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蒸三元](/img/f/171/nBnauM3XzEzNyIjMygDO3ITMyITMwgjMzMjMwADMwAzMxAzL4g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http://www.sjcate.com/index1.asp
簡介
沔陽是湖北仙桃市的原名,位於江漢平原中部的漢水之濱。沔陽三蒸是仙桃的一道傳統名菜,即粉蒸肉、蒸珍珠元子、蒸白丸。沔陽三蒸相傳元末漁家子弟陳友諒在攻陷沔陽縣城後,為犒勞兵士,陳友諒的夫人潘氏親自下廚,她別出心栽,將肉、魚、藕分別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裝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魚、藕味美質融,兵士嘖嘖稱讚,從此民間常用“三蒸”款待賓客,喜慶佳節。
![仙桃蒸三元](/img/1/1fe/nBnauM3X4MDN0MzN4MTO3ITMyITMwgjMzMjMwADMwAzMxAzLzk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沔城的藕也極好,用它煨湯,既成塊又粉爛,吃起來不想放筷子。
如今沔陽人習慣用“沔陽三蒸”歡宴待客,以示喜慶和鄭重。有趣的是其中的“蒸珍珠丸子”,美如工藝製品,入口之鮮不能不令客人叫絕。此物系用豬肉和魚碎末拌雞蛋液,加粉芡、米粉及佐料制丸上籠蒸熟。入盤時特別潔白剔透,玲瓏小巧,猶如粒粒珍珠落入玉盤之中,使人大飽眼福,食之有無窮的美感,食後更使人久久難以忘懷當年陳夫人的美德。
製作方法
沔陽三蒸“粉蒸肉”的做法:
主料和輔料:
豬五花肉500克,淨老藕150克,大米50克,醬油30克,紅腐汁20克,白糖2.5克,精鹽4克,味素、紹酒、八角、丁香、桂皮、胡椒粉、姜末各少許。
1. 將豬肉切成長4厘米,寬2.5厘米、厚1厘米的長條,用布搌開水分盛缽,加精鹽3克、醬油、紅腐乳汁、薑末、紹酒、味素、白糖,一起拌勻,醃漬5分鐘。大米洗淨控乾,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5分鐘左右,至呈黃色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3分鐘出鍋,磨成魚子大小的粉粒。老藕去皮洗淨,去藕節,切成寬1.5厘米、厚1厘米的條,加精鹽1克和炒過的五香大米拌勻,放入缽內。
2. 把醃漬好的豬肉用五香大米拌勻,皮朝下整齊地碼入碗裡,兩邊鑲滿肉條,與盛藕條的缽一起放入蒸籠。用旺火蒸1小時出籠。將蒸藕放盤內墊底,然後將蒸肉翻扣在藕上,撒上胡椒粉即可。
![仙桃蒸三元](/img/d/d60/nBnauM3XzcDN5czM2UTO3ITMyITMwgjMzMjMwADMwAzMxAzL1k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主料和輔料:
瘦豬腿肉550克,肥豬肉200克,魚肉250克,去皮荸薺100克,雞蛋3個,味素5克,濕澱粉50克,紹酒25克,精鹽20克,蔥花35克,薑末15克,胡椒粉2.5克,五香粉少許。
1. 瘦豬肉、煮熟的肥豬肉、荸薺分別切成黃豆大的丁。
2. 魚肉剁成茸,盛缽,加雞蛋液、精鹽、味素、紹酒、薑末、蔥花、五香粉、胡椒粉、濕澱粉,邊攪邊加清水。最後再加豬肉丁、荸薺丁,一起攪勻,擠60個丸子放入墊紗布的籠屜里,蒸10分鐘,取出裝盤即可。
沔陽三蒸“蒸珍珠丸子”的做法:
主料和輔料:
瘦豬肉400克,肥豬肉、魚肉、糯米各300克,雞蛋2個,味素5克,荸薺100克,濕澱粉50克,紹酒、精鹽各2克,胡椒粉2.5克,蔥花35克,薑末15克。
1.將瘦豬肉和100克肥豬肉一起剁成茸,剩下的肥肉切成黃豆大的顆粒。魚肉剁成茸,荸薺去皮,切成黃豆大的丁。
2. 糯米淘淨,用溫水浸2小時,撈出瀝乾。
3. 肉茸和魚茸混合盛缽,加雞蛋液、味素、精鹽、胡椒粉、蔥花、薑末、紹酒、濕澱粉調勻,邊攪邊加水、邊放肥肉丁和荸薺丁,搓揉攪勻,擠成直徑1.5厘米的肉丸60個。放入盛有糯米的篩內滾動、粘上糯米,入籠上鍋蒸10分鐘,取出裝盤即可。
相關傳說
“沔陽三蒸”的問世至少有六百多年的時間,據說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士兵常吃米粉糊的野菜、螺螄、魚蝦,有時鍋底下的菜糊爛了,上面還是夾生的,這樣糊出來的菜士兵吃後,消化不好,十分難受,艱苦的生活直接影響了戰鬥力。看到士兵日漸消瘦、疲憊的情形,陳妻羅娘娘憂心如焚,十分著急。於是她就在民間傳統方法用大米粉糊菜的基礎上作了一個圓形木甑,木甑中間裝一個隔層板,並且在隔板上留有一些小圓孔,然後在隔板上放入拌好米粉的青菜、野魚、螺螄。最後把木甑放在注入水的鐵鍋里,蓋緊鍋蓋通過燒開鍋里的水,蒸汽蒸熟原料,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蒸菜既避免了生熟不一的現象,又保持了菜餚的原味,士兵們遲到這種香噴噴、美味可口的蒸菜後,士氣大振,在官壋湖一仗,只打得元軍抱頭鼠竄,潰不成軍。以後,人們就用這個辦法拌肉、拌魚、拌菜蒸熟了吃,這樣就萌生了早期“沔陽三蒸”的雛形。
清朝的時候,乾隆皇帝游江南,到沔陽吃了“三蒸”嘖嘖稱讚。有了皇帝的讚賞,精明的沔陽人立即將“沔陽三蒸”酒家開到了北京。“沔陽三蒸”真正打出去是民國時期在漢口開設的沔陽飯店,以“蒸菜大王唯有沔陽”招攬生意而享有盛名。“沔陽三蒸”名揚北京的某日,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在護衛的簇擁下,踏入一家“湖北三蒸館”,不知何為“三蒸”,便進館品嘗,大飽口福後題聯“一嘗有味三拍手,十里聞香九回頭”。少帥的一句題詞,更讓“沔陽三蒸”名聲大噪,前來侯餐的顧客絡繹不絕。
"蒸"的初步考證
中國飲饌,技藝精湛,源遠流長。烹飪方法有煮、蒸、烤、燜、燒、炸、炒、燴、燉,等等。在飲食的發展歷史上,烤的歷史最久,接著是煮,蒸的出現則是建立在烹飪技術的進一步完善之後。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國家就是中國,並貫穿了整箇中國農耕文明,關於蒸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的炎、黃時期,我們的祖先從水煮食物的原理中發現了蒸汽可把食物弄熟。在譙周的《古史考》記載中得到進一步的證實:“黃帝時有釜甑,飲食之首始備”,“黃帝始蒸谷為飯,蒸谷為粥”。
![仙桃蒸三元](/img/b/7ff/nBnauM3XzETMyATN4kTO3ITMyITMwgjMzMjMwADMwAzMxAzL5k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蒸能保持食品的原汁原味,並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由於蒸具將食與水分開,縱令水沸,也不致觸及食物,使食物的營養價值全部保持於食物內,不易遭受破壞。而且,比起炒、炸等烹飪方法,蒸出來的飯菜所含的油脂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