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重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8/627/nBnauM3X3QTNygTNygzM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4M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3/fad/nBnauM3XwAzMzEjMxYzM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2M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作為國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中心,標本的採集和收藏是極其重要的工作,也是研究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20世紀20年代到現在,研究所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及石器標本的收藏、展示場館,在中國科學院生物標本館項目的支持下,研究所對標本館的硬體設備進行了全面更新。標本館的館藏標本已達20萬件,其中正型標本2100餘件,國內外交換、贈送的標本、模型1000餘件;另有現代脊椎動物骨骼標本2100餘件,其中不少是20世紀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獸類的骨骼;此外,所內還藏有現代人頭骨對比標本600多件。採集收藏的珍貴標本日益增多,大量產自遼西的“帶毛”恐龍和古鳥類化石及產自貴州的水生爬行動物化石標本典藏入庫,僅在 Science、 Nature 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正型標本就達近百件。
研究投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7/924/nBnauM3X0ITOygDN1gzM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4M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研究所沿著“ 注重基礎,突出重點,永爭第一” 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強原創性科學創新,增強研究所科研整體競爭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獨創性和重大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 2005年承擔的科研項目有5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重點項目3項,面上項目12項,傑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項目1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 973項目子課題3項;院創新重要方向項目3項;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2005年底新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有4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
成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c/1f5/nBnauM3XxczN0YjNzkzM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5M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促進學術交流,擴大研究所的國際知名度是研究所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2005年研究所在廣西百色成功地主辦了“紀念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發現30周年暨舊大陸早期人類遷徙與演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八個國家的約三十位代表以及國內代表共約六十人參加了會議。此外,研究所還與英國、加拿大、瑞典、法國、美國、俄羅斯、日本、芬蘭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博物館開展涉及早期脊椎動物、恐龍、早期人類活動、舊石器研究、古地理環境研究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國際合作項目
掛靠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學會有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分會、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古人類—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地層專業委員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主辦的刊物有《中國古生物志》(丙、丁種)、《古脊椎動物學報》、《人類學學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集刊》、《化石》、 《恐龍》雜誌。
組織機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1/1a8/nBnauM3X1YTOwITO4YDN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2Q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古低等脊椎動物研究室
古哺乳動物研究室
古人類研究室
周口店古人類研究中心
非研究系列
管理部門
支撐部門
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8/c3f/nBnauM3X3czNykTMxcDN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3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古低等脊椎動物研究室
主要開展低等脊椎動物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國及全球年代地層系統;探討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關係。
研究方向:
1.魚形動物化石的形態學、分類學、生物地層學、層序地層學及地理學等。
2.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化石的形態學及分類學,著重研究與之相關的中生代陸相地層及生態系統。
研究重點:
1.“中-新生代魚類演化”;
2.早期脊椎動物起源與演化;
3.恐龍和早期鳥類的演化及熱河生物群地層;
4.低等四足動物演化。
古哺乳動物研究室
主要開展高等脊椎動物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國及全球年代地層系統;探討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關係。
研究方向:
1.著重中生代和早第三紀獸類研究和下第三系生物地層學研究;
2.中新世至全新世哺乳動物的分類、起源及進化過程,確定含化石地層年代及探討其生存時期的自然環境。
研究重點:
1.第四紀哺乳動物演化與生物地層;
2.新近紀哺乳動物演化及地層;
3.中生代-古近紀哺乳動物演化。
古人類研究室
主要開展古人類體質特徵、行為特點和舊石器技術與文化研究;探索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重建早期人類演化遷徙和文化發展的歷史。
研究方向:
1.根據古人類和古猿化石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及現代人群體的體質變化和發展;
2.建立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序列,研究遠古工具的技術發展、功能、類型及源流,探索早期人類的生計模式、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
3.探索人類演化與環境變化的耦合關係。
研究工作重點:
1.東亞直立人與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擴散;
2.舊石器時代工具製作技術、功能和人類行為模式;
3.古人類遺址的動物考古學研究。
周口店古人類研究中心
主要開展周口店遺址與附近地區的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第四紀哺乳動物學和環境變遷等相關領域的綜合研究。
工作重點:
1.遺址原始檔案與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2.在重要地點進行清理和取樣,進行沉積物微形態學、地球化學、用火遺蹟、各種年代學和孢粉學等分析和測試;
3.對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石製品開展系統的整理與研究;
4.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體質研究;
5.適度開展新的調查和發掘。
院士風采
楊鍾健(1897-1979)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1/2bd/nBnauM3XyQTNzADOwUDN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1Q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裴文中(1904-1982)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mg/a/6a9/nBnauM3X3IDM2cDN2UDNxMz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1Q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