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書籍]

《謠言》[書籍]
《謠言》[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書主要介紹了一系列關於謠言的真知。

基本信息

看點

謠言謠言

謠言幾乎與人類歷史同齡。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普及,謠言變得無處不在。

本書主要介紹了一系列關於謠言的真知。首先,作者指出,謠言有真有假,製造、傳播謠言者的動機有惡有善,相信謠言者有誠有偽。其次,作者指出,謠言傳播有三大機制,信息流瀑群體極化、偏頗吸收。最後,作者認為,在謠言問題上,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我們必須堅持:隱私權利誠可貴,言論自由價更高。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大眾傳播的“核武器”,我們應該調整策略,既相信思想市場的自由競爭,又設法增強市場監管,遏制虛假謠言的擴散。

內容簡介

謠言幾乎與人類歷史同齡。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普及,謠言變得無處不在。

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從來就不乏謠言的傳播渠道。危機時期的“銀行破產”傳聞、股市上的小道訊息、對明星私生活的“爆料”、某政界人物收受賄賂的網路傳言等,都可歸至謠言之列。謠言有真有假,而假謠言可能對個人造成致命打擊,也可能給群體、組織、黨派和國家帶來滅頂之災。

那么,謠言因何而生,生於何人之口,如何消除謠言的負面效應呢?這成為歐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桑斯坦寫作本書的中心議題。作者認為,事實經驗的缺乏、情感和偏見導致了謠言的滋生、傳播和影響力的擴大。然而,僅靠保持言論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間的平衡來消除謠言是不可能的。防止網路時代越來越容易被引爆的謠言,最根本的方法在於摸清散布謠言者的心理機制和謠言的傳播機制。深入了解謠言傳播者的動機和謠言的傳播機制,並輔之以法律監管和文化規範的手段,就能在源頭上減弱謠言的力量,從而保護人們和機構少受“莫須有”的罪名的傷害。

作者簡介

卡斯·R·桑斯坦卡斯·R·桑斯坦

卡斯·R·桑斯坦,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將桑斯坦稱為“我們的時代最頂尖的、涉獵領域最廣的、被引用最多的、影響力最大的法學家”。

曾任職於美國法務部、美國國會司法委員會和麻薩諸塞州法院。他所涉獵的領域包括政策管理、憲法、環境法、經濟法、行為經濟學等等,他在其中任何一個領域的成就都足以讓他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他的各項研究成果已成為包括美國中情局在內的各種公共機構和企業的研究對象。桑斯坦已被任命為歐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

前言

這是本很有趣的書。可以從頭讀到尾,也可以隨意瀏覽;可以從前往後念,也可以從後往前翻;可以一字一句琢磨,也可以一目十行觀其大略。無論您怎么看,都會時時會心一笑。至於笑得苦澀還是得意,則要看您的經歷和心情。開卷有益的書,能讓讀者輕鬆愉快地從熟知到真知。這樣的好書不多,桑斯坦教授這本書是好書中的精品。

本書討論謠言。謠言是盡人皆知的話題,很像傷風感冒這類常見病。謠言的侵襲力猶如感冒病毒,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難倖免。不過,製造和傳播謠言的人一般不肯在小人物身上大做文章。因而,在現實世界中,權位名聲越大,謠言數量越多,質量也就越高。所以,假如聽到有關自己的謠言,第一反應不妨是半分欣慰。不管怎么說,有謠言意味著有人關注。

謠言的殺傷力也像感冒病毒。對象弱,它就強;對象強,它就弱。遺憾的是,面對謠言,學識、才能往往派不上用場,品格德行常成軟肋。在過去,倘若身為社會名流,抵禦謠言的力量卻不夠,就可能尾隨電影明星阮玲玉——因人言可畏而走絕路。當然,時代不同了,如今人們的名聲地位往往與承受謠言的能力成正比,我們大可不必為名人擔心。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對待謠言則不妨像對待感冒病毒,既不大驚小怪,也不掉以輕心。

謠言是“常見病”,我們多多少少既是受害者,又是有意無意的加害者。在與謠言周鏇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很多經驗,也提煉出不少格言。比如,“謠言止於智者”,就是流傳極廣但卻少有人信奉的格言。再比如,“毀譽不動”,無疑是對付謠言的良方,因為毀和譽基本上都是謠言,但能信受奉行的也是萬中無一。經驗也好,格言也罷,往往智慧有餘,論證不足。黑格爾說,熟知非真知。熟悉謠言者眾,真懂謠言者少。

真知非常重要。面對無法根除的風險,最好的自我保護就是真正認識它。知己知彼,未必百戰不殆,但卻有助於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本書介紹的就是一系列關於謠言的真知。首先,作者指出,謠言有真有假,製造、傳播謠言者的動機有惡有善,相信謠言者有誠有偽。其次,作者指出,謠言傳播有三大機制,信息流瀑、群體極化、偏頗吸收。最後,作者認為,在謠言問題上,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我們必須堅持:隱私權利誠可貴,言論自由價更高。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大眾傳播的“核武器”,我們應該調整策略,既相信思想市場的自由競爭,又設法增強市場監管,遏制虛假謠言的擴散。這些真知,毫不玄妙,但著實有用。

結尾說點因緣。首先,桑斯坦教授這本書出版於2009年,譯者張楠迪揚於同年7月在中文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謠言與社會動員》。作者與譯者心靈相通,恐怕難找最好的證據。其次,譯者是我到中文大學後指導畢業的第一位博士。博士畢業,意味著在學界可以自立。但翻譯與研究有別,難點無從迴避,失誤無法掩飾,挑戰性常常高於研究。借校對譯文的機會,我盡“送一程”的責任。再次,蘇揚女士既是眼光獨到的編輯,也有豐碩的翻譯成果,是“老闆”,更是同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您看到這裡,已經與作者、譯者、編者和筆者都結了善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