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
大沽口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於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今大沽口東北已建成天津新港。
大沽口
正文
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於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後,在天津築城設衛,於大沽海口築墩設炮。清代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增建大沽南北炮台、炮位,置大炮30餘尊,防兵2500人。鹹豐八年(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統重兵駐紮津沽,督辦防務,設防大沽,建炮台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分號排列,並設防兵2.5萬,籌建大沽水師,在水底植叢樁以禦敵船。同治十年(1871)再次增添炮台、炮位,至此,炮台計有:大沽北岸、南岸、草頭沽、石頭縫、南灘等,共有大炮99尊,構成大沽要塞防禦體系。1840~1937年,英、法、日等國軍隊7次入侵京津,其中5次由大沽登入。鹹豐八年(1858)五月英法聯軍2000餘人,艦船20餘艘攻大沽,一部登入,直逼天津,迫使清廷簽訂《天津條約》。鹹豐九年七月,英法聯軍1500餘人,艦船20餘艘再次闖入大沽海口,炮轟炮台,派兵登岸。大沽守軍擊毀敵船多艘,擊殺敵兵數百,敵軍登入失敗。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月,八國聯軍 2萬餘人、軍艦30餘艘攻大沽,入侵津京。由於清廷腐敗,實行媚外政策,於次年簽訂《辛丑條約》,條件內容之一即全部拆毀大沽炮台。今大沽口東北已建成天津新港。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