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有多種病因,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
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飲食不節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臨床表現
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不欲飲,或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