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熱

體內濕熱

體內濕熱,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出現有痰難咳或早起痰多的情況。濕屬陰,熱屬陽,陰陽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寒熱並存,就會出現濕熱體質。就是體內濕熱。金銀花對體內濕熱症狀有很大療效。女性多發表現在白帶異常。

基本信息

症狀

體內濕熱體內濕熱

嗓子很難受,總感覺喉嚨里有痰卻咳不出來,還覺得渾身黏糊

糊的。

濕熱天氣,這類人還會出現渾身黏糊糊的感覺。武月萍博士說,長期遭受濕熱侵襲,體濕的人就會出現倦怠、不想動彈、臉上出油多、頭髮容易髒、舌苔膩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早上起來後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飯後覺得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等症狀。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現臉上長“痘痘”、白帶增多發黃等現象,也可能受濕熱侵襲了。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濕氣比較重,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濕上加濕,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如果濕熱侵襲到小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濕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土生金,“土”受侵襲影響到肺“金”,就有痰卻咳不出來。

成因

體內濕熱體內濕熱

濕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

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於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因此濕與脾臟的關係最為密切。

熱則是一種熱象。如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並制陽,也易產生熱象。水濕滯留過久會化熱,而陽熱的人則因水濕入侵而形成濕熱。濕熱是指人體內的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

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所謂濕熱內蘊是指濕熱蘊於中焦脾胃及肝膽。水濕阻滯氣機,與熱邪相合,形成濕熱交困的局面。陽熱因受水濕困阻而難以正常運行,水濕受陽熱熏蒸而使陽氣更受損傷。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濕熱內蘊,易患疔瘡之類的疾病。《讀醫隨筆》中說:“病痙者,其人必平日濕重而氣滯,或血燥氣澀也。”即濕熱體質者體內濕氣較重,且容易引起氣滯,或者有血燥熱、氣機不暢的現象。《溫熱論》中說:“有酒客里熱素盛,外濕入里,里濕為合。在陽之軀,胃濕恆多;在陰之體,脾濕亦並少,然其化熱則一。”意思是說,常飲酒、內熱盛的人,受外濕入侵易生濕熱。陽熱的人,多有胃濕;陰盛的人多有脾濕。有濕的人受熱邪時只會形成濕熱。

種類

體內濕熱體內濕熱

治療濕熱一證,雖多守濕去熱孤之基本法,但在臨床上有效或少效。

這是許多醫者不注重濕熱證的病機演化,忽略了該病證的辯證分型。濕熱證大致可分為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並重等證型。證型不同,立方選藥顯然有別。下面筆者滋將濕熱證的三個證型的治則治法分述如下:

濕重熱輕

證候: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肢困,胸悶脘痞,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噁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

病機:住處卑濕,水中作勞,汗出當風,濕衣裹身,濕邪客體;肺氣失宣,腎陽不足,脾虛運化失司生濕,三焦氣化不利等導致水濕過剩。濕漸化熱,乃濕中蘊熱,熱輕濕重之證。濕為陰邪,故無身熱或身熱不揚;濕性凝滯,濕濁內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肢困,胸悶脘痞等症;而濕濁困阻也會反過來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噁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也是熱輕濕重的徵象。

濕熱並重

證候: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隱痛,腰部脹痛,噁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清濕欠早,久必鬱熱,化熱入里。里熱轉盛,故小便短少黃赤,發熱漸高,但不隨汗出而解;口渴為熱盛之故,但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噁心嘔吐,胸悶脘痞,胃納呆等症,是濕熱郁阻於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濕熱相搏,腰絡不利,故腰部脹痛,伴有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均是濕熱並重的表現。

熱重濕輕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欲飲,噁心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病機:長夏之際,濕熱熏蒸,侵入人體,與濕相搏;過食肥甘,飲酒太多,釀生濕熱;素體陽盛,或有伏火,感受濕邪,郁而不達,蘊結濕熱;素體陽虛濕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濕遏熱伏,或體濕誤服溫燥藥,使熱毒更盛,達營入血,濕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熱;如是誤治失治,濕熱性類的疾病大多會轉變為熱重濕輕。若熱盛於陽明胃,故口渴欲飲,濕阻於太陰脾,則,噁心嘔吐,納呆、脘痞腹脹。脾胃濕熱若熏蒸於肝膽,則易患黃疸(陽黃);熱熾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證。

注意事項

體內濕熱體內濕熱

以上僅介紹了濕熱證的大致辨證分型和其基本治則治法,但就該證

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及許多疾病常見於濕熱證具體證侯與治則治法和濕熱證的同類證和疑以證鑑別又再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茲分述如下:

濕熱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

1、通過對濕熱證三型的辨證分型,能是醫者初步辨別出濕邪與熱邪之熟輕熟重,以便對清熱藥和利濕藥的選用相應地有所側重:初起濕重於熱者,以利濕藥為主,清熱藥為次;隨著病程病的發展,濕漸化燥化熱,演變為熱重於濕時,則應以清熱藥為主,利濕藥為次;濕熱俱盛者,則清熱與利濕並舉。辨別濕熱之偏輕偏重,最簡單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問口渴。若濕重熱輕者,舌苔白且膩,口淡不渴;濕熱並重者,舌苔黃厚膩,口渴不欲飲,或口渴而喜熱飲;熱重於濕者,舌苔黃微膩或黃燥不膩,口渴明顯而欲飲。

2、清熱藥與利濕藥大多數為寒涼之品,屬於“陰柔”之藥物,其性凝重粘滯,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影響療效,而且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類藥物時,應酌情配伍溫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陳皮、木香、蒼朮、法半夏、桂枝等屬於“陽剛”之藥物(即使屬於熱重於濕也不例外)。以促使氣機的升降出入,並有助於藥物的運化,同時也保護了脾胃功能,從而提高了療效。

3、使用清熱利濕藥通利小便,難以避免地會耗傷津液。所以,運用清熱利濕法時應該適可而止。素體陰虛液虧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養陰生津之品。不兼濕邪或濕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飲食調理

濕熱天氣,濕熱體質的人在飲食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調理呢?武月萍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小方法,不妨試試。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茶:偏於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作料: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

粥: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朮、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濕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衝著喝,緩解症狀。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儘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內濕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症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症狀嚴重通過調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醫辨證施治後再調理。

熱性體質

熱性體質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還要適宜吃些清利化濕的食品,如蓮子、茯苓、蠶豆、鴨肉、鯽魚、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捲心菜、通菜等。

食用蜂蜜針對熱性體質去火排毒治便秘:蜂蜜的食性是有區別的,有的是涼性蜂蜜,有的是熱性蜂蜜,比如槐花蜜就是涼性的,而棗花蜜就是熱性的,治療熱性便秘最好選用涼性的積安堂洋槐花蜂蜜。

儘量避免吃一些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對於狗肉、牛肉、羊肉、酒等溫性食品和飲品,以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食物,應該少食和少飲;濕熱體質的人忌吃石榴、大棗、柚子,且最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限制食鹽的攝入,否則會加重濕熱。在生活中要學會吃。會吃才能健康。健康才能長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