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為中間階層,中等收入群體本應是社會的穩定器。然而,畸高的房價透支了很多人的半生財富和青春,再加上“短腿”的社保、高強度的工作、子女教育、戶籍門檻……國內的所謂“中產”背負著種種生活壓力,在“房奴”、“車奴”、“卡奴”、“孩奴”眾“奴”加身的窘態之下,“中產階層”成了不折不扣的“中慘階層”。專家分析認為收入分配結構畸形是中產變中慘的主要原因。要建立“橄欖型”的穩定社會結構,迫切需要給中產階層“鬆綁”。
背景

現象成因

造成這種“中產”變“中慘”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占中產階層大部分的白領階層主要依靠工資收入,但是我國工資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資源和財富日益向權力和資本集中,僅靠工資難以“致富”,中產階層在高房價、子女教育、醫療等壓力之下逐漸“無產化”,稍有不慎,就會淪為底層。
第二、中產階層在收入分配中處於被“忽視”的弱勢地位,卻在稅收環節“備受關注”——權富階層收入渠道多元化、收入隱蔽性強,很容易避稅乃至逃稅,但本應受到稅收政策傾斜保護的中產階層卻因為收入渠道少、透明度高而成為納稅的主力軍。所以,個人所得稅才被指責為“劫貧濟富”,陷入“逆調節”的尷尬。
第三、作為“中產孵化器”之一的中小企業也是稅負過重,在一些地方,甚至對小企業採取按營業收入的13%“包稅”,一項數據顯示,廣州中小企業在巨大生存壓力下平均壽命僅2.9年。這不僅扼殺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空間,也間接遏制了中產階層的壯大。
反思
2011年9月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公布了對中產階層和企業的一系列重大減稅方案。而反觀中國中產階層,處境天壤之別,讓人唏噓不已。非但沒有減稅,反而被稅收“逆調節”,原本應該被“鬆綁”,卻幾乎被生活壓力捆得動彈不得,本該氣定神閒的“中產”生活卻浸透著苦惱與無奈。不管歐巴馬公布的減稅方案能否通過並實施,都給了我們一種啟示,建立“橄欖型”的穩定社會結構,迫切需要給中產階層“鬆綁”,不能讓“中產階層”淪為“中慘階層”。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3年03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