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全球腦》](/img/3/31e/nBnauM3XycDM5gDOwMTO5kTO4ITMyYTN1YDOwADMwAzMxAzLzk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作者:楊友三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2010-1-1
版次:1
頁數:213
印刷時間:2010-1-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46316345
包裝:平裝
內容提要
全球腦思想,可以簡潔地概括為:地球是一個腦,每個人是一個神經元。在本書中,筆者將邀請讀者共同探索全
![(圖)《全球腦》](/img/7/80b/nBnauM3X0QjM5UDN4kzN4gzNzITM0QzNzQzMwADMwAzMxAzL5c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球腦所具有的地球智慧型,並以此為線索,逐漸揭示出人類社會運行和發展所遵循的本質規律,以及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被看起來混亂、黑暗的社會現象所困擾,那就請你翻開本書,它或許會向你展示其秩序、光明的一面!
如果你覺得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或者感覺難以處理人際關係,那么也請你閱讀本書,或許你可以發現自己的真正價值,去善待周圍的人,
當然也會得到同樣的回報。
如果你對新知識感興趣,那么你更應該看一看,因為它完全是介紹新思想的書籍。
書稿特色
全球腦思想由來已久。很多人使用不同名稱描述了該思想,例如全球意識(global mind)、超啟示(hyper-enlightenment)、智慧圈(noosphere)、行星腦(planetary brain)、社會腦(social brain)、超腦(super-brain)、世界腦(world brain)。在國際上,已經出版的書籍達數十種以上,並成立了專門的全球腦小組(Global Brain Group)研究該思想。在國際上,此類書籍擁有良好聲譽,其中在亞馬遜網上書店的讀者評價平均在4.5(滿分為5)。在國內,僅有《人的現象》和《地球腦的覺醒》兩個譯本,它們是由海外華僑翻譯的。在一些雜誌上,可以看到簡短的全球腦思想的介紹。所以本書有可能成為第一本由國內寫作的關於全球腦思想的書籍,具有良好的銷售前景。全球腦思想是一種類似於進化論的基礎理論,它可以套用於廣泛領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董光璧先生舉辦了題為《地球腦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其他文章包括《Cyborg與全球腦對人類與社會的衝擊》、《超文本•全球腦•內爆——網路世代思想生產的社會學考察》、《網路傳播演進與全球腦的形成》等。可以預見的是,必將有眾多的研究人員將全球腦思想融入到本專業的學術體系中,他們需要全面介紹該思想的書籍,與《人的現象》、《地球腦的覺醒》以及朗西斯•海拉恩(Francis Heylighen)所編寫的全球腦常見問題相比較,本書的不同之處是參照人腦的特點對全球腦作了詳細的分析,其中包括演化過程、思維、理智等十幾個方面。
作者簡介
楊友三,20世紀70年代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現居上海。身處都市霓虹,酷愛科學、哲學,雖不能至,心往向之。在心理學、哲學領域頗有研究。著作、論述散見於各報刊、雜誌,翻譯了大量有關全球腦話題的作品。近年來潛心研究新思維,《全球腦》一經各網站連載,好評如潮,被讀者廣泛轉載。
編輯推薦
風靡全球的新思維,網路點擊量過千萬。
21世紀,人類最大的進化是把指著天上尋找上帝的那隻手收回,然後放在自己的心上。這就是人類新的意識革命,拯救自己的救世主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作者後記
每一天我最開心的是,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找到改進的方法。
對於第一次寫書的我,感慨還是頗多的。在長達兩年半的時間裡,一點一滴地積累,不斷進步,終於讓自己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內獲得一定突破。為什麼我會寫下這本與全球腦思想相關的書呢?這不能歸因於一時的突發奇想或是心血來潮,而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是:兒時到現在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它們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寫作的動力。那就讓我從最開始講起吧!
