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概述
![《為未來競爭》](/img/6/f04/nBnauM3X1ITM0MzN1gTOxk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4k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首次出版:1994年
全書名:《競爭大未來:未來成功的基礎》(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被譽為:
近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類書籍
《商業周刊》年度最佳管理圖書
理論思想
![《為未來競爭》](/img/6/780/nBnauM3XxUDNykTN2cTOxk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3k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為人們提供了一套戰略原則的基礎:假如公司經理充分意識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就能以此為基礎,制定一個既滿足顧客需要,又達到公司目標的競爭戰略。核心競爭力很難模仿,因此可以使每個公司的競爭戰略變得獨一無二。
“戰略意圖”(Strategic Intent)是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的著作提供的第二個重要概念。他們認為,公司高級經理應該大力宣傳他們的戰略觀點,直到這種觀點滲人整個企業。挑戰和動力是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員工必須對這種戰略意圖深信不疑,隨時準備迎接挑戰,並且努力將其變為企業的動力。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強調“戰略彈性”的重要性,按照他們的構想,公司戰略會向人們發出挑戰,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哈默爾與普拉哈拉德再三強調,資深經理人一定要向前看,並深入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塑造一個企業,使其能夠應付未來數十年的各種重大挑戰。他們認為,如果未能花時間去思考公司未來的走向,那么資深經理人一定是把時間花在了組織重整與再造工程上。他們並不否認從事這兩件工作的必要性,但也提出,這些工作多半是在幫助組織維持現狀,而與建造一個能應付未來挑戰的組織扯不上什麼關係。“組織重整工作的目的,是要改正過去所犯的錯誤;再造工程的宗旨,也不過是要趕上競爭者而已。”
創造未來,企業經理人具備敏銳的產業洞察力和對產業發展的遠見。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貫穿全書的看法是:資深經理人必須認清一個事實,今後經營事業的真正重心,應該放在如何掌握未來競爭的機會。具體而言,是要回答下述問題:人們將來應建立何種核心競爭力?人們應開發哪些新產品及其對應的觀念?人們應該建立哪些聯盟?人們應該保護哪些剛開始發展的開發計畫?人們應該追求何種發展目標?
理論思想
![《為未來競爭》](/img/a/2d3/ml2ZuM3X3AzN3QTO3gTOxk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4k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論及組織重整與再造工程時,哈默爾與普拉哈拉德用幽默而形象的語言描述:組織改革通常包括企業縮編(downsizing,亦稱企業減肥)、削減間接成本、員工授權、程式重新設計,及投資組合合理化分析等等。換言之,當面臨成長停滯、利潤降低及市場占有率下降等競爭力衰退的現象時,大多數企業主管將被迫拿起手術刀,進行人人厭惡的組織重整手術。動手術的目的,是要割掉多餘的組織層級,及切除表現差勁的事業。不想動這類急診手術的企業主管,不用多久甚至自己的飯碗都會丟掉。IBM的約翰·艾可斯與通用汽車的羅伯特·史坦培,就是因為狠不下心腸裁員,而被董事會炒了魷魚。經理人在該前進時未前進,在該轉彎時未轉彎,這些錯誤導致近年來許多大企業大舉裁員。
組織重整以及伴隨而來的大幅裁員,無疑損害了無數家庭及人們的生計,甚至造成整個社區的荒廢。公司卻打著提高效率及生產力的旗號,宣稱裁員是不得已的,甚至是必須採取的行動。然而實際情況是,如果公司僅僅為了提升競爭力進行組織重整,其負面效果將完全抵消正面效果。原因如下:
任何一位最高主管都明了一件事,如果他未能有效運用現有資源,立刻就有人來接替他的職位。而董事會用來評估最高主管考績的指標,就是投資回報率。影響投資回報率高低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分子(淨收入),一個是分母(投資額、淨資產或資本額,服務業則以員工人數計算更為精確)。最高主管都知道,增加分子與減少分母均能提高投資回報率。但他們也明白,增加分子(淨收入)牽涉到掌握新的生意機會、正確預期顧客需要的變動,及建立新競爭力等工作。這部分不僅困難多,而且成效難以預料。反觀分母部分,只要狠得下心裁員,立刻就會減少,而且多寡完全處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因此,為了求得速效,“聰明”而長於計較的最高主管都會設法走裁員(減少分母)的路,使賬面上的投資回報率短期內就獲得提升。
未來競爭的意義不僅包含要搶占先機,也包含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然而,提高生產力的途徑不止一條。除了減少分母外,最高主管亦可透過增加分子,也就是增加淨收入來提高生產力。換言之,在現有資本及人力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倘若能提高生產力,淨收入及投資回報率自然相對增加。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說:“減少分母當然是一條可行方案,但人們相信,增加分子更是公司迫切需要採行的方案。當其他競爭者正以5%、10%或15%的淨收入成長率不斷壯大之際,公司若不提高淨收入,而從裁員著手改善競爭力,無異將市場占有率及公司的未來前途交到競爭者手中。行銷戰略家稱之為‘收割策略’(harvest strategy),認為頭腦簡單的人才會採用這種策略。”
裁員產生的高社會成本亦不容忽視。個別公司也許可以規避這些成本,社會卻躲不掉。製造業裁掉的人,服務業不可能照單全收。事實上,自1989年起,適逢英國經濟不景氣,服務業也開始大量裁員,邁向服務業本身的惡性循環。另外,裁員將導致員工士氣降至谷底。員工常聽到管理當局宣稱“員工是本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實際看到的卻是“員工是本公司棄若敝屣的廢物”。
基於上述原因,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組織重整甚少帶動公司根本的改善。在大多數情況下,組織重整隻不過是“多拖了一點時間”而已。
![《為未來競爭》](/img/0/bef/nBnauM3XygjNyEDMwkTOxk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5k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兩位管理大師對比、分析了美國和日本企業在競爭優勢問題上的差異之後,說:“今天的高級經理人一味追求品質、時間及顧客的反應。這種人人們見多了。人們承認這些‘競爭優勢’很重要,然而它們充其量只是必須具備的資格,並不能提供資深經理人任何未來的遠景。儘管資深經理人強調,模仿成功經驗好處多多,甚至美其名為‘調適力’,但他們模仿的對象,往往是那些有充分想像力,能夠先發制人的公司。”
進而,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用以下兩組問題來概括一家公司是否能成為“市場領導者”並在未來保持這種位置:
今日
你們今日服務的顧客是誰?
