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幣製造者》

《偽幣製造者》

《偽幣製造者》是紀德最後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在紀德的創作生涯中,北非之行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旅行中,紀德患重病,後康復,由此他認為自己是獲得了新生,“他覺得過去自己的生活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太多的道德考慮束縛壓制了官能的感受”從此,紀德的創作走向成熟。

基本信息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小說《偽幣製造者》和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偽幣製造者》。

1、《偽幣製造者》是20世紀初法國作家紀德唯一的長篇小說,它以嶄新的創作技巧開創了法國小說的新局面。它從純小說藝術主張、多視角敘事入手,紀德在《偽幣製造者》對於處理生活真實和藝術虛構的創作技巧上作出了極大貢獻。

2、奧地利影片《偽幣製造者》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描述的是納粹集中營中的戰俘。故事發生在1936年納粹分子命令集中營中的犯人大量偽造外國貨幣,妄圖以此來破壞英國的經濟。薩利就是參與這起行動的人。

內容簡介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
《偽幣製造者》是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發生在1936年納粹分子命令集中營中的犯人大量偽造外國貨幣,妄圖以此來破壞英國的經濟。薩利(卡爾·馬克維斯飾)就是參與這起行動的人。納粹期間,他先是柏林過著聲色犬馬的日子,金錢、女人和酒宴。警察督察長FriedrichHerzog(大衛·史崔梭德飾)將他逮捕之後,他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很快就被送到了毛特豪森集中營,薩利在那裡顯示出特殊的才能於是又被轉到了柏林北部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在他來到這個地方的同時,他又再次與Herzog面對面,此人來這兒是為了執行一項秘密任務的。在所謂的“伯恩哈德行動”(OperationBernhard)計畫下,精心挑選出他的獨特才能,薩利和一組專家被迫製造外國流通紙幣。在這組人員之中,包括了囚犯阿道夫·博格(奧古斯特·迪赫飾),作為補償安排他們住在高級的兵營里。但是當薩利試圖削弱德軍同盟的反對國家的經濟時,阿道夫則拒絕利用自己的才能為納粹利益效勞,而且為了化解戰爭還想在阻止伯恩哈德行動中做出一些努力。面對道德意義上的進退兩難,薩利必須決定是否要開始這項拖延戰爭的行動,或者是冒著生命危險和同在獄中的其他人並肩作戰,這或許是最正確的選擇

故事環境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
故事一開始,是先由柏納出場,柏納發現了他母親寫給另外一個人的情書,他從中猜測出自己並不是阿伯利克·普洛菲當杜的親生兒子,並且以此為機會離家出走,即使他的出走會給普洛菲當杜家族帶來極大的衝擊,柏納也不放在心上。柏納是一個處於叛逆時期的少年,他對於身邊的一切任何事物都附上一種叛逆的意識,小說開始的時候說“一個東西如果不叫你厭煩,你就不會認為它有深度”。小說中年輕的一代對於當時社會上的現實都看得很清楚,並且也對此投以嘲諷的態度,雖然他們心裡很明白現實,但卻又是無力抵抗現實,只能是以犯罪或墮落的方式去反抗一切虛偽的東西,像小說中認為阿芒的形象則是“阿芒在表面裝出的輕蔑嘲諷的表情之一,隱藏著渾渾的焦慮。”

小說的社會環境不是處於基督教家庭,就是天主教家庭,總之,總會有一種冠冕堂皇的信仰呈現在表面,但這種信仰卻又是虛偽的、教條的,在傳統的觀念下,人人都帶著面具生活,進行著骯髒的交易。像奧斯卡·莫林涅在開始時對阿伯利克·普洛菲當杜說的話:“你跟我都十分清楚法律應當是什麼,而實際上又是什麼”,作者就明明白白地將他想表達的思想內容裸露了出來。而且,在全然的宗教氛圍里的人是不現實的,是很容易就陷入虛偽的境地,就像小說中所說的:“人向宗教投得越深,越會失去現實感,失去對現實世界的一切需要,一切欲望,一切愛;他們的信仰的耀眼光芒使他們有目不見周圍的世界,不見他們的自我。”成人接受宗教的荼毒太深了,反而陷入了制度化的狀態,艾杜瓦在日記中說到:“令阿栽斯最痛苦的則莫過於留下了一小段時間讓他有反省的可能。”這表明,成人的思想已然定型了,也很難改得了。