1975年,我出生了。在那個年代,中國的絕大多數家庭都比較貧窮。但是對一個兒童來說,顯然不會意識到這么多,相反,卻是懷著好奇的心理去逐漸認識周邊的事物。上學之後,才真正接觸比較廣泛的知識,逐漸地了解和認識科學的含義,並被其理性的分析和持續探索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當時最崇拜的人物應該就是科學家了。
在早期的學習階段,由於常常受到老師表揚,所以增強了自信心,並培養了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而這一習慣顯然終身受益。隨著年級增長,國小、國中、高中,由憑藉對知識的興趣而學習逐漸演變為疲倦地接受應試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忽視了青少年各自的長處,降低了探索的興趣,使他們在千篇一律的初級知識中繞圈子。這個有限的知識體系與人類所創造的巨大科學系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很多有潛力的學生不得不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應對永無休止的考試上。顯然這不會獲得任何科學成果,而僅僅是獲得升學的機會。
自從上了高中之後,我對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逐漸失去興趣,成績也隨之直線下降,並在高三時達到最低點,只是期待著能夠順利升入大學,雖然我的考試能力讓這樣的想法越來越難以實現。也許某個並不存在的樂於助人的神在暗中提供了一些幫助,我僅僅是懷著美好的期望而不是刻苦地演算習題就取得了比較理想的高考成績,使我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高高興興地去大學報到。
大學時所選擇的專業並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但是安靜的圖書館卻吸引了我。在開架閱覽室,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翻閱各種書籍,當然也沒有什麼目的性,就算是廣泛閱讀吧!其中經濟、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使我在不斷的反思中形成了自己對社會運作的理解。為什麼經濟發展了,貧窮仍然存在?為什麼不同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社會制度以及經濟運行方式?為什麼大家都珍惜自己的生命,極力避免自己突然死亡或者成為殘疾人,但是卻無法避免戰爭的發生?我總是在思索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並努力尋找其內在的規律。
偶然看到協同學等系統科學方面的書籍,讓我可以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像人類社會這樣複雜的現象。在1997年離開大學之前,當時沒有聽說過網際網路,校內的計算機上除了有固定的軟體以外無任何吸引人的內容,而我也從最初接觸計算機時的好奇很快轉變為喪失興趣。後來偶然看到神經網路計算機方面的書籍,才知道此類計算機在未來最有希望模擬人的智力。於是就開始尋找相關文章來閱讀,但是其中含有大量複雜的方程,根本無法看懂,只能了解一些皮毛。另外,它僅僅是有希望模擬人的智力;已經獲得的成果與真實的人腦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也無法從根本上縮小這個差距。由於以上原因,我放棄了參與此類科學研究的想法,認為自己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
我是一個喜歡聯想的人,總是積極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同時在想像中用一種事物替換另外一種事物,以此來看看是否有令人感興趣的事情發生。在高中時我就在想,我將在人類社會中擔任怎樣的角色?用什麼來比喻更合適?“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我是一顆螺絲釘”,這是當時某些人所期待實現的或者被灌輸的人生價值。但是,我不想成為一塊磚頭,也不想變成螺絲釘。我是能夠思考的,應該更像一個神經元,這樣才更恰當,而人生也會變得更有意義。假設整個人類社會可以想像為一個腦的話,那么或許我就是一個神經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想法是純粹的幻想,而且十分簡單,沒有詳細的推理過程。但這看似簡單而無具體意義的幻想,卻以潛意識的形式長期潛伏在我的腦中,並且時刻期待被驗證以及與人分享的機會。
在1998年,我來到上海,最初以銷售工作謀生。當時或者更早一些的時候,一些媒體開始報導網際網路在國內的發展狀況。其中有幾個學術機構陸續接入網際網路,而少數學者則嘗試通過它與國外通信。接下來,上海開始招聘與網際網路相關的職位,但是懂得相關技術的人員卻極為缺乏,所以略知一二的人便會被錄用。就這樣,網際網路逐漸在中國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電腦開始與這個環球的網路相連。
我突然感覺到,這些電腦不正是以自組織方式聯結成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嗎?與人工智慧相比,這個全球性的體系不是更容易模擬人的智力嗎?由於在大學階段所了解的神經網路概念依然清晰,所以這兩個問題在我看來都將得到肯定的答案,一個已知最大的智慧型系統形成了。不久以後,我意識到,電腦在網路中只是在被動地處理信息,而真正驅動它的是操作電腦的人,我們才是神經元。
當人工智慧領域的進展相對緩慢時,一個超級神經網路卻突然出現,並快速發展。雖?我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卻找不到自身對於這個網路的價值,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旁觀者而已。而對於了解神經網路概念的人來說,把網際網路當作一個神經網路來看待,這樣的觀念還是比較容易形成的。換句話說,想到這一點的人可能難以計數,所以我覺得即使想到它也算不上有價值的發現,同時依然將自己的精力完全用在謀生上。
那時我對網際網路非常好奇,希望可以參與其中的工作,但是我連一台電腦都沒有,所以也就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打算。然而這樣的好奇心卻不斷增長著,直到有一天我下定決心,進入網際網路行業。就這樣,我先在訓班學習了網頁設計,然後經過持續努力終於開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當時的想法是,即使我無法進入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領域,但是如果能夠多做網站,推進它的發展,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在2002年左右,我總是把人類和網際網路的聯合體想像為一個環繞地球表面的大腦皮層。到了2004年,即使藉助於搜尋引擎,我也無法找到類似的觀念。難道這么幸運,只有我一個人想到了?顯然,客觀分析後這是不可能的。即便我知道自己並不是該想法的開創者,但還是決定建立一個網站以業餘的方式來傳播它。想來想去,決定用地球神經網路這個?稱,並申請了域名earthnn.com。之後,我在該網站發表了一個十分簡單的文章來描述相關的概念。
盤點生活勵志書籍(四)
人生需要學習,人生需要智慧,人生需要奮鬥,人生需要勵志,讀一讀生活勵志圖書,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