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鎮名由來
後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討伐王莽,被王莽追趕於此地,劉秀為擺脫追兵,巧施一計,故意將“馬蹬子”丟於此地,而後自岔道而去,終於得以脫險。劉秀稱帝後,就封此地為馬蹬。
歷史沿革
唐代時,官府在古鎮設驛站,為古時鹹陽、長安通往南陽的重要站點,後為歷代所用。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南宋名將孟珙在馬鐙山大破金將武仙,俘獲金軍七萬餘人,斷絕了金軍從襄陽入蜀,占領南宋四川作為立足之地的希望,消滅了金國最後一隻有生力量,金國隨後迅速滅亡。
明代成化六年,從內鄉縣分置出淅川縣,治所即在馬蹬古鎮,翌年,建新城,縣治地遷至馬蹬鎮西北約10公里丹江右岸。
20世紀60年代前,該鎮一直是淅川五大古鎮之一,是淅川通往內鄉、鎮平的重要水旱碼頭。古鎮有六座寨門,呈十字形布局,有房舍2000餘間,居民2000餘人。
1969年,建黃莊公社。
1983年,改黃莊鄉。
2001年7月,撤黃莊鄉改馬蹬鎮。
自然資源
馬蹬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可開採利用的礦藏達10餘種,其中大理石、石煤儲量豐富,特別是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可開採面積達3平方公里,為全國最大的太湖石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外十二個大中城市;水資源豐富,響水河、紫氣河、金竹河三條河流縱貫全境,更有煙波浩淼、氣象萬千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
旅遊開發前景廣闊。一望無垠的"小太平洋",栩栩如生的的"老虎蛋",雄奇險峻的"小三峽",奇異絢麗的"八仙洞",秀麗迷人的石橋避暑山莊等名勝景點星羅棋布。
農業已形成了花椒、小辣椒、畜牧、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特別是花椒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年產15噸,堪稱中原“花椒第一鎮”。飲譽海內外的全國名牌農產品“香花”牌小辣椒,年種植面積達2萬畝,年產值4000萬元。利用豐富的丹江水資源,發展網箱養魚700箱,年產值600萬元,是河南網箱養魚第一大鎮。
名勝古蹟
馬蹬古城遺址:位於馬蹬鎮高莊村,丹江與鸛河交匯處,地理位置重要。該古城系南朝宋時期淅川老縣城遺址,約有1500年歷史。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該處為兵家必爭之地,《淅川縣誌》中也有“南朝宋置淅川縣於此,旋廢”的記載。古城遺址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400多米,城垣凸顯,護城河環繞四周,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
龍巢寺:位於馬蹬古鎮北側、鸛河西岸的馬引山上,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興建“馬引山寺”,北宋時術士發現此地有龍巢,故改名“龍巢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幼年家貧,跟隨舅父曾在龍巢寺讀書,歷史名篇《秋聲賦》即作於此。書堂側建有“歐陽文忠公祠堂”,曾幾度廢興。明代禮部侍郎彭凌霄曾主持重建,並留有“重建歐陽文忠公祠”一詩,立有“歐陽修讀書處”大型碑刻。殿堂館舍氣宇軒昂,為舊時淅川縣一大名勝。1971年,因丹江口水庫蓄水,寺院被拆除。
馬蹬古戰場:位於向陽村和崔灣村,現存有西周古城遺址、龍巢寺遺址和明成化三年淅川縣城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秦、楚著名的丹陽之戰發生於此。南宋名將孟珙大破金將武仙十萬大軍的戰役也發生於此。
另外,丹江口水庫附近的丹江小三峽(雲嶺、太白、雁口三峽)、淅川八仙洞和丹江大觀苑景區都位於馬蹬鎮境內。
經濟建設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鄧(州)--淅(川)瀝青公路穿境而過,距寧西鐵路40公里,有丹江通道最大的水旱碼頭--卡房碼頭、金石路、環庫路、三卡路相互交錯,四通八達,將率先在貧困山區實現村村通油路;建有11萬伏變電站一座;開通了2萬門程控電話和3千戶行動電話,寬頻網也已開通,高標準建成了鄉村無線、有線電視系統,農村電視普及率達到95%以上。集鎮建設集山、水為一體,獨具特色;兩條環丹江庫區旅遊路的開通及"八仙洞"賓館的建設為光臨馬蹬的客商和各界朋友提供舒適優良的服務。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馬蹬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南水北調是"十五"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舉世矚目。作為蓄水的大後方,必將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地區,極大地改變區位條件,改善外部環境,在更廣的範圍和更寬的領域、更高的層次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近年來,馬蹬已開始致力於建設旅遊大鎮和生態大鎮,並正在全力以赴支持南水北調中線世紀工程的上馬建設。
所屬行政村
2012年,轄34個村委會:金竹河村、蘇莊村、小草峪村、杜崗村、石橋村、青龍村、黑龍村、葛家溝村、余溝村、關防村、雲嶺村、白渡村、吳營村、崔灣村、高莊村、邢溝村、寇樓村、任溝村、熊家崗村、雲余移民新村、桐柏村、馬家村、觀溝村、黃莊村、張嶺村、孫莊村、財神村、張竹園村、北山村、楊營村、陳店村、朱營村、周營村、早行村。(396個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