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刻運動

新木刻運動

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魯迅倡導的新木刻運動代表了“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這個“左聯”領導的美術活動在思想上廣泛吸收了歐洲版 畫特別是麥綏萊勒、珂勒惠支和蘇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和革命精神,在形式上也借鑑了外來版畫。它發揮了美術作為革命鬥爭武器的功能,在民眾中起到了宣傳革命真理、鼓舞革命鬥志的作用。

簡介

王劼音《節奏》王劼音《節奏》

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魯迅倡導的新木刻運動代表了“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這個“左聯”領導的美術活動在思想上廣泛吸收了歐洲版畫特別是麥綏萊勒、珂勒惠支和蘇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和革命精神,在形式上也借鑑了外來版畫。因此,強烈的思想性和明顯的歐式技法是30年代“左翼”木刻的特徵。它發揮了美術作為革命鬥爭武器的功能,在民眾中起到了宣傳革命真理、鼓舞革命鬥志的作用。

起源

新木刻運動最初是由魯迅介紹、出版外國木刻作品得到進步美術青年的歡迎和回響而興起的。1930年,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成立木刻社團一八藝社,從事木刻創作,作品觸及社會現實。翌年夏天,魯迅請日本版畫家內山嘉吉向中國的青年美術家講授木刻藝術,播下了木刻的種子,此後木刻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些社團里活躍著一大批青年木刻家,有的後來成為畫家,如胡一川、江豐、賴少其等。魯迅逝世後,江豐等人聯合上海的木刻家,發起成立了上海木刻作者協會。他們以K.珂勒惠支、梅斐爾德、F.麥綏萊勒等人的版畫為學習榜樣,創作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表現普通勞動者形象,藝術風格獨特的優秀作品。

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木刻家們以刻刀為武器,投入抗敵救亡宣傳。原先分散的木刻社團在武漢共同成立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簡稱“全木協”),領導和推動全國木刻界的抗敵宣傳活動。各抗日根據地,由於廣大青年美術家的到來,美術力量加強,木刻創作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藝術樣式。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木刻工作者們紛紛奔赴農村、工廠及抗日前線,深入生活,創作了一批具有很高思想性、藝術性的木刻作品,湧現出許多木刻家,如古元、彥涵、李樺、力群(解放區)、王式廓、夏風、郭鈞、石魯、羅工柳等。

中國美術流派

美術流派是美術批評術語,用來指在一定地域、一定藝術機構內形成的美術家創作群體;也用來指採用類似風格的美術家群體。下面讓我們來盤點中國的美術流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