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道教

元代道教

元代道教:入元以後,在統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現興盛局面,這種興盛與隋唐道教相比,主要不是教理教義上的,而是教團組織上的,新老道派呈現合流的趨勢,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為中心的格局。

基本信息

元朝疆域遼闊,人種繁多,各個宗教自由來往於內地,和漢族交往,其情形略似乎現在。也有不少西域人慕漢族之文化,而漢化為儒教徒、道教徒者,而丘處機遠赴異域,一言止殺,吳全節借其近臣之便,向蒙古人宣揚漢族文化,都是彪炳史冊。道教的魅力,和對於外族的同化作用甚為強大,故進行元朝道教的研究,對於今日道教之發展無疑具有借鑑作用。

元代道教的興盛

歷史條件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願其勿要濫殺無辜,頗受成吉思汗信賴,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 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兩大派別的格局。

發展歷程

南宋末年,張天師道即與元室結上關係,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之前,效法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的禮聘,遣密使入龍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密求符命,可大稱元室二十年當統一天下。

南宋亡後,忽必烈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召見可大之子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待以客禮,命主領江南道教,賜銀印。次年(公元1277),又醮於長春宮,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準許自給牒度人為道士。此後,歷代正一天師皆被元室封為「真人」,命襲掌三山符籙、江南諸路道教事。元世祖對張宗演的兩次接見,使他獲得了不同尋常的頭銜和職務。

首先是天師頭銜。元世祖在其《制》文中稱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等於以官方名義正式承認了「天師」頭銜。在此之前,張陵後人雖自稱天師,民間也以此相呼,但從未受到官方認可,宋代皇帝僅賜以「先生」號。正式用官方名義承認張陵子孫為天師始於元始祖忽必烈,也只有元朝政府如此做,到明太祖即位即取消了天師稱號。

其次是主領江南道教的權力。南宋末張可大受命提舉三山符籙,許可權不及此,現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便與全真道分治南北,成為道教諸派中發展最盛,勢力範圍較廣的一個派別,其發展遠遠超過了茅山宗和閣皂宗。入元以後,從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到第四十一代天師張正言,均受元室尊崇,封為真人,尊稱天師,命掌江南道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是龍虎山張天師道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歷代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僅江南符籙派的教務受其統領,全真道之在江南者,亦受其統轄。江南道教各派宮觀的賜額,道官、道職的任命,以及道官封號的賜予等,皆須經天師的首肯和轉達。這使得歷代天師的首領地位日漸鞏固,以至到元代中後期,以天師為首領的龍虎宗逐漸形成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餘道教符籙派一步步結合到它周圍,最後組成一個大的道派--正一道。

明清道教的發展

南宋金元是道教發展史上又一重大轉折時期。綜上所述,可知南宋金元是道教發展史上又一重大轉折時期,逐步形成了全真、正一兩大道派各據一方的格局,為明清乃至近當代道教的發展、教派的地理分布等奠定了基礎。直到今天,仍然是正一道主要分布江南,全真道占據北方的格局。比較起來,全真道分布更為廣泛,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建立起全真宮觀,這一格局是明清時最終完成的。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4、15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3卷第8、9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牟鍾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中編第518-550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

李養正《道教概說》第160-184頁,中華書局1989年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