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範圍
河南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涉及大石橋鄉、滔河鄉、金河鎮、盛灣鎮、老城鎮、倉房鎮、馬蹬鎮7個鄉鎮,總面積6.4萬公頃,其中,林地面積2.7萬公頃,水域面積3.7萬公頃。
保護區總面積64027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1358公頃,緩衝區面積17609公頃,實驗區面積25060公頃。保護區位於河南省淅川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11°12′34″—111°39′49″,北緯32°45′25″—33°05′27″之間。
南界以倉房鎮東溝村梁脊經石膏山285米高程點、畢家營197米高程點、范家營245米高程點到王莊323米高程點止;
西界以豫鄂省界,向北經太白岩1010.6米高程點至女花寨1086米高程點止,經楊家腦789米、896米、881米高程點到陰坡,沿河流經楊崗362米高程點、盛灣鎮政府東289米高程點到宋灣210米高程點,再向西北經滔河鄉牛頭寨363米高程點、豫鄂省界、鳳凰頭303米高程點至大石橋鄉磨峪灣南部321.6米山頂止;
北界以大石橋鄉磨峪灣南部321.6米山頂向東經鳳凰寨713米高程點、雷峰埡621米高程點、馬溝286米高程點到秧田300.7米高程點,沿大石橋鄉—老城鎮公路向西南經老城鎮政府南210米高程點、天井漫482.5米高程點到金河鎮杜灣西北梁脊至杜灣對面梁脊,向南到馬蹬鎮四棱寨(531米高程點)止。
保護價值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生物生產力,具有涵養水源、調蓄洪水、淨化環境、調節氣候等效應。加強濕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是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中國保護水禽棲息地和典型濕地生態系統無可替代的重要基地。
保護區屬於典型的次生內陸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是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監測和以育演化研究的野外天然實驗室,保護區總面積64 027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1 358公頃,緩衝區面積17 609公頃,實驗區面積25 060公頃。保護區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有 黑鸛、 丹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3種, 大鯢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6種;連香樹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2種;河南省保護野生植物22種。保護區已於2007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區, 丹江濕地是南水北調源頭的過濾器和淨化器。丹江自 陝西省進入河南省,上游水質較差,經過保護區生態系統淨化、過濾,丹江河口(史家灣)水質為地表水Ⅱ類水,部分要素達到Ⅰ類標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後, 丹江口水庫保證年平均可調出水量141.4億立方米,一般枯水年可調出水量約110億立方米。保護區的建立對搞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保證京津地區人民飲用水質量、水資源戰略安全和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對保護特有物種資源、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極具現實意義。
歷史淵源
丹江,發源於秦嶺,注入漢江,全長384公里,全部為山區河道,是漢江的主要分支。古時曾稱丹江為“粉青江”,因堯帝的長子葬於丹江而改名。丹江通航歷史淵遠,中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已經通航。丹江兩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沿岸發現有一億年前的恐龍蛋化石和50萬年前的大象門齒化石以及20餘種古脊椎動物化石。還發現有猿人牙齒化石和3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0餘處古城址、20餘處大型古代墓葬、殘留一些古建築群。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秦晉伐鄀”“秦楚丹陽血戰”等戰役在沿岸發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的早期都城——丹陽,很大可能就在丹江沿岸的龍城。丹江後靠商洛險地,前可窺荊、襄一帶,東北可下宛、洛,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
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始興建,其樞紐工程建在丹江和漢江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攔截了丹江和漢水兩大水系。庫區面積800餘平方公里,蓄水達174億立方米,目前為亞洲水面面積最大的水庫。庫區的最窄處只有百餘米,兩岸群峰嵌錯,削壁摩立,驚險壯觀,乘著客輪即可將兩岸的景色一覽無遺。此帶依勢形成的雲嶺峽、 太白峽和 雁口峽,被稱為“丹江小三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就在丹江沿岸,屆時將從淅川境內將丹江水引到北京、天津等地,解決中國北方的水源不足。水庫兩岸古文化相對集中,楚文化遺址尤為豐厚。這裡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和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地。楚始都丹陽故址的龍城、規模巨大的下寺春秋楚墓群等楚文化遺蹟很有社會影響。系列開發南陽的楚文化旅遊資源,也是開發丹江口水庫旅遊事業的一大優勢。此外,水庫岸邊的千年古剎香岩寺規模可觀,內容豐富的下王崗新石器遺址,沿岸眾多的泉流象“五泉匯流”、“劉家泉”、“黃龍泉”等等,都有較好的旅遊觀賞和開發價值。
