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魯萬舊城

凱魯萬舊城,與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並稱為“伊斯蘭四大聖地”。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都凱魯萬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凱魯萬自此聞名於世,與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並稱為“伊斯蘭四大聖地”。十一世紀後因突尼西亞城興起而地
位下降。城內街巷曲折、店鋪林立,有八十餘座清真寺,一百餘處陵寢,數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市場。著名建築有凱魯萬大清真寺、“三大門”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都凱魯萬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座位於凱魯萬地區(Al-Kayrawan)的要塞是在回曆(the Hegira)50年,即公元670年由奧克巴·伊本·納菲(Oqba Ibn Nafιi)領導創建的,它的建立是易弗里基葉(Ifrιqiya)地區伊斯蘭化轉變歷史上關鍵性的標誌。公元647年,阿拉伯人的首次入侵只是一次挑釁式的偷襲戰略,而並非試圖長期占據。凱魯萬城,不再是厄爾—卡恩地區(Al-Karn)的臨時紮營地,而因其關鍵性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處於被拜占庭(the Byzantine)艦隊威脅著的海岸與受控於柏柏爾人(the Berbers)的山地的中間路段。
由於柏柏爾人領土收復主義(Berber Irrendentism)的影響,這座城市的初建顯得十分艱難。7世紀時,它處於闊塞拉(Kosaila)的統治之下,又於公元688年被卡希姍(Kahina)奪走。8世紀(公元745年)則遭受了哈瓦利吉派柏柏爾人(Kharidjite Berbers)的侵占。但是,阿拉伯人從未懷疑過在這塊屬於西迪·奧克巴的殖民地的重要地位。凱魯萬依舊是易弗里基葉(Ifrιqiya)王國的首要城市,成為了統治者的座椅,象徵著大馬士革(Damascus)地區奧美亞德·哈利發(Omeyyad caliphs)王朝及之後巴弗戴德(Baghdad)地區阿拔斯·哈利發(Abbssid Caliphs)王朝的神聖權力。
當阿格拉比德王朝(the Aghlabid)的統治者(emirs,埃米爾,穆斯林國家的酋長)幾乎完全脫離阿拔斯德王朝(the Abbassids)控制時(公元800年至909年),凱魯萬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都城。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於公元836年由基亞戴特·安拉酋長(the Emir Ziyadat allah)重建並於公元862年863年間由阿布·伊布拉罕·阿赫馬德酋長(the Abou Ibrahim Ahmad)再次重建,而後者也完成了數項規模浩大的市內工程。其中就包括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the Basin of the Aghlabids),裡面的水是從切里切拉·德加貝爾(the Cherichera DJEBEL)經長達36千米的水渠引入的。在國內和宗教均處於和平狀態的一段時期,阿格拉比德王朝(the Aghlabids)廢棄了原統治者的宮殿,酋長們將居住區建在了凱魯萬南部數千公里外的厄爾—阿拜西亞(Al-Abbassiya)和拉凱達(Raqqada)(公元876年)。
正是在拉凱達城(Raqqada),法蒂瑪·奧貝德·安拉(the Fatimi Obaid Allah)打敗阿夫拉比德軍隊後於公元909年12月順利地進入該城。他宣稱自己為救世主(the Mahdi),並自封為伊瑪目(imam,被什葉派教徒認為是穆罕默德的後代並被神聖地指派來引導人類的男性領袖)和哈利發(caliph,伊斯蘭教執掌政教大權的領袖的稱號)。在這個什葉派(Shi-ite)伊瑪目(imam)的統治下,凱魯萬的重要性開始衰減。始建於公元916年的新都城馬赫迪耶(Mahdia)更適合這個伊瑪目直指東方(the Orient)的擴張政策。但是一有困難,法蒂瑪王朝(Fatimids)統治者就返回凱魯萬。公元947年至948年間,哈利發三世厄爾·曼索爾(Al-Mansour)建造了薩布拉·厄爾—曼索妮婭王朝(Sabra Al-Mansouria)的新都城。該城位於前都城南部1.5公里處,是一塊大約100公頃的城牆環繞之地。公元972法蒂瑪王朝(Fatimids)領域向開羅(Cairo)的轉移結束了“雙都同存”的局面。
十世紀以後,凱魯萬沒有再直接參與構建世界歷史長卷的重大事件。這裡存在著宗教和政治方面的諸多問題,並於公元1057年被希拉爾人(the Hilalians)侵入而遭洗劫。從公元1160年開始,特別是在哈弗斯王朝(the Hafside Dynasty)統治期間(公元1230年至1574年),突尼西亞偶然地成為了都城,並變成了政治力量的真正中心,同時也成為了非洲最主要的人口聚集區之一。但是它從未能奪走凱魯萬作為馬格拉布(Maghreb)地區聖城的身份,那也是凱魯萬在整個伊斯蘭世界都享有的地位。
