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濕熱證

肝膽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目發黃、脅肋脹痛等及濕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根據病因和臨床症狀,本病有兩種證型。

病因

濕熱外邪或嗜酒、過食肥甘,釀生濕熱。

病機

濕熱蘊結於肝膽,疏泄失職,肝氣鬱滯,故右脅肋部脹痛;肝氣橫逆,犯脾礙胃,脾失健運則腹部脹滿;胃失和降則噁心而厭食;膽氣上溢則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內蘊肝膽之徵。

辨證要點

身目發黃、脅肋脹痛,陰癢、帶下黃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

利濕清熱,清肝利膽。

常用中藥

龍膽草、黃芩、山梔子、澤瀉、通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

常用腧穴

膽俞、期門、日月、陰陵泉、內庭、太沖。

常見證型

濕重於熱證

臨床表現:身目俱黃,黃色不鮮明,“濕”的表現比較明顯,具有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或者便溏,舌苔厚膩微黃,脈象濡數或濡緩。

治法:利濕清熱,清肝利膽。

方劑:茵陳五苓散。

常用中藥:赤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白朮(炒)。

熱重於濕證

臨床表現:身目俱黃,黃色鮮明,渴喜冷飲,大便乾,小便黃,煩躁,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或者便溏,舌苔厚膩微黃,脈象濡數或濡緩。

治法:利濕清熱,清肝利膽。

方劑:龍膽瀉肝湯。

常用中藥:龍膽草、梔子、黃芩、通草、澤瀉、車前子、柴胡、甘草、當歸、生地。

預防調護

可常食螺蚌肉,有清熱利濕及止痛之效。此外,食用佛手、綠萼梅、豬肝、玫瑰、豆腐等,有疏肝、補肝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