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周昉是中國唐代畫家,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長兄周皓受家庭尚武風氣的影響,善於騎馬射箭,隨從名將哥舒翰西征吐蕃,在攻取石堡城的戰役中,驍勇善戰立了軍功,因授任執金吾。哥舒翰攻克石堡城事件發生在天寶八載(749年)六月,這時周皓的年齡當在二十歲以上。
周皓是周昉的長兄,若以此來推測,周昉約生於開元(713—741)末年。),出身於仕宦之家、游於卿相間之貴族。曾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長史別駕,其職位僅次於一州長官刺史。周昉能獲得這個官位與他的哥哥的地位有關,其兄周皓隨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戰功。初年學張萱,是他亦長於文辭,擅畫肖像、佛像,其畫風為“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
先後官越州、宣州長史。工仕女,初學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優遊閒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艷,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畫佛像,神態端嚴,時稱神品。
德宗聞其名,詔畫章明寺,經月余始定,時推第一。章明寺壁畫下筆落墨之際,多人競觀,寺祇園門,賢愚畢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後經改定無不嘆其精妙。雕塑家仿效之,稱為“周家樣”。兼工肖像,嘗與韓乾同為郭子儀(679-781)婿趙縱寫照,未能定優劣,趙夫人謂“兩者皆似,而乾畫得其狀貌,昉畫能兼得神氣情性。”其繪撲蝶名播中外,畫鞍馬、鳥獸、草木,時人學之者甚多,程儀、高雲、衛憲皆其弟子。好屬文,能書。
史籍記載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三·畫四·周昉傳》
唐周昉字景玄,京兆人也。節制之後,好屬學,畫窮丹青之妙。 游卿相間,貴公子也。長兄晧善騎射,隨哥舒往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授執金吾。時德宗修章敬寺,召晧謂曰:“卿弟昉善畫,朕欲請畫章敬寺神,卿特言之。”經數日,帝又請之,方乃下手。初如障蔽,都人觀覽。寺抵國門,賢愚必至。或有言其妙者,指其瑕者,隨日改之。經月余,是非語絕,無不嘆其妙。遂下筆成之。為當代第一。又郭令公女婿趙縱侍郎嘗令韓乾寫真,眾皆讚美。後又請昉寫真,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嘗列二畫於座,未能定其
優劣。因趙夫人歸省,令公問云:“此何人?”對曰:“趙郎。”“何者最似?”云:“兩畫惚似,後畫者佳。”又問:“何以言之?”前畫空得趙郎狀貌,後畫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令公問:“後畫者何人?”乃云:“周晧。”是日定二畫之優劣,令送錦彩數百疋。今上都有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雲西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面兩神,皆殊妙也。後任宣州別駕,於禪定寺畫北方天王。
常於夢中見其形像。畫子女為古今之冠。有《渾侍中宴會圖》、《劉宣武按舞圖》、《獨孤妃按曲粉本》。又《仲尼問禮圖》、《降真圖》、《五星圖》、《撲蝶圖》,兼寫諸真人、文宣王十弟子,捲軸至多。貞元末,新羅國有人於江淮,盡以善價收市數十卷。將去,其畫佛像真仙人物子女,皆神也。唯鞍馬鳥獸,竹石草木,不窮其狀也。(出《畫斷》)
