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慈禧太后要求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衝突升級等變化。 可以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華民族不可忘記的恥辱。

基本信息

背景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戰爭起因: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侵略中國,實現稱霸世界的夢想。

慈禧與洋人之仇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啓超等推行變法維新,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啓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武術的團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團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團民則沿途到處殺害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侵華過程

聯軍進犯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鎮壓。

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

2月1日,山東高密民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並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

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干涉中國。

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

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

5月28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征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

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占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征華戰爭,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繫。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民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畫(但是有信息表明,聯軍僅僅被打死一人,更多的原因是由於通往北京的鐵路沒有了,聯軍的重裝備無法快速運輸,後勤線也容易被切斷。且廊坊之戰時,聯軍是以火車為據點防禦,故假使義和團有大炮火槍的話,聯軍幾乎無可能存活)。

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一說112人),數度占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沖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7月,八里台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鬥,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聯軍付出傷亡900餘人(一說882人)的代價,並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

8月中旬,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才攻占北倉。但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餘人。其中日軍近300人)的代價,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

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剷除義和團的命令。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征伐。9月,俄軍在攻占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占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占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後敗退。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民眾慘遭殺戮。

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時局圖時局圖

附: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訊息傳到俄國,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國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國軍隊占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占領吉林,28日,占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900年11月,俄國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占領合法化,企圖把俄國獨占東叄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俄軍利用軍事占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聯軍暴行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姦、搶劫、燒毀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發出“布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乾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

簽訂條約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

里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李鴻章為協辦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出兵八國外,另外又加上三個國家——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西班牙帝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

《辛丑條約》共有12條正文和19個附屬檔案,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紮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紮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

(4)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讎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國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

(5)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牌坊。

(6)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附: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由印度人組成,還包括香港及威海衛華人)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組成),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

戰爭影響

給中國的影響

經濟方面。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巨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中國這時戰爭不斷,內憂外患,早已國庫空虛,國民總產值低落,要付清4.5億的戰爭賠款只有分期償還,並且還向有關各國銀行借債還貸用以支付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為了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賠款共分39年才還清,本息總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

《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箇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藉此懲罰、侮辱所有的中國人;發生過反帝鬥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文化方面。聯軍占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這也是聯軍劫掠北京的鐵證。《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以遭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國聯軍大肆損毀丟棄,甚至將《永樂大典》書冊用於修建工事之用;《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照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照片

政治方面。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其中英、日、荷三國將庚款餘額修改償付辦法。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另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餘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棄 。《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給東北亞的影響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戰爭也引起了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朝鮮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級,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對遠東局勢來說,1900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的本質。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照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照片

給各國的影響

190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回響英國召喚,協同八國聯軍北伐中國。在此期間,澳大利亞聯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國之戰不僅是澳大利亞殖民軍的首次亞洲之戰,更是澳大利亞聯邦的首次海外軍事行動。

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風起雲湧,迅速占據各國媒體的主要版面。但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六個英屬殖民地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即將水到渠成的聯邦成立。經過多年的政治角力後,1900年3月,澳大利亞各殖民地代表齊聚倫敦,進行聯邦成立前的最後磋商,聯邦憲法草案隨即於7月份提交英國議會審核。此時,北京形勢迅速惡化,作為列強中的帶頭的老牌帝國,英國此時面臨兩難選擇。遠東局勢糜爛如此,為維護英國利益和權威,其勢不能不出兵,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此時卻無兵可調。因為英軍的主力部隊被牽制在南非,正在那裡與荷蘭人鏖戰,史稱“布爾戰爭”。布爾戰爭也牽扯了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兩千五百人的常規部隊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為英國最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軍隊也已被大英帝國調往世界各地,以填補英軍主力開赴南非後留下的防衛空虛。此時東亞告急,英國只能轉向其它殖民地(或類殖民地)挖掘軍事潛力,連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也被徵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干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鬥。澳大利亞,作為亞太地區的唯一“白膚色國家”,是英國所謂的真正子弟兵。英國政府徵詢了澳大利亞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國召喚”,他們將立即派兵參戰。多國聯軍紛紛來華作戰,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英俄之間、俄日之間、英法之間等國在華既得利益矛盾凸顯,暗流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