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與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實驗教學大綱。

學習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大綱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實驗教學大綱

一、制定實驗教學大綱依據

高等學校教育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擴大會議於 2004 年 7 月通過的《高等學校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二、本課程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技術與理論兼併的核心課,通過對本課程的實驗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習科學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信息技術、腦科學等方面關於學習的理論,較系統地了解和研究當前國內外學習理論與方法的新進展。學習和培養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中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術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習觀、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這樣為後續課程以及學生的終生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三、本課程實驗教學基本理論與技術內容

本課程實驗教學基本理論內容: 學生採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與團隊協同學習以及各種形式的研討與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習科學範疇體系的總體把握與分專題深入研究結合,學習科學的探究與學習技術的修煉相結合,鍛鍊資訊時代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造性實踐能力(如讀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選題能力,蒐集整理資料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套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答辯能力等,尤其要注重探索在多媒體和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以上能力的方法和技能)。

技術內容: 每個學生將在本課程學習期間所做的所有工作總結整理成個人的“資料夾”,並進一步製作成個人(每個人都需做一個學習日誌,採用 Blog 軟體)和課題組(組長帶頭做一個課題網站,採用 Powerpoint 、 Dreamweaver 、 Flash 、 Frontpage 、 Asp 工具均可)的網上學習主頁。

四、學生應達到的實驗能力標準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和小組實驗研究,每個同學能夠認識和反思自己多年年的學習經驗與習慣,較深刻地了解和認識自己學習的類型與特點,運用新的學習觀念與方法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克服學習的障礙,激發學習的創造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高效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使每個同學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提高。

五、學時、教學檔案及教學形式

學時:本課程總學時為 48 學時,其中實驗 8 學時,占總學時 16.7 %。

教學檔案:自編《學習科學與技術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學生自擬。

教學形式:本課程實驗為調查、文獻檢索、設計與開發實驗。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實驗指導書,初步寫出實驗實施計畫,指導教師應概述實驗的理論指導、方法及實驗設備使用等,並作針對性指導,具體實驗步驟和結果分析、處理由學生獨立完成。

六、實驗考試方法與成績評定

根據學生的實驗態度、實驗合作氛圍、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及實驗報告結果,進行綜合評定,給出 A 、 B 、 C 。 實驗成績占本課程總成績 60 %,對缺實驗成績者,本課程不予通過。

七、實驗項目、適用專業及學時分配

序號

實 驗 項 目

學時

類型

類別

適用專業及要求

教育技術學

1

課題一、什麼是學習

課題二、資訊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

課題三:各派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比較

課題四: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對學習科學的貢獻

課題五、當代學習研究新進展

課題六、學習分類和學習者的個性差異

課題七、學習目標導向技術

課題八、學習道路探索技術

課題九、學習動機激發技術

課題十、學習反饋調節技術

課題十一、系統思考技術

課題十二、資訊時代的閱讀與寫作模式

課題十三、資訊時代的數學研究與數學教育

8

分析設計開發

調查檢索

專業

必修

備註: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選擇一個課題進行實驗研究。

八、本課程實驗用主要儀器設備及儀表

多媒體網路計算機、掃瞄器、印表機、數碼攝像機、非線性編輯系統等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說明

(一)課程性質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化社會的逐漸成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成為資訊時代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學習科學與技術》是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培養適應資訊時代需要之學習與創新能力的跨專業公共選修課(不是僅僅學習計算機和網路操作技能的技術類公共課),旨在使高校師生儘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位化生存新環境,了解和體驗信息文化環境下新型學習模式,拓展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時空,為培養新一代文理兼備、緊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合格本科畢業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課程的開設綜合了國內外關於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自 1999 年春季以來,我們開設了培養資訊時代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教育技術專業基礎課和教育類公共課:《學習論 —— 步入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探索大學校園網路環境下新型學習與課程模式,並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研究與實驗。該項課程改革於 2001 年獲 “ 第四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 2004 年獲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在五年多教學改革探索與積累的基礎之上,我們將該課程擴展為《學習科學與技術》。

