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湖村[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下轄村]

下湖村[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下轄村]
下湖村[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湖村古時稱東湖,距潮安縣城庵埠約10、5公里,離江東鎮政府駐地6公里。解放前屬南桂都(今東鳳鎮)管轄,(1939年)民國28年劃入江東鎮。古時村落四面環江,種植果林,呈湖狀。分二村,本村居下村,故得名下湖。

基本信息

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下轄村

概述

明初,陳姓,黃姓在此創村,繼有張、柯、呂、翁先後來此定居。陳姓先祖來自河南省穎川縣,也有來自潮安縣官塘鎮的。黃姓由夏祖子孫在此定居。呂姓先祖來自澄海縣上華鎮呂厝村。柯姓先祖來自潮安縣江東鎮仙洲村柯厝巷。翁姓先祖來自潮安縣庵埠鎮草果寮村。張姓先祖來自何方,至今無證可考。

下湖村地屬沙質土,系湖島沖積平原。地勢總體上由西北向東南稍微傾斜。現有耕地面積651畝。相傳早期韓江西溪對岸的橫江村,肖洪村的洲園屬下湖村所有。後因江水橫溢,河道衝垮,致洲園逐漸崩塌,部分洲園被韓江沖刷造成耕地面積減少400多畝。下湖村自北向南依次有漁池三個(即五間池、宮前池、上下畔池),由農戶承包養殖淡水魚。2005年人口全村524戶,人口2239人。陳姓203戶、862人;陳姓179戶,761人;黃姓123戶,529人;柯姓7戶,36人;張姓3戶,14人;呂姓1戶,7人;翁姓8戶,30人。

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生活極其艱苦,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低,加上水旱風災,蟲害交替為害,瘟疫肆虐;官、匪、兵、紳,欺壓百姓;時局動盪,經濟崩潰;封建陋俗;坑害村民。四十年代末,村墳埔面積占總耕地面積25%。

解放後,隨著開放改革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區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人平均收入4207元。村早在1987年便自籌資金9萬元建自來水廠,解決了生活飲水問題。1999年,用5萬元進行電改,2001年初,全村電網併入江東供電所,解決村民生活用電和廠場安全生產問題。村民現有腳踏車1050輛,機車250輛,汽車8輛,彩色電視500台,電話機550台,行動電話1000台,電腦50台,其他家用電器不計其數;90%以上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舒適樓房。集體村固定資產90萬元,可算是有點家底了。

村委會於1974年建起了辦公樓。村民新住宅面積相當於舊住區2.5倍,至2005年,新建二屋高的民房1200間,平均每戶2間多,還有近30座造價超過10萬元的3層以上樓房。有造價30萬元以上的10幢。還有5座占地面積1畝以上的工廠。1996年,村自籌資金58萬元,築建一條長1080米,寬6米的村道;2004年,自籌資金80萬,改造一條長40米,寬8米的江東排澇橋(下湖生產橋),後再籌資80萬元,築建環村三條村道,(即環村東路,環村北路及宮前環池路),全長1.2公里(在建工程)。同時對宮前場及宮前環池路路面進行拓寬,砌石籬,填沙土,種植綠化帶美化村容村貌。2003年,投資90萬元接江東自來水廠,使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2006年還接通了江東有線電視。真是華屋連幢,高樓疊層,工廠林立,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經濟建設

1、農業生產

解放前,下湖村由於沒有堤圍,洲園崩塌,耕地面積銳減,加上水旱蟲交替為害,天災人禍頻冗,導致農業落後,經濟不振,饑荒年,村民有逃往福建一帶的。

下湖村農作物過去以水稻、甘蔗、黃麻、花生、蔬菜和竹筍、甘茨為主。解放後,產量逐年提高,對農田進行基本建設,提高生產量。近五十年來,下湖村開展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固堤,治水工程,堤圍全長5850米,移堤5次。拋丁壩、砌石璃、砌護坡投資85萬元。建排澇涵、平整耕地、改良土壤等;1957-58年,平埔整地便搬掉墳埔4次,搬土30萬立方米。1964年建“下湖生產橋”,修排水溝,建電動灌水站,築了縱橫12000米長的灌溉渠道,實現了農田規格化,排灌機械化,耕作制度科學化,道路筆直平坦,大大改善了耕作條件,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旱澇保收,產量成倍增長。

