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富高人

伊富高人

伊富高人,伊富高人的社會伊富高人是一個大約擁有10萬人口(1975年)的民族,在菲律賓的少數民族中人口是比較多的。從遺傳特徵上來看,伊富高人屬於普羅托-馬來系,主要居住在伊富高省,也有不少人住在鄰接的依薩貝拉省和新比斯開省。伊富高人最引以自豪的是他們在蜿蜒群山上辛勤開墾出來的梯田,其規模之大簡直可以與世界七大奇蹟相媲美。他們把梯田一直修建到海拔1,500米高的半山。

簡介

詞條名

伊富高人
Ifugao

簡述

伊富高人的社會伊富高人是一個大約擁有10萬人口(1975年)的民族,在菲律賓的少數民族中人口是比較多的。從遺傳特徵上來看,伊富高人屬於普羅托-馬來系,主要居住在伊富高省,也有不少人住在鄰接的依薩貝拉省和新比斯開省。伊富高人最引以自豪的是他們在蜿蜒群山上辛勤開墾出來的梯田,其規模之大簡直可以與世界七大奇蹟相媲美。他們把梯田一直修建到海拔1,500米高的半山

綜述

概況

東南亞菲律賓民族。主要分布在呂宋島北部山區。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混有尼格利陀人血統。使用伊富高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保持萬物有靈和多神信仰,有男性祭師,以豬、雞為祭品,定時獻祭,也盛行祖先崇拜。村落規模一般只有10戶左右,分散在山間河谷地區。主要從事灌溉農業,種植水稻、玉米和薯類,飼養豬、雞和牛、羊。有制陶、榨糖、釀酒、編織、雕刻、木工和鐵工等手工業。伊富高人以修築大規模梯田聞名,梯田多用巨石壘砌而成,有的甚至修築於險峻山坡上,灌溉水渠盤山環繞,工程巨大,為世界奇景之一。
伊富高人是居住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多山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經濟活動的一個群體。他們屬於馬來民族,操澳斯特羅尼西亞語(Austronesian, 即馬來-玻里尼西亞語)。雖然他們的語言與毗鄰諸族相同,但他們的文化發展特徵卻與其鄰族迥異。伊富高人在1939年為數70,00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其人口銳減,到1948年只剩下50,000人。不過,到20世紀晚期,伊富高人已增加到約190,000。
伊富高人宏大的水稻梯田灌溉體系舉世聞名,而其工程則頗為簡單。梯田各層依等高線沿陡峻的山坡構築,圍以石牆,呈梯狀,頂部向內微有傾斜,以使灌溉之水得以儲存,發揮效益。水稻以外,尚以盛產番薯著稱,番薯多栽種于山麓地塊之上,是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伊富高人也飼養豬仔與雞群,這些主要用於多樣的祭祀儀式或獻祭場合。
伊富高人居住在水稻梯田之間,每5∼10戶聚為一個小村落。他們的住房結構使早期西班牙使教士們深為嘆服。住房的修築無需刀鋸斧鑿之助而有雕飾彩棟之妙,家家如此。
伊富高族的社會結構幾乎完全以親緣為基礎。每一個「親族圈」以一人為其中心,擴充至第三代堂(表)兄弟(姊妹),構成一個單元。從前盛行的世仇宿怨和獵頭活動中,此種親族圈的作用舉足輕重。伊富高人並無政治結構而是一直依靠親族間的聯姻關係及貿易協定。他們對於臨時性的調解人根據不成文法所進行的排解功能是予以承認的。那些構成社會上層階級的貴族們,則以不定期的宴饗活動來保持其聲望。
伊富高人的宗教包含著一套繁雜的宇宙學說,並有1,000以上的神祇,分屬不同階層。他們每逢生病或遭遇其他困難時,就祈求祖先或其他神明相助,求神方式多以米酒獻祭或舉行宴會。