譯文:唐朝人周昉,字景玄,是京都地區人。官任節度使後,繼續好字,在繪畫方面,他將所有的技藝都學到手了。他交往於達官貴人之間,是位高貴的公子哥。周昉的哥哥周晧擅長騎馬射箭,曾隨同大將哥舒翰遠征吐蕃(按:今西藏。)收回石堡城,因戰功歸來後官授執金吾,掌管京都的治安。當時,唐德宗正修章敬寺,召見周晧說:“愛卿,你的弟弟周昉擅長繪畫,我想請他畫章敬寺神像,請你告訴他。”過了一些天,德宗又讓周晧請了一次,周昉才開始畫。最初畫出來的神像,周昉將它象屏風一樣地放在寺院裡,整個京都的人都可以去看。章敬寺就在皇宮門前,不論是賢良的人,還是愚魯的人,都去看畫像。有的人說畫得好,有的人說畫得不好。有人挑出毛病來,周昉隨時進行修改。
歷經一個多月,評論好壞的人沒有了,人們都讚嘆這幅神像畫得太好了!最後,畫完稿了,在當時世上數第一。郭子儀的姑爺侍郎趙縱,曾經讓韓乾畫過一幅畫像,大家都稱讚畫得好。後來,他又請周昉畫像。韓、周都是當時最有名氣的畫家。一次,郭令公將這兩張畫像並放在一塊兒,讓人們評品優劣,誰也評定不出來。
正趕上他女兒趙夫人回來探親,令公問:“這兩副像畫的是誰?”回答說:“是我的趙郎君子。”問:“哪幅畫像最象?”答:“兩幅畫像都很象。但是,後一幅最好。問:“為什麼這樣說呢?”答:“前一幅畫像只畫出了趙郎的容貌,後一幅神態、表情、說笑的姿態都畫出來了。”令公問:“後一幅是誰畫的?”有人回答說:“是周昉畫的。”當天定出兩幅畫像的優劣,郭子儀讓人給周昉送去錦彩幾百疋,以表謝意。京都長安的一座道觀里的水月觀音畫像,大雲西佛殿前的行道僧畫像,廣福寺佛殿前的兩面神畫像,都奇特絕妙。這些畫像,都是周昉的作品。周昉後來官任宣州別駕。在任期間,他為禪定寺畫過一幅北方天王象。畫定後,他常常在夢中見到這位天王到他這兒來。周昉畫人世間的男人和女人,可稱得上是古今第一聖手。
這類畫有:《渾侍中宴會圖》、《劉宣武按舞圖》、《獨孤妃按曲粉本》 。還有《仲尼問禮圖》、《降真圖》、《五星圖》、《撲蝶圖》,以及諸位真人、文宣王十弟子的畫像等等,共有許多幅。唐德宗貞元末年,有一位從新羅回來的人,在江淮一帶,用很高的價碼收買幾十卷周昉的畫。他將要離去時,發現他買的這些畫上的仙人,真人、和男人、女人都成仙而去,不見了。只有鞍馬鳥獸、竹石草木,還在畫上面。
傳世作品
畫跡有《楊妃出浴圖》《妃子數鸚鵡圖》《趙縱侍郎像》《明皇騎從圖》《宮騎圖》《遊春仕女圖》等均已失傳,現存《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調琴啜茗圖》等幾幅傳為其作。
傳世作品有《揮扇仕女圖》卷,絹本,設色,描繪宮廷貴婦夏日納涼、觀繡、理妝等生活情景,體態豐腴,運筆細勁古拙,流動多姿,設色濃麗,風格典雅,現藏故宮博物院;《簪花仕女圖》卷(傳)描寫宮廷貴族婦女於春夏之交在庭園嬉遊之情景,藏遼寧省博物館;《調琴啜茗圖》卷(傳),藏美國納爾遜美術館。從藝活動約在唐大曆、貞元間。
周昉是當時有名的宗教畫家兼人物畫家。關於他的活動,流傳著下面兩個有意義的小故事。周昉、韓乾都畫了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的肖像。兩幅畫懸掛在一起,眾人都分不出優劣。後來郭子儀的女兒親自來看,認為韓乾的畫“空得趙郎狀貌”,而周昉能夠“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情性笑言之狀”。因而,周昉的藝術被認為超過了韓乾。這是說,周昉的肖像能夠傳神,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周昉曾在長安通化門外新修的章明寺(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畫壁畫,畫就草稿以後,京城人士來觀者數以萬汁,並紛紛提出意見,有人說好,有人指出缺點,周防虛心傾聽,經過了一個月的修改,使公眾認為完全滿意,而被推許為當時第一。這一個故事不僅說明了周昉作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所具有的美德,而且具體說明了宗教美術是如何和民眾的要求與願望得到了結合的。
