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
《媽祖閣賦》是一篇辭賦徵文作品,作者是福建學者型作家王鴻。媽祖閣、媽祖文化研究院徵文啟事後,福建作家王鴻根據自己對媽祖文化的了解創作了《媽祖閣賦》。媽祖閣有兩處,分別是澳門媽祖閣和莆田的媽祖閣,本篇賦文所描寫的是新竣工的莆田媽祖閣。文中開頭點出媽祖閣在莆田麒麟山建成,點出寫作原因。第二段追溯和懷念媽祖的歷史和風采:“翩翩乎如洛神之渡水,飄飄乎若帝女之御風。”兩句烘托出媽祖的形象。在其後三段,對當地歷史與媽祖廟作了回顧,繼而用自然景象襯托描寫媽祖閣建成和竣工,最後描繪媽祖閣的人文景觀。
《媽祖閣賦》是一篇優秀的作品,本篇賦文創作結構嚴謹,行文自然流暢。在敘述中突出媽祖文化,緊緊扣住主題。在對媽祖閣的自然景觀描寫中這樣寫道:“時維九月,節系重陽。檻菊香濃,秋光正好。”有《滕王閣序》的風韻。“縱一葦而凌萬頃,登湄峰而別浮生。”則有《前赤壁賦》的風味。對古代辭賦精品能靈活巧妙地化用,顯示出作者紮實的古文功底。再如:“人事非,女神在;星斗換,百業興。”這樣的三言句式令人聯想到《阿房宮賦》。“此閣與海天爭色,斯神與日月齊輝。”這樣的句子增強了《媽祖閣賦》的表現力。此篇堪稱佳作。
相關背景
一、媽祖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後。
媽祖閣: 原名天妃宮、正覺禪院,相傳由居澳的福建鄉親創建,向由漳州、泉州、潮 州鄉親組成的“三州同鄉會”值理會管理。媽祖閣是本澳三大古廟之首,創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葡人尚未來澳便已經存在,是澳門開埠的歷史見證。葡人抵澳之初於廟前涉頭登岸,並以“媽閣”之閩語一音轉為“馬 交”(MACAU)-成為澳門的又一別稱。媽祖閣向為遊人必到之處,歷來香火鼎盛。平時也專設鞭炮燃放區,經常紫煙瀰漫,一派祥和。
三、莆田媽祖閣
媽祖閣:位於媽祖城的西側麒麟山之巔,與湄洲媽祖祖廟、港里祖祠、媽祖城連成一體,將成為媽祖故里的又一傳世景觀。媽祖閣主體四層,總高32.3米(紀念媽祖誕生日農曆三月廿三),總建築面積為2274.9平方米,媽祖閣工程於2006年12月5日正式動工建設。 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說,莆田是媽祖的誕生地,在媽祖故里興建一座以“媽祖”冠名的閣樓,將直觀形象地展示莆田歷史文化和媽祖文化的豐厚積澱。
作者簡介
王鴻,男,1974年冬出生於莆田沿海。哲學專業研究生。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已在《詩刊》、《散文百家》、《福建文學》、《新民晚報》、紐約《世界日報》等國內外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等逾60萬字,並被多種文集選載。主要作品有:詩集《一棵海邊的樹》;中短篇小說《送秋》、《鳳凰庵》、《此生彼岸》;歌詞《相聚在媽祖故鄉》、《海岬謠》等。業餘致力於媽祖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創作了不少與媽祖有關的文藝作品。其中《相聚在媽祖故鄉》(印青作曲)2001年被定為第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主題歌,2006年被選為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赴福建“兩岸情緣”慰問演出結尾主題曲。
賦文欣賞
媽祖閣賦作者:王鴻
天下名樓,最著者四:滕王、黃鶴,顴雀、岳陽。勝景與絕唱相融,山川因人物增色。或曰此外無樓矣。然則千載之後,閩中海濱麒山(1)之巔,新竣媽祖閣一座,謁者如雲,聲播宇內,儼然又一傳世大觀也。