(二)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了解學習科學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信息技術、腦科學等方面關於學習的理論,較系統地了解和研究當前國內外學習理論與方法的新進展。學習和培養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習觀、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

更主要的是通過半年的學習,使每個同學認識和反思自己十五年的學習經驗與習慣,較深刻地了解和認識自己學習的類型與特點,運用新的學習觀念與方法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克服學習的障礙,激發學習的創造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高效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使每個同學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提高。

(三)教學時數與教學方法建議

本課程的教學安排在第一學期,每周 2 學時,共 36 學時。各學校教學計畫可在此基礎上做調整。

本課程採取講授、自學、研討、調查研究與學年論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講授以介紹課程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為主,壓縮講授時間;學生採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與團隊協同學習以及各種形式的研討與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習科學範疇體系的總體把握與分專題深入研究結合,學習科學的探究與學習技術的修煉相結合,鍛鍊資訊時代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造性實踐能力(如讀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選題能力,蒐集整理資料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套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答辯能力等,尤其要注重探索在多媒體和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以上能力和方法和技能)。

本課程的學習與教學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更新學習觀念,了解本課程學習的特點、要求,研究和評價歷屆同學的學習成果,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畫( 1-3 周);

第二階段:了解和初步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選擇研究課題並組建學習團隊,建立個人與小組學習主頁的基本框架( 4-5 周);

第三階段:分專題進行自主學習與團隊研究性學習,了解學習科學的新進展,理解和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並聯繫實際套用學習科學的成果改造自身的學習和大學的教學活動,掌握在大學課堂中研究學習科學的方法( 6-12 周);

第四階段:在交流、總結、反思、評價考核中修煉六大學習技術,充實和完善個人、小組、班級的學習主頁和學習資源庫,並在跨學校的交流中完善課程網站,寫出課程論文( 13-18 周)。

(四)學習評價

本課程採納多元智慧型評價理念,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評價手段,採用過程評價與成就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個人學習成果評價與團隊學習成果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方式。主要評價內容:

1 .學年論文:如,《學習個性和學習能力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要求作成多媒體報告或網頁的形式)。

2 .借鑑國外教育評價前沿正在探索的 “ 資料夾 ” 式的評價模式,每個學生將在本課程學習期間所做的所有工作總結整理成個人的 “ 資料夾 ” ,並進一步製作成個人和課題組的網上學習主頁。

3.團隊和個人的專題研究性學習成果

(五)課程使用教材

1 .課程教材名稱:《學習科學與技術》

2. 主編:桑新民

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出版時間: 2004 年 9 月

5 .高教出版社學習科學與技術立體教學包: http://4a.hep.edu.cn:8088/xxkx/index.html /

6.《學習科學與技術》國家精品課程網址: http://jw.nju.edu.cn/xxl/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簡介

為使高校師生儘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位化生存新環境,了解和體驗正在降臨的信息文化環境下新型學習模式,拓展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時空,我們開設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一門培養適應資訊時代需要之學習與創新能力的跨專業公共選修課(不是僅僅學習計算機和網路操作技能的技術類公共課) —— 《學習科學與技術》。

本課程的開設綜合了國內外關於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自 1999 年春季以來,我們開設了培養資訊時代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教育技術專業基礎課和教育類公共課:《學習論 —— 步入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探索大學校園網路環境下新型學習與課程模式,並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研究與實驗。該項課程改革於 2001 年獲 “ 第四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 2004 年獲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在五年多教學改革探索與積累的基礎之上,我們將該課程擴展為《學習科學與技術》。