伊富高人的梯田文化

巴納韋梯田,規模浩大,歷史悠久,是菲律賓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的遺產。
位於呂宋島北部伊富高省巴納韋鎮附近的柯迪勒勒拉山區里。這裡有一片面積400平方千米,連綿5個高山的梯田。其中,伊富高省巴納韋地區的梯田較為完整壯觀,又靠近公路,還設有旅遊點,人們習慣於把這些梯田統稱為巴納韋梯田。巴納韋距馬尼拉360千米。沿途山路崎嶇;坡陡彎急,懸崖深谷,霧雨茫茫。這裡層巒疊翠,一條條石渠像銀鏈似的從山頂直瀉而下。渠里流水淙淙,滋養著蔥綠的禾苗。
巴納韋的層層梯田上接雲霄,下臨峽谷,高低相間幾百米。梯田裡綠油油的秧苗染翠峻岭。山上清澈的泉水,或引來灌田,或自成瀑布,潺潺之聲不絕於耳。
巴納韋梯田已有2000年的歷史。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約在公元前200年,菲律賓伊富高民族的祖先就用簡陋的青銅工具開山造田,年復一年,終於用雙手雕琢成今天這樣規模宏偉的古代水稻梯田。他們還從山頂挖塘蓄水,接引山泉瀑布,一直灌溉到山腳,使梯田終年不乾。今天,菲律賓人在談到古代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統時,總以巴納韋梯田為例,引為自豪。
由於山勢陡峭,梯田面積最大的只有四分之一公頃,最小的僅4平方米左右。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塊砌成,石壁最高約達4米,最低的不到2米。據測量,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以上,它們與最低一層梯田的垂直距離為420多米。盤山灌溉的水渠像巨大的台階一樣層層上升,高聳人云,總長度達19000千米,可繞地球半周。砌造巴納韋梯田所用的石方超過埃及古代金字塔,菲律賓人民自豪地稱它為“世界第八古代奇蹟”。伊富高省的鄰省--高山省也有一處“登天石級”,雖不及巴納韋高山梯田雄偉,卻也極負盛名。
在公路旁百來米下面的梯田中,不時可以見到一塊塊平地,七八幢小草屋組成的小部落村掩映在婆娑的椰林中。草屋為金字塔型,用4條小腳支撐,椰樹葉作頂,木板作牆,門前有竹梯搭到地面。屋子只有16平方米,休息炊煮全在裡面。屋子底下,常有婦女在織布。屋子四周掛有野豬、犀鳥和水牛的頭骨、雙角,既是裝飾晶,也是富裕程度的標誌。伊富高人男耕女織,善於雕刻,服色鮮艷,同我國高山族的服飾很相似。伊富高人喜跳土風舞,在傳統的宗教儀式上,他們常以豬、雞為祭品,祈求豐收。
在這個遊覽區,使遊客感興趣的還有伊富高人的木雕。這種木雕粗獷、質樸、富有原始色彩。在離巴納韋高山梯田不遠的小店鋪里,人們花費不多就能買到不少的木雕裝飾品:有赤裸上身僅穿包裙的婦女像、反映伊富高民族多神教文化的木雕晶、能辟邪的猙獰面目的神像、為人們祈福的神掌、寓意豐衣足食的大小羹匙和保佑人們出門平安吉利的光腳板等。
目前,菲律賓旅遊部已將巴納韋高山梯田闢為旅遊區,開闢了從巴納韋直達馬尼拉和碧瑤的公路,還在窄窄的山脊上蓋了一家“巴納韋旅館”。在旅館裡,遊客可憑欄遠眺,飽覽梯田美景。旅館門口有兩個一人高的伊富高人男女雕像,在大廳、涼台、過道、臥室里,這類木雕比比皆是。旅館裡設有游泳池,門前的機坪可起落三架直升飛機,盡力為遊客提供便利。
伊富高族是菲律賓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梯田文化引起國際歷史學家的重視。一些學者深入山區,長年累月地考察當地的文化和語言。他們認為,在公元前3000年,從中國南方或印度半島上來的一支移民南渡重洋,在呂宋登入後進人山區,將梯田文化傳人。有的移民則繼續南下,到達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年間,第二批移民來此,傳人了鐵器、陶器和織布。因此,世界上除巴納韋梯田外,在日本南部、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也有古代梯田的遺蹟。
梯田地區海拔1400—1500米左右,溫低風大,水稻一年一熟,產量不高。遇山洪暴發,顆粒不收。因此,一個時期以來,有些青年棄農經商,或下山謀生,使部分梯田失修塌毀。80年代初,菲律賓政府在山區發起了一個“搶救梯田”運動。菲律賓人類安置和農業部協同國際水稻研究所推廣了高產、抗寒、早熟的優良稻種,全年都能種植,每公頃產量提高了三倍。在梯田試種草莓和小麥,引進水田養魚技術,使山區居民收入增加,政府還向農民提供良種、化肥、農藥和技術援助,使梯田的修復漸有改善。在菲律賓政府和山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巴納韋梯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