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特色
梯田面積最大的只有四分之一公頃,最小的僅4平方米左右。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塊砌成,石壁最高約達4米,最低的不到2米。據測量,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以上,它們與最低一層梯田的垂直距離為420多米。盤山灌溉的水渠像巨大的台階一樣層層上升,高聳人云,總長度達19000千米,可繞地球半周。砌造巴納韋梯田所用的石方超過埃及古代金字塔,菲律賓人民自豪地稱它為“世界第八古代奇蹟”。伊富高省的鄰省--高山省也有一處“登天石級”,雖不及巴納韋高山梯田雄偉,卻也極負盛名。歷史
巴納韋梯田已有2000年的歷史。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約在公元前200年,菲律賓伊富高民族的祖先就用簡陋的青銅工具開山造田,年復一年,終於用雙手雕琢成今天這樣規模宏偉的古代水稻梯田。他們還從山頂挖塘蓄水,接引山泉瀑布,一直灌溉到山腳,使梯田終年不乾。今天,菲律賓人在談到古代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統時,總以巴納韋梯田為例,引為自豪。
現狀
目前,菲律賓旅遊部已將巴納韋高山梯田闢為旅遊區,開闢了從巴納韋直達馬尼拉和碧瑤的公路,還在窄窄的山脊上蓋了一家“巴納韋旅館”。在旅館裡,遊客可憑欄遠眺,飽覽梯田美景。旅館門口有兩個一人高的伊富高人男女雕像,在大廳、涼台、過道、臥室里,這類木雕比比皆是。旅館裡設有游泳池,門前的機坪可起落三架直升飛機,盡力為遊客提供便利。
周邊風俗
在公路旁百來米下面的梯田中,不時可以見到一塊塊平地,七八幢小草屋組成的小部落村掩映在婆娑的椰林中。草屋為金字塔型,用4條小腳支撐,椰樹葉作頂,木板作牆,門前有竹梯搭到地面。屋子只有16平方米,休息炊煮全在裡面。屋子底下,常有婦女在織布。屋子四周掛有野豬、犀鳥和水牛的頭骨、雙角,既是裝飾晶,也是富裕程度的標誌。伊富高人男耕女織,善於雕刻,服色鮮艷,同我國高山族的服飾很相似。伊富高人喜跳土風舞,在傳統的宗教儀式上,他們常以豬、雞為祭品,祈求豐收。
在這個遊覽區,使遊客感興趣的還有伊富高人的木雕。這種木雕粗獷、質樸、富有原始色彩。在離巴納韋高山梯田不遠的小店鋪里,人們花費不多就能買到不少的木雕裝飾品:有赤裸上身僅穿包裙的婦女像、反映伊富高民族多神教文化的木雕晶、能辟邪的猙獰面目的神像、為人們祈福的神掌、寓意豐衣足食的大小羹匙和保佑人們出門平安吉利的光腳板等。
伊富高族
伊富高族(又譯:伊芙高)是菲律賓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梯田文化引起國際歷史學家的重視。一些學者深入山區,長年累月地考察當地的文化和語言。他們認為,在公元前3000年,從中國南方或印度半島上來的一支移民南渡重洋,在呂宋登入後進人山區,將梯田文化傳人。有的移民則繼續南下,到達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年間,第二批移民來此,傳人了鐵器、陶器和織布。因此,世界上除巴納韋梯田外,在日本南部、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也有古代梯田的遺蹟。梯田地區海拔1400—1500米左右,溫低風大,水稻一年一熟,產量不高。遇山洪暴發,顆粒不收。因此,一個時期以來,有些青年棄農經商,或下山謀生,使部分梯田失修塌毀。80年代初,菲律賓政府在山區發起了一個“搶救梯田”運動。菲律賓人類安置和農業部協同國際水稻研究所推廣了高產、抗寒、早熟的優良稻種,全年都能種植,每公頃產量提高了三倍。在梯田試種草莓和小麥,引進水田養魚技術,使山區居民收入增加,政府還向農民提供良種、化肥、農藥和技術援助,使梯田的修復漸有改善。在菲律賓政府和山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巴納韋梯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經濟發展
梯田地區海拔1400—1500米左右,溫低風大,水稻一年一熟,產量不高。遇山洪暴發,顆粒不收。因此,一個時期以來,有些青年棄農經商,或下山謀生,使部分梯田失修塌毀。80年代初,菲律賓政府在山區發起了一個“搶救梯田”運動。菲律賓人類安置和農業部協同國際水稻研究所推廣了高產、抗寒、早熟的優良稻種,全年都能種植,每公頃產量提高了三倍。在梯田試種草莓和小麥,引進水田養魚技術,使山區居民收入增加,政府還向農民提供良種、化肥、農藥和技術援助,使梯田的修復漸有改善。在菲律賓政府和山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巴納韋梯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面臨威脅
昔日民族遺產今朝瀕臨絕跡巴納韋高山梯田是2000多年前菲律賓伊富高民族在海撥1500米以上修建的古代水稻梯田,梯田面積最大的為1/4公頃,最小的僅4平方米。梯田用石塊修成,外壁最高約達4米,最低不到2米,盤山台階似的灌溉渠層層升高,總長度達1.9萬公里。巴納韋水稻梯田是菲律賓古代伊富高人的偉大傑作,他們完全用手工在高山上修建而成,不僅是一道壯麗的景色,而且反映了伊富高人工程方面的天賦。