你們今日通過哪些管道服務顧客?
你們今日的競爭者是誰?
你們今日的競爭優勢基礎何在?
你們今日利潤的來源為何?
你們靠何種技能或能力創造今日獨特的局面?
未來
你們將來服務的顧客是誰?
你們將來通過哪些管道服務顧客?
你們將來的競爭者是誰?
你們將來的競爭優勢基礎為何?
你們將來利潤的來源為何?
你們將來準備靠何種技能或能力創造明日獨特的局面。
他們斷言,商場上沒有所謂“持續的”地位,只有隨時調整步伐,才有可能維持既有的地位。
觀點
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同樣是以提問的形式展開?人們應該採取何種行動,確保產業發展對人們最為有利?想要取得未來的領先地位,人們現在應該開始培養哪些技能或能力?人們應該如何進行組織轉型,以掌握機會,就算打散現有事業單位或部門也在所不惜?當大多數公司的內部對未來遠景尚眾說紛紜之際,資深
![《為未來競爭》](/img/4/c6e/nBnauM3XygDN2YTNzkTOxk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5k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位於德州普雷諾市的電子資料系統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發展出一套程式,用來建立對未來的觀點。該公司在企業前景一片光明的情況下,管理當局得到一個結論,和其他大企業一樣,電子資料處理公司對“大企業綜合症”也不能免疫。管理當局遂決定製定新戰略,為確保今後十年產業領導地位而努力。他們成立了“企業變革小組”,該小組和管理當局溝通過後,受命發展出一套方法,目的在於研究擬定新的經營方向。小組邀集全球各地分公司的 150位經理人,每一次30人,在德州達拉斯開會。五次會議下來,與會者紛紛就公司將來面臨的威脅與機會,提出各項看法與建言。最終,一項企業發展新戰略出台了。
新戰略具備全球化、信息化及個性化三大特點。根據公司現有及將來應發展的信息套用能力,新策略重新劃設地理、文化及組織的界限;協助顧客將資料轉變為信息,將信息轉變為知識,再將知識轉變為行動以及大量研究開發顧客所需的服務與產品。在制定新戰略的過程中,不斷有挫折、意外、意想不到的見解,進度也一再延誤。超過2000人參與行動,總計投入三萬個工時,其中1/3是經理人利用加班時間進行的。一年後,所有參與人員對產業未來的遠景產生共識。他們的看法更寬廣、更有創意、更有先見之明。不是只有一小部人或少數精英分子,甚至也不僅僅是資深經理人,而是所有經理人都持相同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參與者不僅認為上述過程是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更是在培養他們的領導統御能力。
相關結論
經過縝密的分析,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得出結論:既然變革無法逃避,那么,經理人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變革何時到來?來的時候造成經營危機,還是只要經理人有遠見,面臨變革的時間及形態均在意料之中?應變措施受制於同業,還是由經理人主動制定?應變程式是倉皇應對、人人叫苦,還是持續且平和地進行?哈默爾與普拉哈拉德通過比較不同企業的經驗教訓,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
培養組織成員對未來產生共識,有賴管理當局持續推動內部辯論過程。大多數公司都是在組織重整及再造工程行動失敗,事業持續萎縮之際,才想到要重新擬定戰略及開創新局。這樣做實際上是本末倒置的。為了要走在改革趨勢的前面,為了要“掌握髮動不流血政變的契機”,資深經理人必須體認公司真正的經營重心,在於抓住未來競爭的機會。
這一思想,成為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管理理論最為核心的部分。他們不斷地敦促企業創新和改革,努力成為“無情的創新者”,不停地追求滿足顧客的需求,永遠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