媽祖者,即世傳海上女神林默也。越千年而功彌著,世時新而德愈彰。信眾多至億萬,恩澤披於四海。溯其先世,忠烈事國,頸豈頑奴砥石(2);觀其族范,詩禮傳家,人皆賢良冶心。生而不啼(3),似嫌世間多悲淚;少有宏願,只為海上無危檣。窺井得符,始以素行濟世;乘席渡海,頻於險波救難。挽帆髻(4)以明志,舉紅燈(5)以照夜。翩翩乎如洛神(6)之渡水,飄飄乎若帝女(7)之御風。履狂濤而無所懼,歷九死而終不悔。竟矢志不嫁,寓世凡廿八載(8)。
時維九月,節系重陽。檻菊香濃,秋光正好。縱一葦而凌萬頃,登湄峰(9)而別浮生。日下徘徊,仍眷故園之海;雲間回首,猶存女兒之心。鄉民於羽化處立廟祀之,自是神跡屢顯,慈航長降。海宇清而萬民仰,香火分而五洲同。鄭和使西,盛言護佑之德(10);施琅平台,極推濟師之功(11)。自宋以降,歷朝褒封多不勝舉,至極(12)而無以復加之。近世戰亂,兩岸暌隔。枕濤聲而分骨肉,望海水而老新婦。四十年後,獨信眾越樊籬而啟直航(13)。春暖冰消,重返猶辨庭樹;喜極涕下,相逢疑非故人。赴祖廟朝聖者絡繹不絕,和平女神之稱傳焉。人事非,女神在;星斗換,百業興。為彰神德,廣布靈氛,主政者於故里麒山倡建媽祖閣。一呼百應,經冬而成。環煙波而臨東海,據高岬而瞰廣灣(14)。長風萬里,潮音時聞。千鷗翔而岸沙白,百帆舞而汀樹青。東望浮曦(15),紫霄騰氣(16);西眺吉蓼(17),玉帶橫江(18)。近海觀日,猶指抗倭之所(19);遠浦歸航,尚傳系蓼之舟(20)。感天地之有情,覺造化之無窮。尋跡古港(21),恍見秋潮卷雪;登舫新渡(22),遙賞湄嶼丰姿。綠錦遍披,桂樓棋布。聖殿(23)掠龍宮之美,山勢盡蓬萊之奇。一水咫尺,可望可即;祠廟相對(24),本系一家。而今圍海築城(25),共締大觀,冥然中亦媽祖之佑乎?
而斯閣崔巍,獨聳岬端,飛檐流丹,畫棟連雲。沐靈光而留聖跡,發馨香而駐精魂。更兼漫山蒼翠,遍野芳菲;神安人悅,佳景天成。四方至,兩岸歡。敘情緣於膝下,望歸帆於雲間。玉階摩肩,不問他鄉之客;高閣謁聖,皆懷赤子之心。富貴者登臨,當思少欲利生;貧弱者登臨,鹹念慈懷浩蕩。得意者登臨,可醒榮辱進退;失路者登臨,能使添勇知返。舉凡心誠,皆有所獲。因謂:至德成聖,至善為神。此閣與海天爭色,斯神與日月齊輝。若論山川形勝、文採風流,天下可舉名樓多矣。倘辯護國庇民、彰善癉惡,則世間獨此一閣也。
※時丁亥年秋,莆陽王鴻拜撰。
賦文注釋
(1)麒山,俗稱麒麟山,位於莆田沿海忠門半島南端山柄村。
(2)頸豈頑奴砥石:典出林默七世祖林蘊,莆田九牧林始祖林披第六子,字夢復。唐貞元四年(788)以明經及第,授集賢殿校理。貞元十六年(800),韋皋任西川節度使,辟蘊為推官。皋卒,劉辟代之,據地謀反。蘊力諫,辟怒欲殺,命行刑者以刀磨其頸脅迫,蘊寧死不屈,怒叱曰:“死即死,吾頸豈頑奴砥石耶?”辟懾其大義,終不敢殺。及辟敗,蘊名重京師。卒後追謚“忠烈”。其後裔一支移居湄洲灣北岸浮洲埔,曾建“忠烈”牌坊以紀念,“忠門”地名由此而來。
(3)生而不啼:世傳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960)農曆三月廿三日,出世至滿月從未啼哭,故取名默,人稱默娘。
(4)帆髻:林默首創之梳頭法,髮髻呈船帆狀,故稱帆髻。至今流傳。
(5)紅燈:相傳林默生前常駕舟出海,救助海難,夜晚高舉紅燈,指引船隻進港避風。及逝後,海舟危難,也有禱必應。清代福州陳壽棋《天后傳》云:“澤中風雨晦暝,夜黑如墨,每於檣端見神燈示佑。”
(6)洛神:傳說中洛水之神,古人言名宓妃。參見曹植《洛神賦》。
(7)帝女:天帝的女兒,引喻天女。與前文“洛神”均借喻媽祖姿容之美。
(8)寓世凡廿八載:世傳林默逝於宋雍熙四年(987)農曆九月初九日,時年二十八。
(9)湄峰:湄洲島最高峰,處島北部,即今祖廟山,海拔高93.7米,頂峰立有巨型媽祖石雕像。
