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經濟區

中三角的提出

東有長三角、西有“西三角”,中部將浮現“中三角”。
“從各項條件來看,儘快構築南昌—武漢—長沙大都市圈、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的”中三角“是一個重要的選擇。”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對記者表示。
2009年,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群的經濟總量接近2萬億元,位於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東半島之後的第五位,超過“西三角”。
葉青說,組建“中三角”,是為了放大中部地區的經濟總量,避免中部被邊緣化和中部各經濟區之間經濟聯繫的弱化。“中三角經濟區”可以讓三省發展達到1+1+1>3的效果。
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正在制定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跨省域經濟區規劃,而這個最終規劃面積可能達18萬平方公里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將以武漢城市圈為重要輻射極,聯合長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帶等中部經濟發展地區,實現跨區域整合,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四極”。
“三個城市群彼此正好相隔300公里,一條江串起兩大湖,是中國中西部交通最便捷、水資源最充沛的地區。”葉青表示,“中三角”如果形成,中部崛起必將加速。

瞄準國家戰略

“在我們拿到的”十二五規劃“草案中,國家發改委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明確提出來要把長江中游城市捆綁起來發展,南昌武漢長沙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機遇合力向前。”葉青說。
近年來,中部六省已逐漸形成幾個發展區域,如皖江經濟帶、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經濟區等。部分學者認為,其中長江中游經濟區可以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經濟圈,也可以稱為“中三角經濟區”。
根據相關構想,“中三角”將以南昌、武漢、長沙三個已經形成的中心城市為核心,以浙贛線、長江中游交通走廊為主軸,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促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和國家規劃的重點地區。
葉青表示,南昌、武漢、長沙三座城市分別是三省的省會,經濟互補性強,地域臨近,南昌、萍鄉、株洲、長沙地區、岳陽、武漢、九江等長江中游地區也都是正在成長的都市連綿區,構築南昌—武漢—長沙大都市圈已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則正在研究制訂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規劃。相關省份的一位政府高層對記者透露,三省將聯合發力,爭取將此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參照長三角、京津冀北等區域規劃,面積都是20萬平方公里以上,成渝經濟區面積也超過20萬平方公里。那么,總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完全有獲國家”正名“的機會。”湖北省社科院的一名專家表示。

推進跨省區規劃

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以來,中部各省經濟迅猛發展,在所謂“金磚四省”中,湖南、湖北占有兩席。按照各省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中部地區要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000元,城鎮化率達到48%。
不過,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表示,農業包袱沉重、工業化遠未完成、改革開放落後於沿海的三個城市群,仍是“中三角”地區必須面對的現實。
此外,這些年來由於各自忙於本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相似,三個城市群相互間的經濟聯繫不增反減,在項目、資金爭取和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彼此間的競爭常常超過了合作,其結果是經濟都有所發展,但在國家中的地位卻下降了。
彭智敏認為,三個省如果不能齊心協力、實現經濟合作,那么在全國的地位只會越來越低。因此,應該制訂跨省區區域規劃,放大中部的經濟總量,避免中部被邊緣化和中部各經濟區之間經濟聯繫的弱化。
2009年以來,國家密集批覆了十幾個以省域範圍為主的區域規劃,政策支持的地域範圍幾乎遍及全國各個省區市,但難度大、影響大的跨省區區域規劃很可能成為國家未來區域規劃的重點。
隨著昌九城際鐵路通車、“杭南長”高鐵即將運營和武廣高鐵的通車,未來幾年,武漢、長沙和南昌3箇中心城市之間將形成“一個半小時同城圈”。而由這幾個城市所引領的武漢城市圈、鄱陽湖城市圈長株潭城市圈之間的聯繫將更為緊密。
葉青建言,在中部規劃的基礎上,再制定“中三角”經濟區發展規劃。包括生態保護環境友好產業合作、社會民生等方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大城市圈之間的行政分割。
具體組織上,可在中部崛起辦公室的領導下,設立“中三角經濟區辦公室”,制定相應的鼓勵發展的政策,在土地、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扶持。
而在產業發展方面,葉青提出,建議仿效皖江經濟帶沿海產業轉移示範區,在“中三角”設立若干個沿海產業轉移示範區。此外,還需要在兩省的交界處適當增加項目安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