情節發展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
整個小說的情節就像從一個點開始,然後繞圈形成一個圓,接下去就直線發展了,而且也是一個人物接著引出另一個人物的故事,前面沒有任何的鋪墊,這種寫法是有點新穎,但不難理解。柏納離家出走後,寄居在他的朋友奧立維·莫林涅的家裡,當晚兩人睡覺躺在床上聊天時,就引出了奧立維的哥哥文桑·莫林涅的故事,然後接下來又引出洛拉、巴薩望、莉蓮·葛菲利夫人等人的故事,而在開始的那個圓當中有時是藉助艾杜瓦的日記來解釋、交代和補充的,這種寫法很獨特、作用也很大,甚至連現在有些網路小說都使用了這種寫法。故事在柏納睡覺的時間裡進行,就只是一個晚上的時間,中間就穿插著交待了文桑的故事,然後隔天柏納醒來,離開奧立維的住處,在一個公園裡的長凳上又睡著之後,小說的線索又拉到了文桑和莉蓮等人的故事中。當柏納在公園里醒來的時候,他碰到了奧立維和艾杜瓦,這是他們三人第一次在同一個場景出現,只不過這個時候柏納只是遠遠地跟隨著另外的兩個人,之後柏納撿到艾杜瓦丟掉的行李存取票,再私自去取了行李回來之後,小說進行到這裡,又通過柏納閱讀艾杜瓦的舊日記來將之前發生過的故事情節做了個串聯。日記從頭講述了以前的故事,艾杜瓦與洛拉相愛直到分手,艾杜瓦勸說洛拉成為杜維葉的妻子,在洛拉的婚禮上又引出了一些人物,如艾杜瓦的老師拉·柏厚、柏利、斯屈洛維洛、洛拉的弟弟阿芒、洛拉的姐姐拉琪兒、洛拉的妹妹薩拉等人,而這些人物在小說接下來的發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總之,艾杜瓦的日記中如實地記錄了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像對於孩子的成長的日記似的,每個問題出現時不是設法解決,而是記下來,加以研究。艾杜瓦的日記在小說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交待、補充的作用,更是串聯起小說整體的要素之一。

情節發展到了柏納與洛拉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這時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圓,小說之前發生的故事通過柏納的經歷和由柏納閱讀艾杜瓦的日記中全部呈現了出來,並且通過艾杜瓦的日記,柏納成為了整部小說中除了艾杜瓦之後、整體了解洛拉和文桑這兩邊關係、事情人物的人。而小說自第一次的《柏納與洛拉》之後,也就像尋常的小說一樣,按照時間的順序來敘述了。

小說分析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劇照
小說的名稱是偽幣製造者,但在書中出現偽幣的地方只有兩次,第一次是柏納從一個雜貨店老闆那裡得到的十法郎偽幣,後來他把它給了洛拉,就沒再出現過;第二次則在小說慢慢地透露出偽幣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某些陰謀這一節當中,之後就再也沒有真正的偽幣的出現了。說到陰謀,在小說第三卷中,可憐的小伯利在喬治、吉赫和菲菲等人所進行的一項名為遊戲實則陰謀中斷送了生命,只因為吉赫對伯利有種本能的厭惡,就是那種在動物中使強者無情的撲向弱者的本能厭惡,這裡象徵著善與惡的鬥爭吧,只是善最後不敵惡,最後輸給了惡。而小說名稱中的偽幣其實卻是有著象徵意義的,偽幣象徵著傳統的價值觀念、也由觀念想到了生存著的社會上的很多偽裝的人物,像在小說中所描寫的:艾杜瓦開始想到《偽幣製造者》這個名稱時,他最先想到的是他的那些同行小說家,尤其是杜·巴薩望;但逐漸,歸入這個名稱的越來越多。這也說明了,世界是虛偽的,人們尤其是成人世界是虛偽的。

這部小說中有一些人物似乎有同性戀傾向,結合作者安德烈·紀德本身,其實也不難理解,在小說裡面給人感覺有同性戀傾向的人物有奧立維·莫林涅、艾杜瓦、巴薩望這三個人,其中巴薩望是象徵著邪惡的一方,他會引誘少年走向墮落,而艾杜瓦,則象徵著美好的一方,就像小說中奧立維所想的:和巴薩望在一起的時候,他覺得他被誘惑進了地獄;和艾杜瓦在一起的時候,他感覺他身上的美好的東西都表現了出來。

同名電影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
斯戴芬·盧佐維茨基的影片《偽幣製造者》中,金錢推動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即講述在二戰時期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由納粹建立起來的一個最大的製造假幣行動,通過強迫集中營里的犯人來完成,以此達到削弱敵國的經濟實力。在同一類似的背景題材上,雖然無法和其他德語片一樣在情感上引起觀眾的共鳴,《偽幣製造者》卻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提出質疑,關於抉擇、生存和犧牲,而且可以說要比其他任何一部以往的電影,都要把這一問題分析得更加透徹。也許稍許有些過於耗費腦力而缺乏感情方面的影響,這部電影仍然是一部精心製作、演技精湛同時主題具有一定深刻性的佳作。