(10)護佑之德:據福建長樂出土之明代航海家鄭和與王景弘等所立《天妃靈應之記》碑載,鄭和七下西洋中,船隊曾遭遇颶風、海寇劫掠及受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陷害等,每次皆賴媽祖神靈庇護而脫險。文中稱:“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11)濟師之功:據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水師提督施琅以三萬舟師駐莆田平海,候風謀取台灣。正遇乾旱,軍中缺水。適平海天妃宮前有一廢井,已乾枯,因祈於天妃,令人淘之,果得泉涌濟師。施琅以為神賜,親作《師泉井記》,並書“師泉”二字,至今猶存。及澎湖得捷,更念神助,乃奏請朝廷加封。
(12)至極:據史料,宋、元、明、清數朝對媽祖褒封多達36次,封號由夫人、妃、聖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而無以復加。
(13)直航:1988年,國務院批准湄洲島對台胞開放。次年5月6日,台灣宜蘭縣蘇澳南天宮董事會組織20艘漁船224名信眾,衝破重重阻力,從海上直航湄洲島朝聖,開創自1949年後兩岸大型船隊直航的先例,海內外反響巨大。
(15)浮曦:從海面浮起的晨曦。此處也暗指半島東南部之古地名浮曦,今稱莆禧。
(16)紫霄:即東仙紫霄洞,位於半島東南部東仙村煙墩山上,山上石奇林密,古人云有紫氣升騰之象。為當地風景名勝。
(17)吉蓼:古名系蓼,雅稱吉江、吉城,今稱吉了。位於半島西南部梯吳村華胥山麓。宋熙寧四年(1071)始建系蓼寨。明洪武二十年(1387),改稱吉蓼寨。明、清兩代,曾為莆田沿海商業繁華之地,後幾經興替,寨城廢毀。自然人文景觀頗多,古有十八景之稱。
(18)玉帶橫江:相傳古時,蓼城華胥山前常因天氣變異出現蜃景,光彩奪目,如玉帶橫於海上。亦稱蓼城蜃氣,為十八景之一。
(19)抗倭之所:指當地著名的莆禧抗倭古城。莆禧自古為海防要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設興化府平海衛莆禧所,為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年(1387)始築所城,居民多為軍戶。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犯莆田全境,府城與平海衛城相繼失陷,唯莆禧所城被圍五十餘日而不陷。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系蓼之舟:古時吉蓼一帶海岸長滿水蓼,商舟漁船停泊於此,船工多系纜蓼草上,故稱系蓼。吉蓼地名由此演化而來。
(21)古港:指賢良港,古稱黃螺港,傳為媽祖誕生地。為唐宋時莆田地方的主要通商港口。今尚存宋古碼頭數百米。相傳秋季漲潮時碧濤拍岸,浪卷如雪,聲似雷鳴,號稱“螺港秋潮”,為莆田沿海勝景之一。
(22)新渡:指文甲輪渡。原陸地往返湄洲島皆經賢良港碼頭,1974年文甲碼頭建成與湄洲通航後,賢良港碼頭漸廢。目前文甲客運碼頭系1997年重新修建。
(23)聖殿:指湄洲媽祖祖廟建築群。
(24)祠廟相對:指賢良港天后祖祠與湄洲島媽祖祖廟,二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均為媽祖文化發祥地的標誌性建築。
(25)圍海築城:2004年,莆田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媽祖故里規劃建設媽祖城,旨在進一步弘揚媽祖文化,加快湄洲灣港口城市建設進程。規劃選址位於忠門半島南端媽祖故里附近地帶,與湄洲島隔海相望,規劃定位為“具有東南沿海風貌的花園城市、現代城市、旅遊城市、文化城市、水上都市”,按照近、中、遠期階段性目標有序推進。近期致力於5.68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前期圍海路堤工程已於2005年5月1日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