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濕熱蘊脾證是臨床常見多發病狂,它不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夏季常見;而且也有明顯的地域性,以我國南方為主,四川盆地更甚。濕熱蘊牌證是傳統中醫學中疾病的一種證候,臨床上它既可見於多種疾病的過程中,也可作為一種夏季常見症候而獨立地出現。是濕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由於過食肥甘酒醴,或感受濕熱外邪所致。
病因
病機分析:濕熱之邪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院腹痞悶,嘔惡納呆;脾主肌肉,濕性重著,牌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熱下注則大便搪泄,小便短赤;濕熱內蘊脾胃,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故面目發黃,色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香紅苔黃膩,脈儒數為濕熱內盛之徵。
症狀
主要臨床表現
皖腹痞悶,嘔惡納呆,小便黃,大便搪泄,肢體重困,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儒數。
審證要點
⑴有感受濕熱之邪,飲食不潔、過食肥甘病史。
⑵有脘腹痞悶、嘔惡厭食、便溏不爽、或身目發黃等見症。
⑶有明顯的熱象: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①濕熱外邪,侵犯人體
②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
鑑別
相似證候的鑑別
主要與濕困脾胃、外感濕熱、肝膽濕熱叄證區別。有了熱的表現,即可與濕困脾胃區別開來沖P感濕熱,則有病程短,多於夏秋之季發病和明顯的表證症狀,如發熱惡寒,周身酸痛之類;肝膽濕熱的肝區(兩脅)脹痛不適,而本證以脹滿為主,也可兩證合一。
辨證注意點
本證的表現可以黃疽為主,可以發熱為主,亦可以腹瀉為主。無論這些單獨或並見,凡出現濕熱證,如苔黃膩d脾胃證,如納呆、脘腹脹滿籌,本證即可成立。
飲食
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
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預防
本病無有效的預防措施,早發現早治療是預防的關鍵。
調整日常生活與工作量,有規律地進行活動和鍛鍊,避免勞累。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和緊張。
治療
【治療塬則】
清熱化濕──藿朴夏苓湯。
常用中藥: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豬苓、澤瀉、淡豆豉。
併發症
濕熱痢、濕熱病、新生兒淚囊炎、風濕熱、肝膽濕熱、膀胱濕熱、副鼻竇炎、小兒風濕熱、腦動靜脈畸形、腦囊蟲病、垂體性矮小病、顱咽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