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經濟學
正文
![情報經濟學](/img/3/f7f/nBnauM3X0gDN5UTMxUzN3kjN3QTM2MDNxIDOzQTNwAzMxAzL1c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國家為了分配資源,各個情報系統為了爭取資源,都需要了解情報的價值,比較情報工作的收益與成本,確定情報系統能否滿足用戶需求、是否值得搞,還要知道怎樣的情報存儲、檢索和傳播方法最有效。因此,情報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是:情報的價值,情報的成本及定價,情報工作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情報市場等。
對情報收益的認識最初是從反面估算,由於沒有利用情報而進行的重複研究造成的損失。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開始對情報服務的效益進行評價。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在實驗室內比較標引語言及其對檢索性能的影響,其測度如查全率、查準率等。60年代後期,評價轉到正式運行的系統,接著轉向運行決策,重點放在系統的成本、效果和收益的權衡上。從70年代起,評價的系統類型及評價方法都有很大變化,重點更多的轉向圖書館系統、網路和情報系統、網路的運行。
情報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經濟價值,但其價值只有在獲取或利用情報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對於情報的價值還沒有一致的測度,情報服務的成本可以用投入的資源來衡量。但它具有非消耗性,在使用過程中並不消耗掉;它具有非排他性,對預定用戶以外的人也有價值,邊際成本很低甚至等於零。情報屬於一種公共或半公共的產品。情報也可看作一種資源,具有資本的屬性,能產生利潤和收益,如何測度收益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中國在情報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情報工作從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向藉助經濟槓桿管理的轉變,對情報及情報工作各個方面的經濟分析十分迫切。所從事的工作一方面是在理論上圍繞情報的商品化問題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是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經濟核算及有償服務等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