說到阿拉伯的遠征,有段歷史就不得不提。自公元7世紀以來,不斷興盛的哈里發東方阿拉伯帝國,經過多年的征戰,特別是自公元644年至公元713年的七十年“聖戰”終於征服了突尼西亞土地上的柏柏爾人,不僅將阿拉伯文化帶到了突尼西亞,而且通過伊斯蘭教神奇地同化了柏柏爾人,非但使柏柏爾人皈依了伊斯蘭,而且使柏柏爾人這個種族從語言、文化到信仰、習俗完全歸化了阿拉伯民族。這段歷史,是突尼西亞歷史上充滿神奇和英雄傳說的年代,它即使柏柏爾人感到自豪,又足以使阿拉伯人感到榮耀。這期間所建的奧克巴清真寺就是阿拉伯建築、文化、藝術的經典代表作。
奧克巴清真寺,建築風格獨特,設計布局精妙。環繞大院四周的連拱柱廊、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營造出莊嚴、肅穆、聖潔的氛圍。置身其中,倍感造化之神秘,宇宙之無窮,個人之渺小。聖城凱魯萬,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一個夢幻般迷人的古城。
景物建築
阿拉伯人經過三次遠征擊潰拜占庭軍隊之後,於公元670年建立凱魯萬城,並於671年開始歷時5年建成城內著名的奧格巴清真寺。寺名由當時的伊斯蘭教統治者名字得來。該寺集禮拜、傳經、教學、科研功用於一體,是當時馬格里布地區最大的清真寺。寺院長150米,寬80米,院牆高4米。院內大理石鋪地,三面有拱形長廊圍抱,有300根柱石。清真寺宣禮塔高達35米。禮拜廳面積37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000-8000人祈禱。大廳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門,每扇門由400-800塊雕有各種圖案的嵌板組成。廳內有300根大理石圓柱,頂部懸掛著各式吊燈。大廳深處的講經壇建於公元九世紀,用280多塊印度名貴杉木嵌板製成。旁邊的頌經壁龕朝向麥加,由28塊浮雕或鏤空的大理石組成,壁龕頂部點綴著伊拉克捐獻的135塊彩繪瓷板。因凱魯萬缺水,當地人在公元862年修建了15個蓄水池。現有被稱作阿格拉比特水池的一大一小兩個水池供遊人參觀。水用渡槽由遠處引來,先進入小水池沉澱,然後進入大水池供使用。大水池直徑128米,深5米,可容水6.28萬立方米。
歷史
位於阿特拉斯山脈東南坡的衝擊平原上。人口8萬多。665年初,伍麥葉王朝哈里發派駐埃及的總督阿慕爾攻占突尼西亞。670年,阿拉伯軍隊將軍歐格白在突尼西亞建立了固定的設防居住地凱魯萬,作為繼續西征的據點。9世紀初,北非國家紛紛獨立,脫離阿拉伯哈里發國家。後發展成北非最大的城市,經濟繁榮,學者雲集,伊斯蘭學術文化高度發展。800年,阿拔斯王朝凱魯萬總督易卜拉欣·艾格萊卜建立了以凱魯萬為首都的柏柏爾人的艾格萊卜王朝,後凱魯萬發展成為阿拉伯非洲的政治、宗教、商業和文化中心。909年什葉派法蒂瑪王朝滅艾格萊卜王朝,凱魯萬仍為北非的宗教和文化中心。11~15世紀期間,凱魯萬由哈夫斯王朝統治,修建了數十座清真寺和宗教學校。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占領。該城至今被穆斯林視為北非伊斯蘭教的聖地。全城有100多座清真寺,著名的歐格白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在北非的第一座大清真寺,附設有宗教大學,寺內有600根花崗岩或大理石的大柱子,其中有羅馬式、阿拉伯式和拜占廷式。城外有賽義德·沙阿卜經學院,學院內有伊斯蘭教聖門弟子的墓地。文化
凱魯萬的伊斯蘭文化它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研究、創新和發展,創造了具有伊斯蘭特點的新文化,形成了知識形態的多學科體系,構成了伊斯蘭文化的整體構架。它包括:1.哲學(自然哲學、宗教哲學、邏輯學、倫理學)。2.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醫學、化學、物理學)。3.人文學科(歷史學、地理學、語言學、文學、藝術)。4.宗教學科(古蘭經學、經注學、聖訓學、凱拉姆學、教法學、誦經學)。特點是:
(1)包容性。它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經過加工改造賦予伊斯蘭特色。伊斯蘭教義不同程度地滲透在各個學科領域,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既互相吸收、互相影響,又各自獨立發展。(2)繼承性。它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東、西方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把東方科學注重經驗描述和古希臘文化注重邏輯推理的不同傳統有機結合,成為中世紀古典科學的集大成者。(3)開創性。它將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生產發展所提供的新事實,觀察實驗所取得的新資料,經過創造性的理論綜合,確立了新的學科概念、定理、理論,完善和創立了新的學科。(4)實踐性。它注重實地考察和觀察,蒐集掌握第一手資料,經反覆實驗和綜合研究,得出假說和結論,並將自然各學科的研究成果廣泛運用於社會實踐,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在自然科學領域,吸取古希臘、波斯、印度的科學成果,在自然科學的各部門取得輝煌成就。在天文學上,經過長期的大量天文觀測和研究,對天體運行的規律進行了理論探討。主要貢獻是:制定了天文表和較為準確的曆法,測定了太陽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確立了各星座及300多個星宿的名稱,將幾何學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計算法引入天文計算,發現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點運動,並證明了太陽對眾星辰最遠點的運動值(12.04),推論出地球繞太陽運轉,主張太陽中心說。在數學上,阿拉伯人將印度10個數字和十進位制加以運用和推廣,成為人類知識領域最有用的計量手段,將代數發展成數學的專門學科,確立了代數、已知數、未知數、根、有理數、無理數等代數術語,在量度幾何中套用了數值代數,系統地提出了用圓錐曲線圖解求根的理論,建立了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體系,計算出精確和完整的三角函式表,使三角學脫離天文學,成為獨立的學科。在醫學上,在大量吸收東西方醫學遺產的基礎上,總結長期的臨床經驗,開創了新的醫療體系和方法,對醫學進行分科,提出了血液小循環的理論,並對各科的病症、病理、生理、臨床、診斷、治療、藥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在外科、眼科、精神病及傳染病方面為近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經驗事實和理論素材。在化學上,將古代東西方“鍊金術”與化學實驗相結合,提出了金屬可通過某種媒介物質實現相互轉化和四元素相剋的理論,對金屬的煅燒和還原以及提煉中的純化、熔化和結晶過程作了科學的解釋,將已知的物質分為植物、動物、礦物和衍生物4大類,確立了套用化學的基本概念,製造了大量化學品,總結了化學的工藝方法,製造了化學實驗的儀器設備,為近代化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料。
地理氣候
凱魯萬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北端。北部和東部臨地中海,隔突尼西亞海峽與義大利的西西里島遙遙相望,海岸線長達1200公里,扼地中海東西航運的要衝。東南與利比亞為鄰,西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境內北部為山嶽地帶,屬阿特拉斯山脈的最東段,占國土面積的1/3,與阿爾及利亞交界附近的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米,為全國最高點。中西部為台地和低地,其中有兩個季節性大鹽湖,最大的傑里德湖,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15米。南部屬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東北部沿海有帶狀平原,沿海島嶼以傑爾巴島為最大。北部的邁傑爾達河,全長640公里,由西南向東北注入地中海。中部和南部沒有常年河。境內多鹽湖。
北部沿海平原和山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8℃,高山區15℃。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克羅米亞山區降水量達1500毫米。中部屬熱帶乾燥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南部屬沙漠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絕對最高溫度達61℃,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