周昉作畫是非常認真的,據說創作時不停思考“至於感通夢寐,示現相儀,傳諸心匠”。夢中見到了所追求的形象。
周昉創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觀音”,見於記載。長安光德坊勝光寺塔東南院有周昉的畫跡,敦煌莫高窟發現的一幀及安西萬佛峽的洞恿壁畫中至今尚有唐人水月觀音圖的實例。周昉的佛教畫曾成為長期流行的標準,而稱為“周家樣”。
周昉作品的特點,據當時人記載是“衣裳勁簡”,“彩色柔麗”,所描繪的婦女形象是“以豐厚為體”,這些特點都可以在現存周昉的作品:《揮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中見到。
《調琴啜茗圖》和《揮扇仕女圖》過去都被認為是周昉的作品。作品的時代和風格都是和周昉接近的。《調琴啜茗圖》表現兩個婦女在安靜地期待著另一個婦女調弄琴弦準備演奏。圖中啜茶的出神的背影和調弄琴弦的細緻動作,都被描得很精確而富有表現力。這幅畫,通過剎那間的動作姿態,描寫出古代貴族婦女在無所事事的單調生活中的悠閒心情。《揮扇仕女圖》在這一點上同樣也獲得成功。開卷處一個貴婦懶散地倚坐著,若有所思的神態也透露出她們生活的寂寞。《揮扇仕女圖》全卷凡十三人,表現了官廷日常生活的景象。
《簪花仕女圖卷》取材宮廷婦女的生活,裝飾華麗奢艷的嬪妃們在庭園中閒步。人物體態豐腴,動作從容悠緩,表情安詳平和,嬪妃們的身份及生活特點表現得很充分。環境只是借兩隻鶴和小狗暗示出來而未加以直接的描寫。這幅畫的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動態的刻劃方面(圖。
這些仕女畫中最通行的主題就是古代貴族婦女們狹窄貧乏的生活中的寂寞、閒散和無聊。描寫了她們的華麗的外表,也通過她們的神態揭示了她們的感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束縛。
周昉作品已遺失者很多,但從題目上可以看出大致的內容,例如:遊春、烹茶、憑欄、橫笛、舞鶴、攬照、吹簫、圍棋等各種名目的仕女圖。
周昉作品在唐代很受朝鮮人的歡迎。至今也還可見日本保留有周昉風格的古代仕女畫。面型豐腴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特別是中唐及其以後是廣泛流行的。新疆吐魯番古墓中也有發現。唐代陶俑中也很多。
周昉的弟子有程修巳、王朏,趙博宣、趙博文等。其中程修已追隨周昉達二十年,和周昉關係最深,在當時也最受重視。
周昉作品題材的範圍包括了張萱以及當時其他仕女畫家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其中除了一般的貴族婦女生活的題材以外,特別值得注意的即有具體地描寫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各種活動的作品,如《明皇納涼圖》、《明皇鬥雞射鳥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夜遊圖》、《楊妃出浴圖》、《太真教鸚鵡圖》,以及有關虢國夫人的圖畫。這些作品直接表現皇帝及其生活中的奢靡浪漫的生活而不引起歧視,並且是被許多畫家一再重複的。由此也可見當時仕女畫得到蓬勃發展的社會心理背景。
在上述的唐代仕女畫作品的實例中,《調琴啜茗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都是有明顯的情節的,動作的描寫也獲得較大的成功,當時仕女畫家描繪仕女們遊春、憑欄、橫笛、攬照等活動,其目的乃在於表現從事這些活動的人所處的情緒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描寫她們的外表活動,可以看出當時所達到的實際水平。而所有今天可以見到的唐代仕女畫作品(包括新的出土的繪有仕女的壁畫和絹畫)之藝術形象上體現了時代生活的特點和審美思想,也有重要意義。
