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然史》內容簡介:布封的《自然史》全書36卷,堪稱煌煌巨著。作者綜合了大量的事實材料,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了地球、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演變歷史。《自然史》精選了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中,觀點最具代表性,論述最為精彩的片段,依寫作的年代進行編排,希望既能濃縮《自然史》的內容,又能相對完整地呈現其結構風貌。書末收錄了兩篇文章:一篇是1753年布封入選法蘭西學院的演說《論風格》,至今仍被看做是關於文學理論的重要文章;另一篇是埃羅·德·塞歇爾的《拜訪布封——蒙巴爾之行》,對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布封這位偉大人物的獨到思想、怪誕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等,會有所助益。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布封在他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繪了宇宙、太陽系、地球的演化。他認為地球是由熾熱的氣體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誕生比《聖經》創世紀所說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齡起碼有10萬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異。布封甚至大膽地提出,人應當把自己列為動物的一屬,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話,猿是人類最低級的形式,因為除了靈魂外,它具有人類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聖經》沒有明白宣示的話,我們可能要去為人和猿找一個共同的祖先。”
儘管布封用的是假設的語氣,並用造物主和神靈來掩蓋自己的進化論,但是還是遭到了教會的圍攻。在壓力下,布封不得不違心地宣布:“我沒有任何反對《聖經》的意圖,我放棄所有我的著作中關於地球形成的說法,放棄與摩西故事相牴觸的說法。”直到18世紀,宗教還在頑固地維持著對科學的統治。
他在皇家博物館工作時編成巨著《自然史》。1739年起任巴黎植物園園長。175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布封撰寫了博物學巨著《自然史》。布封於1749至1788年間發表的一套36冊《自然史》,該書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這是一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全書共44卷,前36卷於布封在世時完成,後8卷由他的學生於1804年整理出版。《自然史》的第一卷於1749年正式出版。書中《地球的理論》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說,認為地球是太陽與彗星相撞擊而分離出的,逐漸冷卻而成。布封這一思想在1779年發表的《自然紀元》一書中得到進一步闡述。提出地球的形成過程分為7個階段,估計地球年齡為75000年。但在個人的筆記中,卻認為地球年齡為300萬年。《自然史》對岩石的水成說作了許多論述。認為地球表面的起伏,諸如山脈、河谷等,都是由於海底受漲潮、退潮以及海流作用的結果,誇大了海洋的地質作用。《自然史》的第32~36卷為礦物自然史,囊括了前人關於礦物的大量資料,為後人留下了可供參考的文獻。布封關於物種可變性和進化論的思想,在當時有著積極的啟蒙作用。
《自然史》以大量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該書的文學成就也普遍受到讚揚,文筆細膩生動而富於感情,如《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作品對獅、虎、熊、狗、狼、狐狸等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的描寫,生動活潑,趣味橫生。另外,法語中的名句“文如其人”、“風格即人”,是從他的著名講演《風格論》中的“風格則是屬於個人的”引申而來。他用人工方法把動物分類,依它們與人的關係來分等級。不過,這位自然主義作家用的是頗科學的方法:他細緻地觀察,訂定及套用評估生物物種原理,找出三大種類王國的一致性。他不單以文字對動物作解剖及生理上的描寫,而且輔以版畫,令人對不同生物物種的特性有更深了解。布封以生理角度來描寫動物,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他可以挑選這樣那樣的特徵來作畫。例如,布封對馬就有如下描述:“人類歷來最了不起的征戰,就是馴服了這種既傲氣又烈性子的動物。它與人共負戰爭的疲累,同享打勝仗之榮耀;它無畏如其主子,洞悉險境然大膽直面之,慣聽劍戰之聲,甚至愛上它,追尋它,聞戰聲而抖擻;在狩獵中,在比武大會上,在賽馬途中,它分享主人的喜悅,它是那么光芒四射,耀眼生輝。然而,其馴服之處一如其勇猛,它容不得自己使性子,行事知所進退,不但聽命於執韁者之手,似乎還可會其意,按感知來行事:或奔突,或碎步。每一個動作,目的就是為了取悅——這動物全然忘我,只為別人的意志而活,甚至有預測他人意願的能耐,然後準確地落實在行動上。它善解人意,毫無保留地、全不拒絕地、全心全意地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然史》展示的藝術家的一種人生態度。