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概述

首次出版:1936年,簡稱《通論》
全書名:《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被譽為:
一本拯救資本主義的名著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書
作品評價:凱恩斯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巨匠,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凱恩斯主義”是20世紀西方經濟思潮中最大的一個流派,不論是對西方經濟學說,還是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策,都有重大影響。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轟動,有人把他的理論譽為一場像“哥白尼在天文學上,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一樣的革命”。該書的出版在經濟學上來說是開創性的,也是隨後總量經濟學得以發展的主要思想源泉。凱恩斯的思想後來形成了資本主義改良性質的主要思想體系,即凱恩斯主義,及其流派,凱恩斯學派(KeynesianSchool)。其追隨者也隨後被稱為是凱恩斯主義者。
歷史背景
本世紀30年代以前,在西方經濟學界占統治地位的是以馬歇爾等為代表的傳統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能夠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凱恩斯早年曾受馬歇爾和庇古等經濟學家的薰陶,贊同古典經濟學派的觀點,並一直致力於貨幣理論的研究。

1929—1933年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嚴重、最持久、最廣泛的經濟危機,經濟蕭條,失業嚴重,傳統的經濟理論已無法解釋大蕭條中出現的各種經濟現象,更不能為擺脫危機提供“有效的”對策。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凱恩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病症、尋求擺脫危機的措施,潛心於經濟理論的研究,並於1936年發表了《通論》,此書問世根本動搖了傳統經濟理論,引起了經濟理論上的一場革命。《通論》的出版,標誌著凱恩斯完成了從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向自己創立的新經濟體系的過渡,標誌著凱恩斯學說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基本觀點
在《通論》中,凱恩斯否定了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他指出,以往傳統經濟學中所謂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給本身創造需求這一錯誤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就業均衡。他說,這隻適合於特殊情況,而通常情況下則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因而他自稱他的就業理論才是一般理論,即通論,既可解釋充分就業的情況,也可解釋小於充分就業的情

凱恩斯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國的就業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而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因而就業水平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或有效需求。
凱恩斯認為,之所以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總和,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適應,這就導致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凱恩斯還認為,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即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在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中尤為重要,危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資本的邊際效率突然崩潰。
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因而主張政府干預經濟,通過政府的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消費傾向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從增加投資需求著手。凱恩斯指出,投資的變動會使收入和產出的變動產生一種乘數效應,因而他更主張政府投資,以促使國民收入成倍地增長。
基本內容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就是由於力圖挽救這次“經濟學危機”而被稱為對傳統經濟學的“革命”的。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就業,以緩解市場供求力量失衡的問題,對比《通論》提出了以下的觀點、理論與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論上;第四、在政策上。本書從倫理學、法律學與經濟學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形勢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論述。
經濟思想
1、有效需求和就業理論

所謂“有效需求”,按凱恩斯的解釋,就是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即“總需求函式與總供給函式相交點之值”。總就業量決定於總需求,失業是由總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現為收入的消費,當就業增加時,收入也隨之增加,而且社會實際收入增加時,消費也會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經常引起需求不足。這是造成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原因,為此,就需要增加社會投資以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並藉此擴大就業量。
有效需求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消費物的需求和對投資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響這兩個方面需求的變動因素,就可以探尋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於是凱恩斯轉向三大心理規律的分析。
2,三大心理規律
對於消費物的需求,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對投資物的需求,取決於“資本的邊際效率”和“貨幣利息率”,因此凱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規律”:(1),邊際消費傾向規律,(2),資本邊際效率規律,(3),靈活偏好規律。這是凱恩斯這個就業理論的支柱。
第一,邊際消費傾向規律。凱恩斯把消費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比例關係,那么邊際消費傾向則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費量之間的比例關係。
邊際消費傾向規律就是,隨著就業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個人用來增加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少,用來儲蓄的部分的比例卻越來越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人性的一些基本動機,如“謹慎、遠慮、計算、改善、獨立、企業、自豪與貪婪”。這一結果勢必帶來儲蓄絕對額的增加,聚集需求量與實際消費量之間出現了裂痕,假如儲蓄不及時轉化為投資,就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從而減少國民收入水平。造成失業。但是儲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轉化為投資,這又受另外一個規律的影響。
第二,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凱恩斯這樣來定義資本的邊際效率:“我之所謂資本之邊際效率,乃等於一貼現率,用此貼現率將該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折為現值,則該現值恰等於該資本資產之供給價格”。實際上,這就是資本家預期的利潤率,即預期收益和供給價格的比率。
資本的邊際效率規律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隨著資本生產物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呈現遞減趨勢,這必然導致投資的下降,因為資本邊際效率是刺激資本家增加投資的動力,加之不肯定性、風險、期望、投資者的態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響,更擴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現實消費量之間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