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簡介
入藥部位

性味
味酸、辛,性涼。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益氣明目。
主治
用於腸炎,痢疾,瘰癧,帶狀皰疹,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症,瘡癤腫毒,痔瘡,蛇、狗咬傷。
相關配伍
治膝蓋生瘡:箭葉蓼、貓兒頭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15-30g;全草搗爛取汁,每次服1小杯,每日3次。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產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華東、華中、四川、貴州、雲南。生於山谷、溝旁、水邊,海拔90-2200米。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也有。
蓼目百科(二)
蓼目(Polygonales)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 僅1科, 目的特徵與科同。 蓼科 (Polygonaceae) 草本,莖節常膨大,單葉互生,全緣;托葉膜質,鞘狀包莖,稱托葉鞘。 |
蓼科·蓼屬植物
蓼屬(Polygonum L.),蓼科、蓼族植物,約23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於北溫帶。我國有113種26變種,南北各省(區)均有。有些學者曾將本屬分為11個獨立的屬,但因彼此間的區別不明顯,有些學者仍主張歸為1屬,我們除將蕎麥屬Fagopyrum.金線草屬Antenoron.虎杖屬Reynoutria和蔓寥屬Fallopia作為獨立的屬外,其他各屬仍歸併為1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