凱魯萬舊城歷史價值的重要性在廣達54公頃,由長度超過3公里城牆環繞的舊城以及提名中闡述過的鄰近地區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凱魯萬的麥地那周圍築有3公里長的石頭城牆,其南門和北門由一條橫跨城市、穿越眾多露天市場的交通要道相連線。在占地54公頃的麥地那區域內,這條幹道的兩邊是由通衢和死巷組成的密集交錯的道路網。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塗牆的城市景觀,這些房屋的外牆立面處理嚴謹,其歷史可向上追溯三百年。一些頂塔顯露在一片平頂房屋之上。不過,始建於回曆(the Hegira)早期的幾處非凡的遺址(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三門清真寺[the 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the Basin of the Aghlabids]等),需要與那些較新或重建過的宗教建築物(如厄爾·貝和厄爾·瑪勒科的清真寺[the mosques of el Bey and el Malek]、西迪·薩哈修道院 [the Zawiya of Sidi Sahab]、西迪·阿莫·阿拜達修道院[the Zawiya of Sidi Amor Abbada]、西迪·阿比德·厄爾·戈哈里埃尼修道院[the Zawiya of Sidi Abid el Ghariani]等)仔細區分開來。從它們現在的外貌來看,這些建築的大部分都是始建於最近三個世紀的。房屋建築與露天劇場的廣大主體是傳統一致的市內構造,眾多的牆壁與噴泉依然可以在這裡找到。
重建於公元9世紀的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不僅是伊斯蘭教的主要遺址,也是一項世界性的建築傑作。它有過一些很小的變化,但這並沒有改變這一祈禱之地的布局,即長135米,寬80米的四邊形。其南端是一個多柱式的祈禱廳,擁有17個由大理石和斑岩“石柱林”支撐著的中殿。北部則是一個由巨大石板鋪成的庭院,緊鄰著柱廊。庭院較小的北端中部則被一座高大的長方形三層梯式尖塔隔斷開。大清真寺是馬格拉布(Maghreb)地區數座其它清真寺的模型,特別是它獨特的裝飾圖案。而且,三門清真寺(the 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公元866年)是已知的伊斯蘭清真寺中最早帶有雕刻式正面的。不用說其它眾多的考古遺蹟,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三門清真寺(the 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the Basin of the Aghlabids)就可以說明凱魯萬是對回曆1世紀時期易弗里基葉(Ifrιqiya)地區文明開化的特殊見證。
凱魯萬舊城的輪廓被城內清真寺和修道院的尖塔和炮塔點綴著。由於處於城牆和城門(巴布·埃特·突恩斯[Bab et Tounes],巴布·厄爾·科乎科哈[Bab el Khoukha],巴布·埃科·周哈達[Bab ech Chouhada])的保衛下,凱魯萬舊城保留下了其蜿蜒狀街道和庭院式房屋的布局。外牆幾乎沒有開鑿小窗或拱門,但內牆卻有較大的開向中央庭院的門窗。這種傳統建築,雖在社會經濟轉變的影響下已岌岌可危,卻是頗有價值的遺產,應被完整地保護。
與此同時,凱魯萬是伊斯蘭教的聖城和精神都城之一。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是馬格拉布地區的第一個禮拜地,在穆斯林先知(the Prophet)逝世後僅38年便已建成。其旁邊就是西迪·薩哈修道院(the Zawiya of Sidi Sahab),這兒存放著穆罕默德(Mahomet)隨從之一阿布·德加瑪(Abu Djama)的遺物。不足為奇的是在過去對於穆斯林(Muslim)來說,到凱魯萬的七次朝聖就相當於去了一次麥加(Mecca)。
如今,走進凱魯萬麥地那,便見古街老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路似迷宮。兩旁房舍,牆白如粉,門窗湛藍,甚是悅目。沿途不時見到一座座清真寺尖塔、禮拜寺半露在街旁巷內,寺內總是擠滿了虔誠的信徒,匍匐在地向真主頂禮膜拜。沿街店肆林立,貨攤鱗次櫛比,眼前的商品琳琅滿目,耳邊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場風情。有8萬居民的凱魯萬城同時還是是羊毛、皮革、穀物、橄欖油的集散地,並以精緻突尼西亞皮革、地毯、銅器等聞名。今天凱魯萬古城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它不僅是神聖的朝覲地,也是貿易集散地,兩種看似格格不入的文化就這樣碰撞出了獨特而明顯的城市風格。
凱魯萬是一座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座聖城,是一座充滿神奇的夢幻之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