樂畫佛像
唐朝立佛雕像
畫佛像,也尤為周乾所長。自魏晉、南北朝以降,佛教日益興盛,道教也很流行。寺觀遍及各地,故唐代的繪畫藝術以反映宗教的內容居多。但這時候的繪畫與過去的明顯區別是,把佛典儀范宗教畫,與以現實生活為範本的人物統一起來了,使作品能夠從現實生活中吸取新的素材,因而賦予它們以蓬勃的生命力,周昉在這方面的藝術創造更為典型。
據記載,周昉曾在很多寺觀揮筆作畫。章敬寺、廣福寺、勝光寺、禪定寺、上都水月觀等寺觀都有他的筆跡。宣和御府收藏了他的七十二幅畫卷中,其中各種天王像、老君等神像計三十二幅,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四。唐人張懷瓘說:“今上都有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雲西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前面兩神,皆殊妙也。”又說:“其畫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也。”
在畫佛像中,周昉發揮了高度的藝術創造能力。《清河書畫坊》記載,傳聞他畫的婦女像“目波澄鮮,眉無連卷,朱唇皓齒,修耳懸鼻”,不作纖弱娉婷的姿態。顯然是周昉把宗教美術世俗化了。這也無疑促使繪畫藝術走向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在這方面,周昉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水月體。這種水月體是在上都有觀自在菩薩畫像中表現出來的,以筆法柔麗、形象端嚴而聞名,故後人稱作水月觀。張彥遠說:“衣裳勁簡,采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
藝術經歷
唐代尤盛人物畫,此或許是時代所需求。周昉即是處於盛、中唐時期長安最著名的宗教、人物畫家。他初學張萱,後自創風格,善畫濃麗豐肥的仕女,又極能寫真。世傳的故事有:郭子儀的女婿趙縱請周與韓乾為其各畫一肖像,並掛於室,郭的女兒觀後答稱:周昉畫出了趙郎的“性情笑言之姿”。此事被傳作佳話。而他的佛教造像,如“水月觀音”等在當時即被奉為樣板,曾稱“周家樣”。其作品在當時流傳到日本、新羅(今朝鮮半島中部),至今那裡尚有真跡可覓。只因年代久遠,雖歷代傳存,原作迄今已不復多見。讀者只能從明代的唐寅、仇英等大家的仕女畫中,略識其曠世遺風。
周昉的藝術活動期較長,長達三四十年,即大曆至貞元年間(766-805),其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長安和江南兩地。周昉的官宦生涯和貴族地位使他長期優遊於貴胄子弟間,故有機緣接受張萱的繪畫主題和藝術手法。他“初效張萱,後則小異”(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周昉的畫風與張萱之跡是如此相似,以至於後人要從周昉不在仕女耳根敷染朱色這一“小異”來區別兩人的作品。事實上,周昉還有許多張萱所沒有的新創。
周昉擅長的畫科不及其師張萱廣博,他長於仕女畫、肖像畫和佛像畫,僅限於人物畫中的各個分支。但周昉有許多藝術上的獨到之處,他創製出體態端嚴的“水月觀音”,將觀音繪於水畔月下,頗有藝術魅力。這不僅為畫工所仿,而且也成為雕塑工匠的造型樣式,流傳極廣。更重要的是,後人將周昉的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和佛像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與“曹家樣”(北齊曹仲達創)、“張家樣”(南朝梁張僧繇創)、“吳家樣”(唐代吳道子創)並立,合稱“四家樣”,是中國古代最早具有畫派性質的樣式,為歷代畫家所推崇。
人物社交
