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概述
《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作者:哈羅德·孔茨(HaroldKoontz)——當代最著名的管理學家之一
首次出版:1980年
全書名:《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
評價:“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每一次重大變革,管理學中都留下了他們的精品。孔茨的《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就是觸手可及的精品之一。”——《西方管理經典》
出版背景
哈羅德·孔茨是當代最著名的管理學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一個藝術的高度,被稱為“穿梭在管理叢林中的遊俠”。
哈羅德·孔茨(HaroldKoontz,1908~1984),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管理過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茨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芬雷,1935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62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學院管理學教授,1963年任美國管理科學院院長,1965年起任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長,1965年至1971年兼任行政管理研究公司總裁。他在1957至1972年還兼任捷尼斯科公司董事會主席,1950年至1978年期間,兼任法爾公司、德斯特控制公司的顧問。他一生獲多種榮譽,如1962年獲“米德·詹森獎”,1971年獲美國“空軍航空大學獎”,1974年獲“泰羅獎”,1975年獲“福特·芬雷獎”等。孔茨還是國際管理科學院成員、美國管理協會成員、美國交通運輸學會會員、管理科學研究所成員、世界未來學會會員等。“二戰”以後,科技與生產迅速增長,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國際化進程加速,這一切都給管理工作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引起了人們對管理的普遍重視。除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學家外,其他領域的一些專家,如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生物學家、數學家等都紛紛加入了研究管理的隊伍,他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來研究管理理論,出現了研究管理理論的各種學派,呈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在《管理理論的叢林》與《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兩部作品中,哈羅德·孔茨形象地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管理理論的叢林”,他認為,如果“管理理論的叢林”繼續存在,將會使管理工作者和學習管理理論的初學者如同進入熱帶叢林中一樣,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
管理世界在不斷發生變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問題和管理理論出現,對管理的本質的認識會直接決定一個管理者的管理風格並影響其管理效果。哈羅德·孔茨是當代最著名的管理學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個藝術的高度,將管理定義為“通過他人完成任務的機能”。
在管理學領域提到孔茨的名字,人們聯想最多最迅速的還是“管理理論的叢林”這一提法,他被稱為“穿梭在管理叢林中的遊俠”。1961年12月,孔茨在美國《管理學雜誌》上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認為由於當時各類科學家對管理理論的興趣有了極大的增長,由於他們研究條件、掌握材料、觀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產生並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當時劃分了六個主要學派。
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學會評論》上發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指出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後,管理理論的叢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產生了11個學派。哈羅德·孔茨把管理學派異彩紛呈的現象稱為“管理理論的叢林”,這很形象。如果人們不將管理的二重屬性分開認識,那么管理學永遠也無法從“叢林狀態”變成一棵有根有乾的參天大樹。但無論如何,細細品味“管理理論的叢林”,慢慢體會名家流派的經典思想,絕對是一種能夠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的心靈享受。
《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論的叢林》的19年後,觀察異彩紛呈的管理學派,指出了更加繁榮茂盛的“管理叢林”。
成因
主要是由於以下5點原因
(一)語義上的混亂。在管理學中,存在著嚴重的語義混亂現象。如"管理"一詞,多數人都同意是指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道去完成工作。但這裡說的"別人"是指正式組織中的人,還是所有群體活動中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釋了。在管理中是對人加以統治呢,還是進行引導或施以教育呢,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二)對管理和管理學的定義和所包含的範圍,沒有取得一致意見。這樣,就降低了管理理論的科學價值,不能對實際管理人員起指導作用。因此,有必要更明確地確定管理和管理學的定義和範圍。
(三)把前人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看成是"先驗的假設"而予以摒棄
(四)曲解並拋棄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當代的某些管理學者往往把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加以曲解,認為只不過是老生常談而予以拋棄,然後提出一些貌似不同的"新"原則。其實,這些"新"原則正是前人早已發現的基本原則,只不過是用不同的話語表述出來而已。
(五)管理學者不能或不願互相了解。
著述內容
孔茨在1961年12月發表的《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中指出,在西方,只是到了本世紀,特別是到了40年代,才對
管理進行系統的研究.最早的一批著作都是由一些富有實際經驗的管理人員寫出來的,如泰羅、法約爾、秘尼、阿爾文·布朗、謝爾登、厄威克等人。可是,到了60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學術論著卻趣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帶來了眾說紛壇.莫衷一是的亂局。泰羅對車間一級管理所進行的有條理的分析和法約爾從一般管埋觀點出發對管理經驗進行的深刻總結等,到60年代初期已萌發得過於滋蔓,成了各種管理理論和管理學派相互盤根錯節的一片叢林。《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中進一步指出,在20世紀早期從事管理理論的研究和著述的,都是有實際管理經驗的人員,如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和伯利恆鋼鐵公司從事過工程、管理和諮詢工作;法約爾是法國科芒特里—富香博—德卡維爾礦冶公司總經理;穆尼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等。但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從事管理理論研究的卻主要是高等學府中受過專門訓練但卻缺乏實際管理經驗的人,這有點像醫學院裡教外科學的教授,卻從來不曾給病人做過外科手術一樣,難免造成混亂,並失去實際管理人員的信任。
從60年代到的80年代,由於有的學派分化成了兩個學派(如人類行為學派分化成為人際關係學派和群體行為學派,管理過程學派中分化出了權變理論學派),有的新學派出現了(如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等),於是西方的管理學派從6個增加到11個。但是,管理理論叢林中各派理論合一的前景也是很美好的。
觀點
管理學派的觀點大致如下:
(一)管理過程學派。
他們把管理看作是在組織中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應該分析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加以概括,確定一些基礎性的原理,並由此形成一種管理理論。有了管理理論,就可以通過研究,通過對原理的實驗,通過傳授管理過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則,改進管理的實踐。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是法約爾。這個學派把它的管理理論建立在以下7條基本信念的基礎上:
(1)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從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規律。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們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能起一種說明和啟示的作用。
(3)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開展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大其在實際中的作用和適用範圍。
(4)這些原理只要還沒有被證明為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醫學和工程學那樣,管理是一種可以依靠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
(6)即使在實際套用中由於背離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損失,但管理學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樣,仍然是可靠的。
(7)儘管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響,但管理理論並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識都包括進來才能起一種科學基礎或理論基礎的作用。
(二)人際關係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變來的。這個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係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把有關的社會科學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和人群內部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品性動態一直到文化關係,無所不涉及。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