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北芪,又稱恆山黃芪(渾源黃芪)。產於中國北嶽恆山,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以名貴特產進貢於朝廷,它是國內綠色保健品種的佳品,也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名貴藥材。
黃芪有兩種:內蒙黃芪和膜莢黃芪。而質優用多的內蒙黃芪主產地就在著名的北嶽恆山山脈,在這座聞名中外的塞外名山上,因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尤為適宜黃芪的生長。主產於恆山山脈海拔1500――2000米的半陽坡、陽坡地帶,這裡的土壤疏鬆,多為草甸土,土中伴有大量的石英砂,深土層松,有機質豐富。同黃芪伴生的有少量的小灌木、雜草及多種草本藥材植被,通風透光好,無環境污染源。常年最高氣溫25℃到28℃,最低氣溫―30℃到35℃。日照時間2800至3000小時。由於氣候寒冷,生產緩慢,渾源黃芪一般生產六七年才能采刨、加工、運用。特殊的地理和生長環境,使這裡產出的黃芪條直、粉大、皮白、芯黃。它和其他地方的黃芪有什麼區別?也就是好在哪裡呢?從直觀上看主要有三點:首先是粉性和植物纖維的不同。渾源黃芪以粉性為主,揉碎後大部分是粉末,而其他地方的黃芪揉碎後植物纖維所占的比例大;其次是色澤的不同。黃芪一般是皮白內黃,其他地方的黃芪經過加工曬乾後不論是皮部還是木部,都變為白色,而渾源黃芪則不會變色;其三是質地的不同。一般的黃芪加工切成小段後用手揉搓就會出現裡面的木質部脫皮出來的現象,而渾源的黃芪則不會,從渾源黃芪的含量上,經農業部參茸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檢驗,其總糖含量21.19%,是技術要求的265%;浸出含量30.4%,是技術要求的152%。渾源黃芪最大的特點總皂苷含量高,2000版藥典規定黃芪總皂苷含量不得低於0.04%,目前查明渾源黃芪皂苷的含量都在0.16%以上,最高的、最好的能達到0.38%,這一點是渾源黃芪最大的特點。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渾源黃芪被中醫界推崇為傳統地道黃芪。
黃芪又是最常用的大宗中藥材之一。其主要成份為:多糖、黃酮苷、粘液汁、苦味素及少量微量元素。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改善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調節、抗腫瘤、抗輻射、保護肝腎、抗衰老、調節血糖、利尿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是當前中醫臨床處方和中成藥中用量最大的中藥之一,素有“十藥八芪”之稱。隨著黃芪研究的深入,科學家不斷發現黃芪新的藥理作用,近年來不斷有以黃芪為原料的二類、三類新藥獲得批准。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預防、保健意識日益加強,黃芪除了藥用外,已大量用於各種保健藥品和功能食品。
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芪性溫、具有補氣不足、活血壯脾、固表止汗、生津止渴、清五臟惡血之功效。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感冒、小兒支氣管哮喘、A型肝炎、B型肝炎、腎炎、病毒性心肌炎、腰酸腿疼等症。經藥理化驗證明恆山黃芪含蛋白質、澱粉酶、核黃素、β-谷留醇、微元素硒、亞麻酸二十一種胺基酸。有鐵、鈣、磷二十多種營養成份。經常服用具有增強免疫功能和抗衰老、抗癌、抗病毒、調節血糖、利尿、改善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都有較好療效。實乃有祛病養身、益壽延年之功效,是饋贈之保健佳品。
黃芪還可用於燉肉、燉雞、泡酒、燉湯、燒菜煮粥等膳食添加。按湯水容量多少酌情攝入,一般每500克加30克,藥用請遵醫囑。
黃芪之鄉
山西省渾源縣是中國黃芪之鄉。全縣黃芪面積33萬畝,世界頂級黃芪—正北芪的產地。該縣的恆山山區,最適宜於種植黃芪,山下的渾源縣已成為我國的黃芪之鄉。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中藥材,又是人們烹肉、泡酒、作菜、煮湯的佳肴。它的特點是條長順直,皮光纖細,色澤黃亮,粉性大,空心小,是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的“正北芪”。
李時珍《本草綱目》列其為“本經上品”“補藥之長”。因主產於北嶽恆山山脈而著名。黃芪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天然生長的一種綠色藥材,具有藥性強、品質純、粉性足、無污染等特點。 恆山黃芪來源於豆科植物膜莢黃芪或蒙古黃芪的乾燥根,是種名貴中藥材。
據《中國藥典》記載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現代醫學表明,黃芪化學成份眾多,主要含有皂苷類、黃酮類、多糖類及多種游離胺基酸等有效成份。是現代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綠色保健品。 主要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腫、增強肌體免疫力,調節代謝等功能。既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又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它具有纖維細、含粉量高、油性大等特點。其北芪製劑可增強人體的免疫等功能,對造血功能的恢復、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腎臟疾病的治療均有顯著的療效,同時,對抗衰老抗病毒、抗癌均有抑制惡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