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蠟蟬,是同翅目(Homoptera)幾個昆蟲科的統稱。蟲體額部延長,發亮易於辨認(參閱磷蠟蟬〔lanternfly〕條)。吃植物汁液並分泌蜜露(消化的副產物),有些種類體上覆有粉狀物質或蠟質絲狀物。本科成員有種種名稱,如樗雞、光蟬、葉蟬、龍眼雞、八點蠟蟬等。
形態特徵
體小型至大型。體長1公分(0.4吋,氣候涼爽地區)-5公分(2吋,熱帶地區)。
單眼著生在複眼的附近或下方,通常在頰的凹陷處。觸角錐狀,多感覺器。
中足基節長,著生在體的兩側,互相遠離;後足基節短,固定不能活動,並互相接觸;能跳躍。
前翅前緣基部有明顯的肩板;前翅爪片上通常有2脈紋,其端部癒合成Y形。
生活習性
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於生長植物的棲境。
很多這類昆蟲最顯著的特徵是頭長並外形奇特。在停息時,蠟蟬與環境融為一體。如果被攪擾,後翅上的眼斑會閃現以阻止捕獵者。
蠟蟬將卵產於寄主植物上,由保護性的分泌物包圍。
安全性
蠟蟬經濟上的危害不嚴重,有些種類對經濟樹種及農作物有害,如椿皮臘蟬(樗雞)對櫻、梅、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花木(低齡若蟲特別喜歡臭椿)都有危害,引起被害植株發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縮,畸形等,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蠟蟬蛹可以吃,成蟲不能吃,有很強的過敏因子。
物種發現
在2012年對蘇利南東南部山地的國際探險中,野外生物學家特隆德·拉爾森(TrondLarsen)發現了一種長著怪異“毛髮”的蠟蟬。從拉爾森拍下的照片中,人們很難分辨出這隻小小的蠟蟬那邊是頭,那邊是尾,而這很可能就是它想要達到的目的。許多種類的蠟蟬都能像這樣從腹部伸出長長的、含有蠟質分泌物的線。這些線或許可以迷惑掠食者,使其攻擊錯誤的目標,蠟蟬也因此得以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