2、工副業生產

自1997年以來,下湖村農貿市場逐漸形成,發展,現已初具規模,有店鋪,攤檔20家,從業人員100人,年營業額226萬元,物質豐富,應有盡有,商家雲集,行銷兩旺。2001年,村斥資6萬元,建成下湖村集貿綜合市場,以便村民購物,活躍農村物質需求。

下湖村自民國初年,村民便盛行紡紗,織布,養蠶等傳統工藝,顯有盛譽。婦女素來善於抽紗、機繡,是村民一項主要收入。1973年村辦起竹器廠,生產籮盤,籮碗等竹製品三百多個品種,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生產椅、籮、筐等產品,銷往國內各地。1980年,村又辦起家俱廠,生產各式家俱;如眠床、沙發、圓床、斗椅、背椅以及日用品加工;1983年辦起醃製廠,醃製辣椒、青瓜、芹菜、菜脯等農產品,產品銷往日本及其他國家。1984年又辦起竹木工藝廠,生產竹托盤,產品銷往歐洲國家。自80年代以來各種村辦企業及民營工業蓬勃發展。至目前為止,全村現有工廠4家,工人120人,服裝、機繡、羊毛繡、花邊共18家,從業人員380人,每年人平均收入3702元。

水上運輸業,汽車運輸業也是下湖村的傳統事業,80年代便購進機航及船舶各一艘,為村莊頭塘採石運載石頭,以及運載甘蔗。1995年統計載重100噸以上的私人機動鐵殼運輸船2艘,汽車8輛,至2005年人均收為4207元。

海外僑胞

下湖村也是華僑之鄉,僑居國外的人口甚多。如黃石卿先生,陳錫山先生,黃潮茂先生,黃炳興先生等一批海外僑胞,他們樂善好施,為家鄉建校、修碼頭等公益事業做出了貢獻,造福桑梓。

革命鬥爭

下湖村也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美德愛國愛鄉的村莊,在漫長的革命鬥爭中,先烈們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出現了許多光榮的革命烈士和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事跡。如:烈士,陳潮明,黃松勝,陳武財等。

解放戰爭時期,有很多同志參加地下革命鬥爭。1948年最先參加地下革命工作是黃朝生,後再吸收陳再合,黃兩城等人,夜間經常活動。1945-1948年上鳳凰山參加戰鬥的有陳坤昭等,1949年6月武工隊員蔡忠患了腸熱病(即傷寒病),病情十分嚴重,在黃萄旭家請中醫就診,隱蔽了20多天,保護革命同志的安全。1993年下湖村被潮州市人民政府審定為革命老區。批文為:潮州市人民政府潮府,〈1993〉17號,潮安縣人民政府轉發文號為安府〈1993〉13號。

科教文衛

下湖村歷史上文化底蘊厚,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近代有賢人陳銀海先生,擔任過傅作義憲兵秘書;現代有碩士研究生陳偉庚先生;工程師陳清標先生;本科專科38人,高中(中專)290人,國中生650人,小學生330人,入學率100%。

解放前,下湖村全村分辦三個私塾:

穎川陳辦一所:地點陳厝祠(已崩墜韓江)

秋溪陳辦一所:地點五間書齋

黃姓辦一所:地點黃厝祠

解放後,把全村三所國小合併,地點設在黃厝祠,校名為益智國小。1952年末,鄉村學校合併,下湖與蓬洞合成一所國小。主校設在蓬洞村,分校設在下湖村(1-3年級)。1958年,下湖村辦起民辦國小,教師9人。同時辦起幼稚園。1968-1988年,下湖村自籌資金18萬元建成下湖國小,占地面積3畝,這是下湖村的一大盛舉。

下湖村做了大量的衛生工作,大搞愛國衛生活動,整頓環境衛生。1996年,投資6元建立公廁五座,垃圾堆12處。1985年建修村里排污溝,使黃厝區免受雨積水之苦。成立衛生清潔隊,建立醫療站,村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整修村道美化村容村貌,做出了大量工作。

下湖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湖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新風尚正在成形,整個村呈現一派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健康文明、繁榮昌盛的景象。