目前國內高校開設的有關學習的課程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心理學專業課程,主要講授西方學習心理學的各種流派;另一類是近年來研究學習學的學者開設的學習論課程,旨在更新大學生的學習觀念,介紹學習方法。本課程吸取了兩者的長處,並充分與信息技術環境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套用信息技術高效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理解和確立資訊時代學習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我們將努力使這門課程成為推動資訊時代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舞台和實驗研究基地,成為讓高校師生了解和體驗信息文化環境下新型學習模式的視窗。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當前大學生中嚴重存在的各種學習障礙,不僅在於缺乏學習知識和技能,更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學習的興趣、熱情,缺乏協作學習的意識、能力和克服各種學習困難的勇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關於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術,在教學方法上更注重將學習理論的學習與大學生學習心態的調整、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習慣的反思與超越緊密結合,將課內外的學習生活融為一體。希望通過半年時間內在全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中的學習實踐與體驗,使每個同學真正理解資訊時代學習所發生的深刻變革,更新自身的學習觀念,學會運用科學的學習理論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總結和反思自己從國小到大學的學習經驗與習慣,了解自己的學習類型、特點與個性,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克服學習障礙,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注重在學習化團隊建設中培養協作學習精神,在學習技術上要掌握 “ 學習目標導向技術 ” 、 “ 自主學習技術 ” 、 “ 團隊學習技術 ” 、 “ 激發與強化學習動力技術 ” 、 “ 學習評價與反饋調節技術 ” 、 “ 系統思考技術 ” 這六大學習技術,使每個同學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提高。並將本課程中獲得的高效學習經驗和體驗遷移到其它各門課程的學習中去!

在本課程的學習目標與評價體系中,不僅包括掌握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強調積累各種高效學習的美好情感體驗,加深對自我和他人的理解,並努力實現自我超越!

《學習科學與技術》教學大綱

一、大綱說明

(一)課程性質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化社會的逐漸成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成為資訊時代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學習科學與技術》是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培養適應資訊時代需要之學習與創新能力的跨專業公共選修課(不是僅僅學習計算機和網路操作技能的技術類公共課),旨在使高校師生儘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位化生存新環境,了解和體驗信息文化環境下新型學習模式,拓展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時空,為培養新一代文理兼備、緊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合格本科畢業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課程綜合了國內外關於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在教學中不僅注重理論學習與學習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和改善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而且將學習與科研相結合,師生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共同開展對學習的研究調查,將對學習科學的研究納入大學課堂。我們將努力使這門課程成為推動資訊時代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舞台和實驗研究基地,成為讓高校師生了解和體驗信息文化環境下新型學習模式的視窗。

(二)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了解學習科學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信息技術、腦科學等方面關於學習的理論,較系統地了解和研究當前國內外學習理論與方法的新進展。學習和培養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習觀、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

更主要的是通過半年的學習,使每個同學認識和反思自己十五年的學習經驗與習慣,較深刻地了解和認識自己學習的類型與特點,運用新的學習觀念與方法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克服學習的障礙,激發學習的創造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高效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使每個同學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提高。

(三)教學時數與教學方法建議

本課程的教學安排在第一學期,每周2學時,共 36學時。

本課程採取講授、自學、研討、調查研究與學年論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講授以介紹課程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為主,壓縮講授時間;學生採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與團隊協同學習以及各種形式的研討與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習科學範疇體系的總體把握與分專題深入研究結合,學習科學的探究與學習技術的修煉相結合,鍛鍊資訊時代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造性實踐能力(如讀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選題能力,蒐集整理資料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套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答辯能力等,尤其要注重探索在多媒體和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以上能力和方法和技能)。

本課程的學習與教學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更新學習觀念,了解本課程學習的特點、要求,研究和評價歷屆同學的學習成果,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畫(1-3周);

第二階段:了解和初步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選擇研究課題並組建學習團隊,建立個人與小組學習主頁的基本框架(4-5周);

第三階段:分專題進行自主學習與團隊研究性學習,了解學習科學的新進展,理解和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並聯繫實際套用學習科學的成果改造自身的學習和大學的教學活動,掌握在大學課堂中研究學習科學的方法(6-12周);

第四階段:在交流、總結、反思、評價考核中修煉六大學習技術,充實和完善個人、小組、班級的學習主頁和學習資源庫,並在跨學校的交流中完善課程網站,寫出課程論文(13-18周)。

