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簡介
《曲藝》為全國性曲藝刊物,始由中國曲藝研究會主辦,後改由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曲藝雜誌社編輯。專以發表新曲藝作品和經過加工、整理的傳統曲藝作品及曲藝評論、研究文章。
刊物歷史
1957年1月創刊,首任主編趙樹理,副主編陶鈍。初為雙月刊,十六開本;1958年1月改為月刊,自7月號改為三十二開本;1960年7月號,重新恢復為十六開本;1961年1月再度改為雙月刊,出至1966年第五期,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停刊。粉碎“四人幫”後,《曲藝》於1979年1月復刊,月刊,十六開本。截止到1985年12月,已出刊一百六十一期。趙樹理、羅揚、劉蘭芳、姜昆等相繼擔任主編和社長,王遵三、連闊如、王亞平、韓起祥、王少堂、陶鈍、高元鈞、駱玉笙、侯寶林、馬三立、白鳳鳴、苗培時、何遲、羅揚、吳宗錫、馬季、夏雨田等曲藝界、文藝界知名人士都為之付出過心血和才智;老舍、陽翰笙、劉芝明、阿英、田漢、呂驥、王朝聞、周巍峙、馬可、方成、蘇叔陽、馮驥才、徐城北等文藝界著名人士也曾為之撰稿。
刊物特色
《曲藝》自2005年第7期開始,由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擔任主編兼社長對雜誌進行了全新改版,增強了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彰顯獨家性和權威性,受到了曲藝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和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擁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會效益。2008年《曲藝》將採用彩色印刷,繼續刊登民眾喜聞樂見的相聲、小品、評書、評話、快書、快板、故事、鼓詞、彈詞等多種曲種的佳作,發表特別關注、有話要說、人物坊、一分鐘笑話、環球曲藝、往事回眸、名家評傳、藝術研究、軼聞趣事、作品賞析、名家新作等;在欄目設定、版面設計方面都進行了增設和改進,圖文並茂、生動活潑。
刊物定位
五十多年來《曲藝》雜誌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繼承和創新中國曲藝為宗旨,積極開展曲藝理論研究和藝術傳播,發表了大量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相統一的曲藝作品及理論、評論文章,推出了一代代曲藝傑出人才,為繁榮發展我國的曲藝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曲藝》創刊以來,先後發表過一大批優秀曲藝作品,諸如評書《靈泉洞》、《山貓嘴說媒》、《三吃魚》,揚州評話《陳洪辯罪》、《廣陵禁菸記》、《陳毅拜客》,蘇州評彈《真情假意》、《九龍口》,相聲《找舅舅》、《女隊長》、《假大空》、《威脅》,快板書《劫刑車》,數來寶《學雷鋒》、《青海好》,京韻大鼓《韓英見娘》、《白妞說書》,好來寶《富饒的查乾湖》等;重要的曲藝評論、研究文章有梅蘭芳《談鼓王劉寶全的藝術創造》、阿英《從王小玉到梨花大鼓》、王朝聞《尋書偶談》等。
人員隊伍
主任:劉蘭芳
編委:刁惠香、馬季、王曉、王汝剛、方成、鄧友梅、馮鞏、朱軍、李文華、李金斗、李時成、李燕、蘇叔陽、吳文科、張小楓、張志寬、趙連甲、侯耀文、姜昆、郭鴻玉、索次、常寶華、常貴田、常祥霖、崔凱、黃宏、黃啟鈞、韓美林、彭俐、賴聲川、戴宏林
顧問:羅揚
社長兼主編:姜昆
副社長:刁惠香
副主編:張小楓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十一)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