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首次設立的航空工作領導機關。1949年3月8日,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召見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負責人常乾坤、王弼,聽取工作匯報和有關成立航空領導機構等建議。17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委航空局,統一領導航空事業。30日,該局在北平(今北京)開始辦公。開始辦公。地址在北京市燈市口。常乾坤任局長,王弼任政治委員。機關設作戰教育處、航空工程處、民航處和情報科、供給科,編64人。渡江戰役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得到解放,航空業務增多,工作範圍擴大。5月,增設航行管理處、秘書處、政治處,供給科改為供給處,全局擴編為172人。
1949年7月26日,中央軍委頒布命令,取消軍委航空局,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同年10月25日,中央軍委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
業務工作
軍委航空局的機構,下設作戰教育處,由方槐任處長;航空工程處,由蔣天然任處長,朱火華任政治委員;民航處,由油江任處長;以及情報科、供給科等組成,暫編六十四人。渡江戰役勝利後,先後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南昌等城市,及華東、華中廣大地區。由於航空業務增多,工作範圍擴大,五月份航空局擴編為一百七十二人,增設政治處,由劉德深任副主任;航行管制處,由安志敏任處長;秘書處,由王濤任主任。
軍委航空局成立後,主要任務是組織接收國民黨遺留的機場、航空設備,收容舊航空人員;組織修復航空工廠,儘早恢復生產;加強機場管理,開闢空中航線;加速培養航空人員,為正式組建空軍創造條件。 一九四九年三月,軍委航空局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從東北航校抽調一部分幹部,組成三個航空接收組,分赴華東、華中、西北各地,負責接管繳獲之航空器材和收容舊航空人員。截止一九四九年十月底,各地接收舊航空人員共二千三百一十二人,其中空勤人員六十一人,地勤人員二千零二十一人,工程技術人員一百人,其他人員一百三十人。當時根據中央對這些人員採取“包下來”的政策,本著“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的原則和採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吸收他們參加工作,爭取他們為人民空軍建設服務。事實證明,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空軍長期建設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有的成為空軍軍、師、團的各級領導幹部。 同時,各地接收的美制蔣機共一百一十三架(其中待修的五十七架),還有日本投降後遺留下來的破舊飛機,經修復的四十六架。各種型號的發動機有一千二百七十八台,其它航空器材、物資四千零九百一十八噸。當時繳獲的國民黨飛機和日本侵略軍飛機,已成為人民空軍的飛機,必須將其機徽塗掉,設計制訂出中國人民空軍的機徽、軍徽,軍委航空局組織有關人員作了精心設計。為了表示人民空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部份,是在陸軍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 軍委航空局成立始末 ,為了繼承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空軍機徽系在軍徽兩邊襯一鑲有金黃色邊之紅帶,用以表示我人民空軍在祖國大地上翱翔的雄姿。空軍軍徽即當時的帽徽,兩翼翼正中是“八一”軍徽,其羽翼為鷹的兩翼,象徵人民空軍的英勇果敢,翱翔無阻,並堅決肩負起捍衛祖國領空的光榮任務。經中央軍委批准,於同年十月一日開始實行。
為了儘快恢復接收過來的航空工廠的生產,東北航校組織力量先後修復了飛機修理廠、航材配件廠、飛機裝配廠、氧氣廠、通信器材廠等十二個工廠,並開始投入生產。 為了迅速開闢空中航線,至一九四九年十月底,修復的機場達四十個。先後開闢了北京—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赤塔間,北京—太原—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間,北京—石家莊—開封—武漢間,北京—濟南—徐州—南京—上海間的航線。 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軍委航空局協助組織保障原國民黨“中國”、“中央”兩航空公司的起義工作。指定天津、青島、石家莊、徐州、濟南、濰縣等機場為主要著陸場,上海、南京、武漢等機場為備降場,各機場作好了陸空聯絡及油料、後勤保障等工作。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和十一月九日,保障了該兩航空公司的十二架運輸機由香港順利地飛抵北京和天津。 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中央軍委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致電各軍區、各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現已宣布成立,原航空局名義著即取消,原航空局所有幹部及業務,均即移交空軍司令部接收。”軍委航空局僅存在七個多月的時間,做了許多工作,為空軍司令部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