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多年生柔弱小草本。地下有球莖,白色。莖直立,纖細,夏天枯萎。葉互生
生活習性
常生於山坡草叢中
毒性介紹
全草有毒,葉的水浸液觸及皮膚,可引起灼痛、發炎;家畜
地理分布
產於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等省區, 尤以浙江溫州最
藥用價值
【異名】石龍芽草(《植物名實圖考》),山胡椒(《分類草藥性》),胡椒草(《四川中藥 志》),夏無蹤、白花葉(《湖南藥物志》),黃金絲、滴水不乾(《江蘇藥材志》),山地皮(《貴州草藥》),捕蟲草、食蟲草、柔魚草(《福建中草藥》),蒼蠅草、捕蠅草、蒼蠅網、珍珠草、野高粱(《雲南中草藥》)。【藥用部位】全草
【採集】5~6月,鮮用或曬乾。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 《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②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用與主治】治胃病,赤白痢,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① 《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
② 《分類草藥性》:“下氣,治跌打損傷。”
③ 《江蘇藥材志》:“止血,鎮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選方】① 治感冒發熱:鮮茅膏菜10株,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 治吐血及胃氣痛:滴水不乾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③ 治咽喉腫痛,痢疾:茅膏菜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 治刀砍斧傷: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調開水服。(《四川中藥志》)
⑤ 治瘰癧:鮮茅膏菜搗爛,敷患處。
⑥ 治小兒疳積:茅膏菜三至四分,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石竹目百科(三)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 亦稱中央胎座目(Centrospermae)。 顯花植物的一目,屬雙子葉植物綱(特徵特徵為具兩片子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