(四)學習評價

本課程採納多元智慧型評價理念,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評價手段,採用過程評價與成就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個人學習成果評價與團隊學習成果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方式。主要評價內容:

1.學年論文:《學習個性和學習能力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要求作成多媒體報告或網頁的形式)。

2.借鑑國外教育評價前沿正在探索的“資料夾”式的評價模式,每個學生將在本課程學習期間所做的所有工作總結整理成個人的“資料夾”,並進一步製作成個人和課題組的網上學習主頁。

3.團隊和個人的專題研究性學習成果。

(五)課程使用教材

課程教材

名稱:《學習科學與技術》

主編:桑新民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年9月

二、大綱文本(教材的章、節)

導 論 培養具有創造性和健康個性的終身學習者

一、大學生為什麼要學《學習科學與技術》?

二、本課程的主要特色與創新

三、怎樣學好這門課?

第一單元 資訊時代學習方式的歷史變革

第一節 人類正在步入資訊時代

第二節 人類學習方式及其歷史演變

第三節 信息素養和教育目標模式的時代轉變

第二單元 學習究竟是什麼?

第一節 經驗中的學習概念及其演變

第二節 西方心理學對學習研究與認識的深化

第三節 教育學視野中的學習定義

第三單元 人是如何學習的

第一節 讓學習科學的前沿探索進入大學生學習的課堂

第二節 感覺與記憶的重新解讀 ——學習入口處的重大發現

第三節 從記憶和複述信息到發現和使用信息 ——“求知”意義的時代轉變

第四節 在反思性學習中發展元認知能力 ——— 提高學習的自我監控水平

第四單元 學習的類型與學習者的個性差異

第一節 學習的分類

第二節 學習者的個性差異

第五單元 學習評價與學習效率

第一節 學習評價——為學習照鏡子

第二節 學習評價技術

第三節 追求高效率的學習

第六單元 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技術

第一節 從個體學習到團隊學習

第二節 在團隊學習中創建學習型組織

第三節 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策略與藝術

三、參考書目與教學資料

1.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編著,程可拉等譯:《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尼葛洛龐帝:《數位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3.桑新民,《步入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中央廣播電大出版社 2001。

4.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劉電芝主編:《學習策略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梁寧建著:《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修訂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8.馮忠良:《結構化與定向化教學心理學原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9.奧蘇貝爾等著:《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美)霍華德.加德納著:《智慧型的結構》,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11.陳紅兵:《學習風格的差異與學習方法》,《學科教育》1995年第2期。

12.熊川武:《學習策略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13.鍾以俊著:《現代學習原理與學法指導》,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14. 美)維克多.P.梅約拉納著,夏漢華,鄭蓓譯:《大學學習指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

15.R·賴丁& S·雷納,龐維國譯:《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6.Linda Campbell, Bruce Compbell著,王成全譯:《多元智慧型教與學的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17.譚頂良著:《學習風格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18.戈登.德萊頓,珍妮特.沃斯著:《學習的革命》,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19.李雁冰:《課程評價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著,吳洪健、倪男奇譯:《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21.W.James Popham著:《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22.大衛·W·詹森等著,劉春紅,孫海法編譯:《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在教與學中組建有效的團隊》,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言根主編:《學會學習——大學生學習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24.Ellen Weber著:《有效的學生評價》,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25.Barry J. Zimmerman 等著,姚梅林等譯:《自我調節學習》,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26.Scott G. Paris, Linda R.Ayres著,袁坤譯:《培養反思力》,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27.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著:《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吳洪健,倪男奇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8.派屈克·蘭西奧尼:《團隊的五種機能障礙》,遼寧教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2版。

29.彼得·聖吉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30.http://www.ceoforum.com

31.http://www.ttrc.doleta.gov/SCANS/work.html

32.Richard W.Riley.e-Learning: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Dec.2000.

33.big6: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http://www.big6.com/showarticle.php?id=1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