他以異常平靜,悠然自得的語言去歌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盈尺之內呈現著造物的尊嚴與靈性。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布封(GeorgesLouisLecleredeBuffon)譯者:陳筱卿布封(1707~1788)(GeorgesLouisLecleredeBuffon),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係,改姓德·布封。布封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布封撰寫了博物學巨著《自然史》。布封於1749至1788年間發表的一套36冊《自然史》,該書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這是一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共44卷,前36卷於布封在世時完成,後8卷由他的學生於1804年整理出版。《自然史》的第一卷於1749年正式出版。四十年間完成。《地球的理論》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說,認為地球是太陽與彗星相撞擊而分離出的一個塊體,逐漸冷卻而成。布封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僕,像豪邁而獷野的遊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譯者簡介
陳筱卿,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翻譯出版法國名著多部,計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4部;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紀德的《梵蒂岡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等6部;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第三音艮尊雅克·洛朗的《蠢事》;莫迪亞諾的《往事如煙》等。編輯推薦
《自然史(精華版)》:一部發掘自然生命的奇趣的科普名篇。
以科學角度闡釋宇宙發展的過程的傳世經典。
一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的科普佳作。
媒體推薦
布封是現代以科學眼光探討物種起源問題的第一人。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
古代人沒有看見過的東西,現代最先進的思想家剛剛看見的東西,布封將它們通俗地普及了。因此,布封在自己身上集中了思想的天才和文筆的天才。
——法國科學家弗盧朗斯
只有布封給自然情感賦予了全部深刻的含義,將它變成了一種哲學情感。
——《法國文學史》
目錄
動物
獅子
馬
山羊
大食蟻獸
刺豬
狗
鼠
松鼠
狼
河狸
蜂鳥
天鵝
鴿子
鷹
象
啄木鳥
原山羊、岩羚羊和其他山羊
各種虎類
驢
猴子
動物的退化
人
童年
割禮·鎖陽·閹割
貞操·婚禮
表情素描
女人之美
衰老和死亡
長壽的幸福
人的本性
總體感覺
神經系統和大腦
快樂、痛苦·智者的幸福
夢和想像
人的雙重性
野蠻人和社會
飛蟲社會質疑
自然狀態
附錄
動物的退化
人
童年
割禮·鎖陽·閹割
貞操·婚禮
表情素描
女人之美
衰老和死亡
長壽的幸福
人的本性
總體感覺
神經系統和大腦
快樂、痛苦·智者的幸福
夢和想像
人的雙重性
野蠻人和社會
飛蟲社會質疑
自然狀態
附錄
序言
發掘自然生命的奇趣
名垂青史的法國啟蒙運動是在17世紀的唯理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家笛卡兒的著名論斷“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義的,但他“以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以分析論證代替盲目信仰”的論說卻在那個時代具有積極意義。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中就有一位既與神學觀作無情鬥爭,又力求以深入細緻地觀察宇宙萬物為前提來對宇宙發展過程作科學解釋的偉人,他就是本書的作者布封。
布封的作品被世人稱頌,不僅因為他在科學上是達爾文等人的前驅,還因為他是個兼有思想天才和文筆天才的大作家。他那句“風格就是人的本身”早已成為全世界公認的至理名言。他卷帙浩繁的《自然史》,在今天的科學水平上看,其學術價值雖然可能大部分已轉化為供參考的資料價值,但是它的思想啟蒙價值與文學欣賞價值卻仍留存於世。布封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絕不僅僅在於作者蒐集觀察並解釋無數事實,盡力正確、詳細和科學地描繪自然界的人與動物;而且還具有無比精美嫻熟的修辭和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高雅文風。在他筆下,對動物的描寫既不是博物館裡的說明書,也不是出於一般歌頌生物的浪漫情感。
30部必讀的科普經典
那些具有極高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科普經典,濃縮了幾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歷程,涉及了當今科學的基本問題和最新進展,凝聚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智力成果,回答了我們普遍關注的科學命題,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