福建東山縣樟塘鎮下轄村

村情概況

下湖村位於東山島北部,三面環山,戰備路從村邊通過,又從村路通至西埔開發區。距西埔3公里,交通方便。

清時屬詔安縣五都三圖康羅保霞湖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詔安縣東山自治區中區;民國五年(1916年)東山建縣屬二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東山縣中興鎮霞湖保;建國後屬三區南湖鄉(包括霞湖、南山、嶺下);1956年屬樟塘區南湖鄉(包括霞湖、南山、西港、嶺下);1957年屬樟塘鄉霞湖鄉;1959年屬康美公社下湖大隊;1961年屬樟塘公社下湖大隊;1984年屬樟塘鄉下湖村;1993年屬樟塘鎮下湖村。

村落與居民

由下湖、嶺下、西港仔三自然村組成,人口2540人,568戶,18個村民小組。村面積0.43平方公里。

農業概況

以農業為主,多種經營,種植水果等。耕地面積1200畝,果林面積890畝,林地面積720畝。人均純收入4900元。80%勞力外出做工。

村容村貌

下湖村投資150多萬元建4條4公里長村內村外公路,交通便捷。電力、廣播電視、文化教育全面發展。投資100多萬元建一座國小教學樓,學生200多人。組織青年潮劇團,常到潮汕演出,有鼓樂隊一班,幼兒2所,投資14萬元建村部(包括戲台)。村古榕樹10株,鬱鬱蔥蔥。該村榮獲軍民共建文明村、縣民政工作先進單位、縣文明村、縣先進治保單位。

歷史人文

下湖村於明代萬曆年間祖先在下湖居住建村,一世祖林仲義。山上有鐘鼓石、仙腳跡、鳥石等。

古建築

佛祖廟、東林寺(佛祖)、太師公廟、王爹廟、上帝公廟、大賽公廟、土地公廟等。祠堂稱五祀堂。

江西東鄉縣小璜鎮下轄村

交通位置

下湖村處於撫州和鷹潭的交界處,青山環繞,是東鄉縣人均擁有山量最多的村莊。距小璜鎮15市里,距楊溪鄉(鷹潭地區)僅半座山而已,距梨溫高速公路餘江段步行幾分鐘時間,距餘江縣城也才10市里!新農村建設更是加速了村莊的發展和與外界的聯繫。由於其山多物繁的優勢,深受閩浙投資方的青睞。

整體概述

(1)、下湖村委會下轄小組村:湖邊村、上嶺村、橋邊村、大院地村.擁有農戶分別為134戶、66戶、59戶、57戶,各小組相互接壤山林地總面積為5201畝.

(2)、人民生活與村莊面貌:由於改革開放和外出打工的便利,給了古老的村子以翻天覆地的變化,土房一幢幢推翻,平樓一排排拔地而起,基本實現全村平樓化。村民生活也由量到質的改變!

(3)、經濟建設:大體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農業主要種植水稻,蔬菜:副業主要養豬養鴨等等

(4)、教育衛生狀況:雖然經濟大有好展,仍處於低下水平,只有一座公立國小。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周溪鎮下轄村

簡要概述

下湖村位於鄱湖之濱、依山傍水,水路可扼制三汊港

交通介紹

下湖村水陸交通方便,有直通南昌,九江景徳鎮班車各二輛,縣城班車毎20分鈡-趟,漲水期有機帆船通南昌等地。

歷史逸事

元末,朱元璋與陳友晾大戰於鄱陽湖中;一日朱騎馬領兵南下、行至此,馬鞭一指、命令“在此下湖!”朱登基後人民為紀念皇帝在此作戰,將村東的路稱為“跑馬道” 將村名命為“下湖村” 距今640餘年。

廣東省雷州市東里鎮下轄村

下湖村委會位於東里鎮西北部,下轄10條自然村,總人口4664人,海岸線長4公里,近海灘涂2000畝。農作物單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甘蔗、番薯、花生等。

村務公開領導小組成員及分工情況表

姓名 領導小組職務 工作職責
歐啟進 組長 主任
歐妃成 副組長 副主任
李王盛 成員 副主任
譚景武 成員 村委
黃卓保 成員 村委
丁世略 成員 村委
梁嬌珠 成員 村委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二)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