下寺春秋楚墓群就在丹江口水庫的最寬處的下寺碼頭一帶。1978年被搶救性發掘,清理髮掘了28座墓葬,還有陪墓葬和車馬坑,出土文物達7000餘件。該墓群中最大墓葬的主人是王子午(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弟弟),曾為令尹(宰相),墓中的隨葬品青銅器、甬鍾、列鼎、編鐘、石排蕭等均屬稀世珍寶。該墓群中出土文物之多、造型之精美,實屬罕見。
植物資源
植物種類統計:
淅川縣位於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結合部,適生的植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木本植物計有63科461種,灌木有156種,藤本植物有26種,草本植物有410種。
植被類型、數量及分布:
喬木有櫟類、馬尾松、側柏、杉木、棕櫚、枇杷、楊、柳、榆、椿、楝和稀有樹種:官桂、三尖杉、刺楸、刺黃連、香果樹、銀杏、 樟樹、白皮柏、 青檀等279種,灌木有酸棗、冬青、胡枝子、荊條、 黃櫨木、錦雞耳、 麻桑等156種,藤本植物有野薔薇、青藤、葛條、 獼猴桃、五味子等26種,草本植物有白草、茅草、莎草、 龍鬚草、蒿類、蕨類等410種。柑桔、柿子、桃、杏、梨、蘋果、紅果、 核桃、 板栗、棗、葡萄、櫻桃等乾鮮果都有出產。漆樹、 油桐、 烏桕、黃連木木本油料比比皆是,尢以油桐最多,藥用植物有二花、 酸棗、 柴胡、 桔梗、香附、杜仲、 山楂、五味子、 女貞等400多種。
珍稀植物:有 官桂、 三尖杉、 刺楸、 刺黃連、 香果樹、 銀杏、 樟樹、 白皮柏、 青檀等。
重要經濟植物:
柑桔、柿子、桃、杏、梨、蘋果、紅果、核桃、板栗、棗、葡萄、櫻桃等乾鮮果都有出產。漆樹、油桐、烏桕、黃連木木本油料比比皆是,尢以油桐最多,藥用植物有二花、 酸棗、柴胡、桔梗、 香附、杜仲、山楂、 五味子、女貞等。
濕地水生維管束植物:
區內濕地水生維管束植物物種豐富,總計有30科56屬90種,該區系的地理成分比較複雜,以世界分布、泛熱帶分布和北溫帶分布類型為主,表現出明顯的亞熱帶特徵。在與國內其它9處濕地進行水生維管束植物區系比較後表明:各濕地與丹江口庫區濕地相似係數的大小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關係密切。
動物資源
動物種類統計:野生動物和鳥類普查結果表明,我縣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黑鸛數千隻成群飛翔庫區周圍,實屬世界罕見。常見的獸類有20種,鳥禽類23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8種,水生類13種,昆蟲類500多種。
獸類有:豹、獐、狍、狼、豺、野豬、野羊、草鹿、林麝、鹿、狐狸、果子狸、豬腳獾、狗腳獾、松鼠、青鼬、草兔、刺猥、田鼠20種。
珍禽鳥類:
白鸛、黑鸛、 大天鵝、小天鵝、灰鶴、鴛鴦、綠頭鴨、綠翅鴨、赤膀鴨、海鷗、 禿鷲、貓頭鷹、 紅腹雉雞、魚鷹、鵪鶉、山斑雞、啄木鳥、家燕、角百靈、喜鵲、麻雀、烏鴉等23種。
兩棲類:沼蛙、大鯢、 中華蟾蜍、 水獺、鱉、龜六種。
爬行類:菜花蛇、黃桿蛇、腹蛇、 烏梢蛇、 蜈蚣蛇、壁虎等6種。
水生類:鰱魚、鯉魚、 鯽魚、草魚、 鮎魚、黑魚、 黃鮚、蝦、螃蟹、泥湫、黃鱔、田螺等13種。
昆蟲類:瓢蟲、蚯蚓、蜘蛛、蝶類、全蟲、土元、冬斯、 蟋蟀、 螳螂、蠶等500多種。
重點保護的動物: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鸛、黑鸛、大鴇;國家二級鳥類鴛鴦、大天鵝、小天鵝、灰鶴,及列入中日鳥類保護協定的 綠頭鴨、 綠翅鴨、 花臉鴨、 赤膀鴨等。
管理狀況
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淅川縣境內,總面積64027公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水源頭——丹江口水庫就位於該保護區內。自1997年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立後,淅川縣先後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在丹江兩岸第一山脊線以內的山地封山育林,並利用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世行造林、飛播造林工程等累計造林70餘萬畝,使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嚴格執行國家“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政策和“建設生態旅遊縣”目標,通過宣傳發動、訂立目標責任書等形式,採取無償提供苗木,配備護林員和技術員,補償糧款和優先貸款等優惠措施,鼓勵大戶承包經營。目前,已經建設濕地面積達90餘萬畝。
還建立了國家級野生動物監測站1個,省級1個,市級5個,縣級61個。對候鳥的遷徙、棲息、繁育等生活狀況進行跟蹤記錄。使鳥類保護工作既心中有數又紮實有效。目前,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已由“九五”末的25%提升到41%。目前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總量已達到325種。其中,有黑鸛、 丹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6種。每年在丹江濕地越冬的 黑鸛最多時達70餘只,占全省總數的九成以上。保護區共有旅遊資源8大主類,23個亞類,49個基本類型。其中地文景觀29處,水域風光20處,生物景觀33處等。近幾年,區內農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吳營村村民6年來主動造林、護林就達3萬餘畝, 馬蹬鎮在百里丹江沿岸荒山造林17萬畝。再加上濕地保護措施得力,農民不斷減少化肥使用量,使環境和水質越來越好,來築窩的白鷺越來越多,目前總量有3000多隻,成群的 白鷺每年都飛回來,在此搭建新鳥窩,產蛋、孵化小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