這部由德國和奧地利合作拍攝的《偽鈔製造者》在2007年柏林電影節上舉行了全球首映。該片由奧地利導演斯戴芬·盧佐維茨基執導,他表示,他希望拍出的不是一部僅僅講述二戰納粹德國的歷史題材類影片:“我的電影不是一堂歷史課。它反映的只是納粹體系的一小部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中營。我試圖把重點放在世界性主題上。”至於電影的劇本,則是根據阿道夫·博格(AdolfBurger)寫作的一本書《魔鬼工廠》(TheDevil'sWorkshop)改編而來,書中詳細記述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在電影拍攝期間,阿道夫·博格以及另外一位老人,從前正是在集中營里偽造假幣的囚犯,參觀了這部電影的場景布置。同為九十歲的他們,在有關一些史事細節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這兩位上了年紀的倖存者對於某些細節的說法不一樣,例如當時的囚犯睡的床是金屬製成的還是木質的。就連他們在集中營的納粹領導人究竟是一個戰爭罪犯還是他們的救命恩人這個問題上,也各自持有不同的觀點。

影片意義

《偽幣製造者》《偽幣製造者》
這部關於集中營的電影和其他拍攝的這類題材的電影不太一樣。關在集中營里的囚犯們雖然都是一級戰俘,但在片中可以始終能意識倒死亡的威脅從未遠離他們。正如納粹軍官經常警告他們的一句話:不合作也就意味著死亡。導演提出的質疑不再是肉體上的倖存下來而是人的精神和靈魂:在嚴酷的壓迫甚至是死亡的威脅之下,一個人在何種程度上才能夠對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一個人能否允許自己活著只是前提條件是讓別人而且還是不認識的人死去?究竟是犧牲具有價值還是說實際上毫無意義?

很多人也許會在首先就站在了阿道夫的一邊,但是當把他塑造為薩利這個主要角色的對手時,導演斯戴芬·盧佐維茨基十分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把界限劃在了介於正義邪惡之間,並且最終在他們兩人中形成了灰色地帶。《偽幣製造者》通過阿道夫和薩利二元對立提出了不同的問題,他們的關係以及還有參與計畫的其他猶太人,還有管理他們的納粹軍官等等。事實上,影片並沒有給出實際的答案,它展現的主題通過這種容易理解的方式使得建立在二戰納粹時期的背景,就像是《帝國陷落》Untergang,Der(2004)和《希望與反抗》SophieScholl-DieletztenTage(2005)一樣。近年來出現了一批德國新片製作的聚焦納粹德國的影片,其中很多都是敢於打破禁忌,涉及到了一些高度敏感的話題。例如第一部有關希特勒的喜劇片《拜見希特勒》,還有2004年的這部記述了希特勒在碉堡中度過的最後一段歲月的《帝國的毀滅》,被認為是“賦予了希特勒人性”。正如導演自己說的那樣:“現在是另一代人在拍有關納粹德國的電影。如果那些捲入二戰中的人都還活著的話,他們恐怕也都已經90多歲了。這一點允許我們採用一種新的途徑。”

電影花絮

《偽幣製造者》作者
奧地利影片《偽幣製造者》("TheCounterfeiters")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關於此片的五個關鍵事實

1、導演斯戴芬・盧佐維茨基(StefanRuzowitzky)透露,他的祖父是納粹同情者,他的祖國奧地利又一直致力於擺脫曾經的納粹陰影,在這樣的背景下,他一直想拍一部納粹題材的電影。

2、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了猶太人假鈔製造專家薩洛蒙・索洛維什(SalomonSorowitsch)和集中營中其他擁有此項特殊才能的人們被納粹逼迫偽造外國貨幣的故事

3、索洛維什是一個無賴,本不該成為這個大屠殺故事的英雄主角。但是他照顧其他集中營囚犯,並和其他假幣製造者們一道,挫敗了納粹妄圖衝垮美國和英國經濟的陰謀。

4、影片著意關注了這些擁有“特權”的囚徒們的愧疚之心——他們不幸的同胞們在集中營里忍飢挨餓,甚至被帶到毒氣室里毒死。

5、《偽幣製造者》是五部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中唯一一部已在美國電影院上映的。

男主角奧古斯特·迪赫曾在著名的柏林表演藝術學院學習,2000年被歐洲電影推廣組織評為“歐洲電影之星”,2006年被評為當今最重要的德國影星。

本片獲2007年德國電影獎最佳男配角獎,以及多項提名。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PaulGuillaume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國作家,保護同性戀權益代表。

紀德1869年11月22日生於巴黎。他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死於1880年。他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查爾斯•紀德(CharlesGide)。紀德在諾曼第孤獨地長大,在早期已成為多產作家。1895年他母親死後,他與他的表親MadeleineRondeaux結婚,但一直都只是名義上的夫妻。

紀德於1942年離開法國前往非洲,直到二戰結束為止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