然而,巴納韋水稻梯田現在正遭受著嚴重的威脅。8年前,世界遺產委員會又把它列進瀕危遺產名錄。據某些環保人士稱,一半左右的梯田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
造成目前這種情況可以歸結為兩大原因:長期亂砍亂伐和年輕一代對種植水稻喪失了興趣。伊富高省省長泰德羅·拜格萊特(TeodoroBaguilat)對此解釋說,由於上游的森林全部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使下游水稻梯田複雜的灌溉體系受到了很大影響。此外,由於種植水稻收益很少,現在年輕一代的伊富高人對此越來越不感興趣。他們寧願像大多數菲律賓人一樣,要么到國外去打工,要么給遊客當嚮導或司機,這樣掙錢要容易得多。
物理侵蝕堪憂文化蠶食更甚
世界教科文組織對此發出警告,巴納韋水稻梯田必須在未來十年里得到恢復,否則可能將它從文化遺產名錄中取消。他們要求伊富高省政府儘快拿出一套妥善的方案,來保護巴納韋水稻梯田。
拜格萊特省長認為,巴納韋水稻梯田確實受到一些物理侵蝕,但對文化價值方面的蠶食更為嚴重。他說,保護方案首先要徵求當地居民的意見,因為作為一項全球性的文化景觀,要保護和修復的不僅包括水稻梯田本身,還有與它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內涵,比如伊富高人代代相傳的風俗習慣。
為此,拜格萊特經常跑到馬尼拉要求財政支持,包括向教科文組織和菲律賓政府方面尋求援助。菲律賓旅遊秘書里夏爾·戈登(RichardGordon)表示,如果資金方面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讓伊富高人重新回歸土地還是很有希望的,“我們竭力說服他們種植水稻,並且政府會給他們提供技術支持。”
巨型蚯蚓侵蝕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區擁有讓世人驚嘆的巴納韋梯田景觀。這一歷經千年形成的獨特地貌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如今,這一世界遺產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蚯蚓危機”,部分梯田已遭滅頂之災。
蚯蚓繁殖速度驚人
巴納韋梯田位於菲律賓呂宋島北部伊富高省,已有數千年歷史。梯田沿著崎嶇的山勢修建而成,坡度頗為陡峭。梯田內新栽種的水稻倒映在水中,綠意宜人。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巨型蚯蚓的入侵,巴納韋梯田正加速坍塌。
這種蚯蚓可以長到45.7厘米長,1.3厘米粗。專家分析,它們很可能是在原先居住的森林被毀以後,才被迫遷移到梯田裡“安家落戶”。
研究人員目前取樣發現的所有蚯蚓均為雌性。這表明,即使沒有雄性的介入,它們一樣可以繁殖,且速度驚人。儘管經過大量研究,但這種無名蚯蚓還未被證實屬於環毛蚓屬,可能是一種尚不為人知的新物種。
當地農民遭殃
雖然科學家們還不清楚巨型蚯蚓的底細,但它們的破壞力卻顯而易見。
為了尋找食物,它們在土裡到處打洞,對梯田、尤其對梯田壁危害嚴重。梯田開始漏水,不但水稻生長受影響,原本牢固的梯田結構也遭到破壞。農民辛苦圍築起的梯田壁被大雨沖毀,成噸泥土就會掩埋下一層梯田。
災難還殃及巴納韋附近地區的村莊,坍塌梯田處處可見。由於無力修復,農民們只好任由越來越多的坍塌梯田逐漸荒蕪。
“這都是蚯蚓乾的‘好事’,”56歲的當地農民多明戈·蒂曼哥說,“它們鑽進土裡,導致(稻田)漏水。梯田就容易滑坡。情況十分不妙。蚯蚓在大量繁殖,滑坡時有發生,但我們卻無力修復。”
伊富高省農業部門的主管雷蒙多·巴哈坦在巴納韋也有一塊祖上留下來的稻田。他說,一塊面積約9平方米的稻田一年產稻收益不足2美元。由於修復梯田的石頭都需要從遠處運過來,運費頗為昂貴,維修一道梯田壁需要60美元。據當地政府估算,如果徹底維修,償還這筆貸款可能需要30年。
地鼠能幫忙
誰能夠幫助當地農民擺脫困境?解決的辦法並不是沒有。
菲律賓水稻研究所的專家已經證明,一種地鼠是蚯蚓的剋星。它們可以吃掉蚯蚓,而且對莊稼沒有危害。研究所研究人員拉溫德拉·喬希介紹說:“它們非常有利於解決梯田的問題。”他專門設計了一個研究教育項目,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地鼠,並增加它們的數量。但這個項目還未獲得菲律賓政府及國際社會的支持。
喬希說:“梯田危機已經困擾我們很久。時間拖延越長,問題將會變得越複雜。”
拓寬收入途徑全力保護遺產
拜格萊特省長認為,光靠種植水稻的確不可能養活當地的數千居民,必須找到其他能夠增加居民收入的途徑。32歲的瓦倫迪納·納班(ValentinaNabon)是一個7口之家的主要勞動力,他經常靠賣一些手工藝品換些錢來養活家人。納班說,他們村子裡共有24戶人家,光靠種植水稻是根本無法生存的。
現在有關方面已經擬定了一套保護伊富高人的傳統文化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方案,大約需要20億比索(約370萬美元)。人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閃爍著古伊富高人智慧的巴納韋水稻梯田能夠再次充滿盎然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