“周家樣”的出現標誌著周昉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地位已超越了張萱,同時也表明了周昉的畫藝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周家樣”的出現與張萱作出的藝術鋪墊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無論是宮廷畫家還是民間畫工,都在仕女畫的造型上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描法、設色和構圖等表現語言上已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如敦煌盛唐時期的許多壁畫上的女性形象是周昉人物畫的前源,同時也存在著周昉與民間畫工之間的交叉影響。因此可以說,“周家樣”並不是周昉憑空臆想的,它有著深廣的社會基礎和雄厚的藝術根柢。“周家樣”概括、集中並提煉了前賢和同時代畫家中那些有發展基礎的藝術語言,被時人和後人作為人物畫的範本也就勢在必然了。
從以下的兩個盛傳不衰的故事,就可探知周昉是怎樣技壓群雄,在藝術上達到了廣為稱頌的地步。周昉雖系貴族子弟,但十分注重聽取下層民眾對其畫藝的改進意見。
一次,周昉奉唐德宗李适旨,畫敬章寺神,頃刻間引來京城萬人前來觀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周昉能虛心聽取修改意見,日日有改,經月有餘,直到眾口稱絕,方才停筆。周昉的肖像畫在揭示人物的精神本質上穩勝同行。相傳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女婿侍郎趙縱約請韓乾和周昉先後為他畫像,畫完後,趙縱將畫像置於坐側,一時難定優劣,趙夫人回府後點評道:“兩畫皆似,前畫者空得趙郎狀貌,後畫者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姿。”一語道出周昉的藝絕之處。
周昉不僅在肖像畫上挖掘到人物的心靈深處,更悉心於將宮中各類仕女的心態微妙地展示在絹上,如憂鬱、感傷、悲嘆、惆悵和怨情等,概括地表現出經過“安史之亂”後,唐宮仕女們頹唐的精神狀態。這也是走向下坡路的大唐帝國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周昉的憂患意識和對被幽禁於深宮的宮妃們的同情,深化了張萱仕女畫的主題。張萱與周昉分別生活於“安史之亂”前後,時代的差異必然會在他們的仕女畫中的女性精神面貌上有所反映。
周昉的仕女畫代表了中唐仕女畫的主導風格,他筆下的女性形象體態豐厚,曲眉豐頰,以肌膚豐滿為美,所著衣冠全是貴婦之妝,衣裳用筆簡勁,色彩柔麗。其畫反映了宮中仕女單調寂寞的生活,如撲蝶、撫箏、對弈、揮扇、演樂、欠身(打哈欠)等。北宋《宣和畫譜》著錄了他的七十二件畫跡,均已湮沒於世。
遺憾的是,周昉沒有摹本傳世,尚有一些古畫相傳為他的名作。所謂“傳”,是今人參考了前人較為可靠的鑑定意見和相當長的收藏、著錄歷史。雖有疑問,但與周昉的構思和畫風大體相近,與周昉的生活時代相近或相距不遠。如《簪花仕女圖》卷、《揮扇仕女圖》卷和《調琴仕女圖》卷,代表了周昉獨有的繪畫特徵。另一幀《蠻夷職貢圖》雖在畫風上與上述三幅有異,但流傳有緒,可資了解與周昉時代相近的繪畫風貌。至於舊傳為周昉的《內人雙陸圖》卷現已被確定為宋人摹本。
周昉的藝術影響是通過“周家樣”傳播於後世的。他的仕女畫早被當時的批評家論作“畫子女為古今之冠”(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晚唐的仕女畫家們幾乎都處於墨守“周家樣”的階段,“周家樣”控制了晚唐仕女畫壇。至五代,這種藝術格局仍繼續留存在周昉曾活動過的江南地區,如南唐李璟李煜朝(958—975)的周文矩,傳揚了周昉的仕女畫藝術。五代北方的仕女造型則趨於清秀瘦削,如五代至北宋的阮郜《閬苑女仙圖》卷,北宋的仕女形象在面形上仍可見張萱、周昉的遺意,但形體已趨於苗條。