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元代著名畫家]

元四家[元代著名畫家]
元四家[元代著名畫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四家是指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 主要有二說:一是指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見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二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人,見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第二說流行較廣。 也有將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 元四家的畫風雖各有特點,但主要都從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重筆墨,尚意趣,並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基本信息

影響

元四家對於山水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四人均是江浙一帶人,都擅長水墨山水併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亂之際。雖然每個人社會地位及境況不盡相同,但他們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藝術上都受到趙孟頫的影響,通過他們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技巧達到了一個高峰,對後世的繪畫,尤其是“南宗”一派影響巨大。

成員

吳鎮

漁父圖局部 漁父圖局部

吳鎮(1280-1354),字中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博學多識,性情孤傲,隱居鄉里,在杭州以賣卜為生。他的畫師承巨然,善用濕墨,充分發揮水墨畫的特性。尤喜作漁父圖,表現蒼茫氣象,均為江南名山景色,水墨圓渾蒼潤,筆法凝練堅實,喜作灑脫流麗的草書題款,史稱詩書畫三絕,吳鎮常用披麻長皴,山水師巨然,自出新意,也善做墨竹,他的畫風沉鬱蒼莽。傳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圖》等。

王蒙

青卞隱居圖 元 王蒙 青卞隱居圖 元 王蒙

王蒙(1308-1385),字叔明,浙江湖州人,因隱居在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生活於元末明初,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後被牽連入獄而死。他從小向外祖父趙孟頫學畫,長大後與黃公望、倪瓚多有交往,在四家中年紀最幼,但在畫藝上頗受他們稱讚。倪瓚曾賦詩讚頌“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的畫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解索皴、牛毛皴。用墨厚重,構圖繁密,點細碎苔點,畫面繁密充實,景色郁然深秀。與倪瓚的焦墨渴筆景物空靈形成鮮明對比。王蒙的畫多表現隱居生活,運筆和寫景富有層次變化,構圖喜歡滿滿當當,撐足紙面,色彩對比強烈,用筆老辣樸實.他善畫江南林木豐茂的景色,濕潤華滋,意境幽遠。代表作品有《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 《春山讀書圖》、《夏山高隱圖》等。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原名陸堅,10歲左右過繼永嘉郡平陽縣90歲的黃氏為子,取意“黃公望子久矣”改姓名為黃公望,字子久。自稱“松雪齋中小學生”年青時作過小官,因別人的事牽連入獄。出獄後改名"一峰",並當了道士,稱“大痴道人",開始畫畫。50歲後隱居杭州,專心於山水畫創作。被推為"元代四大家之冠",他的山水"峰巒渾厚,草木華滋",善作水墨和淺絳兩種山水。黃公望得到趙孟頫的傳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長,到了晚年,又"臥青心,望白雲",深入到大自然中觀察體悟,形成自己"氣清質實,骨蒼神腴"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圖》,花了七年時間完成,高33厘米,橫長396.6厘米。將富春江兩岸數百里精粹收聚於筆下。畫家中鋒、側鋒兼施,尖筆、禿筆並用,長短乾筆皴擦,濕筆披麻,渾成一體,確為山水畫中的巨作。而《快雪時晴圖》的簡筆勾皴水墨襯染,水墨迷朦之中一輪當頭之日紅艷明亮,獨具匠心。

倪瓚

•簡介

倪瓚(1301-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雲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於無錫梅里詆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絝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餘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泌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遊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後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採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後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平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 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

元天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瓚曾為其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傑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裡,倪瓚漫遊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 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莊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後來的明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願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紀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夏顴家就醫,夏築停雲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於陰曆十一月十一日死於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里,後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軼事趣聞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雲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裡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僕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並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後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評價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乾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所畫的山水主要表現為太湖風光,近處坡陀樹木,遠山遙遙伏臥,中間大片湖水,意境清幽而荒寒落寞,不染俗塵,他的畫極少用色,筆墨簡淡清勁,少少許勝多多許,極受明清畫家的青睞,後世許多人做畫常落款作"仿雲林筆意",可見其書畫魅力之大。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文徵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董其昌評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後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瓚傳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畫集

吳鎮傳世作品

嘉禾八景圖 嘉禾八景圖

《漁父圖》、《雙檜平遠圖》、《秋江漁隱圖》、《秋山圖》、《清影圖》等。

王蒙傳世代表作

《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傳世作品

《九峰雪霽圖軸》、《天池石壁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大嶺圖》(南京博物院藏)、《秋山幽寂圖》(上海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為張伯雨畫仙山圖》(上海博物院藏)、《丹崖玉樹圖》等。

倪瓚傳 世作品

《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

元代繪畫

墨竹手卷 墨竹手卷

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後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並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諸法俱善,作品多描繪古代高人隱士或故鄉山水,用筆質樸稚拙而意境脫俗,善畫青綠山水,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並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的人生態度也使得他的畫清逸眷秀,不隨時趣,特立獨行。高克恭變化出入於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而其造詣精絕,筆法雄厚,富有生意,善作山水,墨竹.在元初與趙孟頫、錢選並驅。而尤以善畫鞍馬,人物,山水,花鳥,竹石--水墨,工筆青綠,寫意兼施的趙孟頫最是全面,實乃不可多得的藝術大師與多面手,他在繪畫上尚古,倡導向唐宋學習,常以"不愧唐人""粗有古意"自許,對後世許多的畫家影響很深.元代中後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們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把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

六君子圖 六君子圖

元代人物畫遠不如山水、花鳥畫興盛。由於尖銳、複雜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大多數畫家消極避世,漠視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畫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於表現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極少。而隨著宗教的風行,在佛道人物畫方面,有一定提高。藝術方面,有些畫家汲取文人畫的筆墨技巧,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劉貫道師法晉唐,集古人之長,筆法凝重堅實,人物意態舒暢,為元初高手。何澄繼承南宋院體遺規,開元代人物畫逸筆先路。王振鵬師法李公麟,筆法流暢勁健,人物神情生動,白描間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線描的程式。錢選人物畫學自晉、唐,衣紋多用顧愷之高古遊絲描,工穩而不板滯,蘊清秀於古拙,自成一種格調。任仁發人物鞍馬師法唐人,筆法工細流暢,筆調明快清麗,保留了較多的唐人傳統,但亦有自己風貌,在元初與趙孟頫齊名。張渥以畫白描人物見長,師法李公麟,用筆流暢飄逸,形象真實,栩栩如生,被譽為“妙絕當世”。王繹善畫肖像,筆法細勁,造型準確,神態生動,在元代肖像畫家中成就最為突出。顏輝在宗教人物畫方面,負有盛譽,他用筆粗潤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潑墨法,於水墨暈染中現出凹凸效果。

中國美術流派

美術流派是美術批評術語,用來指在一定地域、一定藝術機構內形成的美術家創作群體;也用來指採用類似風格的美術家群體。下面讓我們來盤點中國的美術流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