南宋牟益等是承傳張萱、周昉畫風的仕女畫家,《搗衣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是他的典型之作。在宋代,許多人物畫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周家樣”面部造型的影響。元代趙孟頫憑藉他“榮際五朝”的崇高地位,在元廷內外極力推崇唐人的繪畫風格,張萱、周昉的仕女造型再次風行畫壇。追仿得最為出眾的是元順帝朝(1333-1368)的宮廷畫家周朗,他的《杜秋圖》卷全然是得自“周家樣”之形,但用筆一展元人飄逸灑脫的韻律。直到明、清兩季,由於全社會對女性審美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已不再領略以豐厚為體的關中婦人之美感,轉向描繪纖巧玲瓏、清癯瘦弱的江南女性,廣泛流行於捲軸畫中。因宗教壁畫的稿本代代相傳,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宗教題材中的女性形象較多地保存了“周家樣”的造型特徵。
“周家樣”的藝術影響早在唐代已超出了中國本土,它的藝術魅力為鄰國新羅(今朝鮮半島中部)的畫家所傾倒。貞元年間(785-805)以來,新羅人到周昉曾活動過的江淮一帶以善價求購周昉的畫跡。“周家樣”不僅影響到新羅的人物畫,而且漂洋過海至東瀛,波及日本奈良時代的佛教造像,如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吉祥天女像》(圖1)。這個時期日本仕女畫的造型更是直取“周家樣”之形,如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鳥毛立女屏風》(圖2)等。
野史逸聞
唐朝人周昉,字景玄,是京都地區人。官任節度使後,繼續好字,在繪畫方面,他將所有的技藝都學到手了。他交往於達官貴人之間,是位高貴的公子哥。周昉的哥哥周晧擅長騎馬射箭,曾隨同大將哥舒翰遠征吐蕃(按:今西藏。)收回石堡城,因戰功歸來後官授執金吾,掌管京都的治安。當時,唐德宗正修章敬寺,召見周晧說:周愛卿,你的弟弟周昉擅長繪畫,我想請他畫章敬寺神像,請你告訴他。過了一些天,德宗又讓周晧請了一次,周昉才開始畫。最初畫出來的神像,周昉將它象屏風一樣地放在寺院裡,整個京都的人都可以去看。章敬寺就在皇宮門前,不論是賢良的人,還是愚魯的人,都去看畫像。有的人說畫得好,有的人說畫得不好。有人挑出毛病來,周昉隨時進行修改。歷經一個多月,評論好壞的人沒有了,人們都讚嘆這幅神像畫得太好了!最後,畫完稿了,在當時世上數第一。郭子儀的姑爺侍郎趙縱,曾經讓韓乾畫過一幅畫像,大家都稱讚畫得好。後來,他又請周昉畫像。韓、周都是當時最有名氣的畫家。一次,郭令公將這兩張畫像並放在一塊兒,讓人們評品優劣,誰也評定不出來。正趕上他女兒趙夫人回來探親,令公問:這兩副像畫的是誰?趙夫人回答說:是我的趙郎君子。郭令公問:哪幅畫像最象?趙夫人答:兩幅畫像都很象。但是,後一幅最好。郭令公問:為什麼這樣說呢?趙夫人答:前一幅畫像只是趙郎的容貌畫得象,後一幅神態、表情、說笑的姿態都畫出來了。郭令公問:後一幅是誰畫的?有人回答說:是周昉畫的。當天定出兩幅畫像的優劣後,郭子儀讓人給周昉送去錦彩幾百疋,以表謝意。京都長安的一座道觀里的水月觀音畫像,大雲西佛殿前的行道僧畫像,廣福寺佛殿前的兩面神畫像,都奇特絕妙。這些畫像,都是周昉的作品。周昉後來官任宣州別駕。在任期間,他為禪定寺畫過一幅北方天王象。畫定後,他常常在夢中見到這位天王到他這兒來。周昉畫人世間的男人和女人,可稱得上是古今第一聖手。這類畫有:《渾侍中宴會圖》、《劉宣武按舞圖》、《獨孤妃按曲粉本》。還有《仲尼問禮圖》、《降真圖》、《五星圖》、《撲蝶圖》,以及諸位真人、文宣王十弟子的畫像等等,共有許多幅。唐德宗貞元末年,有一位從新羅回來的人,在江淮一帶,用很高的價碼收買幾十卷周昉的畫。他將要離去時,發現他買的這些畫上的仙人,真人、和男人、女人都成仙而去,不見了。只有鞍馬鳥獸、竹石草木,還在畫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