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承載著“百年中國夢”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設計無疑被賦予了重大的歷史意義。用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宋春華的話說:“世博會也是世界建築博覽會,某種意義上,我們將國家館建築視作中國推出的‘第一件展品’。”它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國魅力,展現中國人的智慧和氣度的重要標誌性建築。設計實施這“第一件展品”的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何鏡堂教授和他所帶領的團隊。
本書以傳記的形式記錄了建築大師何鏡堂的人生經歷、創作理念、教育思想及其建築作品,展示了何院士豐富的建
【關於傳主】
何鏡堂是從嶺南走出來的著名建築設計師。1938年4月,何鏡堂降生在廣東省東莞市的一個小鎮上。東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僑居在國外的華僑較多,這些華僑掙到錢後,就會在老家建設各種各樣的小洋樓,形成一道充滿異域風情的獨特街景。因此,何鏡堂在上中學時期就對當地的一些新老建築很感興趣,課餘時間經常去穿街道鑽胡同,然後將一些房屋和街道畫下來。當他真正明白了國小語文老師轉述的歌德名句“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的語意後,他又在寫作文時加了一句:“建築是立體的史詩。”那時他心中崇拜的偶像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並萌發了長大後當個建築設計師的理想。1956年夏天他考進了華南工學院(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學習自己所喜愛的建築設計專業,從此,他便與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
何鏡堂創立“兩觀三性”的建築設計理念,探索出產、學、研三結合的發展模式,他所帶領的建築創作團隊,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東教學組團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一大批有重大影響的建築。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建築,一篇篇“立體的史詩”,何鏡堂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他主持和負責設計200多個項目,獲得首屆中國“梁思成建築獎”,獲國家金、銀、銅獎以及一、二等獎31項;200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在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評選中,以13項作品獲獎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並榮獲全國“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在榮譽面前,何鏡堂依然非常謙恭,他認為,沒有最好建築,只有更好的建築。正是緣於他對建築藝術不懈的追求,才能給世界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的建築作品,也正因如此,他才贏得越來越多的鮮花和掌聲。
如今,何鏡堂已過古稀之年,雖然鬚髮已經花白,但是精神矍鑠,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從技術員到教授,再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跨越,一步一次攀登。他竭盡忠誠,一絲不苟,將縷縷情懷融會於張張圖紙中,為多嬌的祖國江山錦上添花。同時,他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建築設計領域的研究專家,他一直非常重視以論文、著作與業界專家、師生分享。出版專著《當代中國建築師何鏡堂》、《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等7部,並在《建築學報》等權威刊物上發表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學術論文。築人生和為世人留下的經典建築
【傳主簡歷】
何鏡堂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東莞
國小畢業於石龍國小
國中畢業於石龍中學
1956年高中畢業於東莞中學
1961年本科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五年)
1961年至1965年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攻讀研究生
1965年至1967年,在華南理工大學任教
1967年至1973年,在湖北省建築設計院工作
1973年至1983年,在北京輕工業部設計院工作
1983年調入華南理工大學
1992年晉升為教授
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被評為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1997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至2004年任華南理工大學學部常委
【精彩摘錄】
回到華工,何鏡堂夫婦首先遭遇的是如何安頓的問題。陳院長曾告訴他們不用為住房發愁,學校答應給設計院4套新住房,可是現在總務處將這整棟住宅樓改作培訓之用,不再分配了。何鏡堂一家無處棲身,只好暫住招待所。過去的老師們很關心他們一家,不時去察看校園裡有無空房再報告給他們,可是何鏡堂夫婦看過之後,不是破敗得無法住人,就是還有人居住。招待所不是久留之處,他們不斷收到逐客令,女兒何苦被蚊蟲叮咬,加上抓撓,胳膊、腿上滿是新疤舊痕,她委屈地向北京的大舅哭訴:“廣州的蚊子欺負我是外來的,我做夢都想回北京【目錄】
引子青蔥歲月
大學時代
名師高徒
一代建築宗師夏昌世
求知若渴
“文革”年月
回鄉路迢
初戰告捷
漸露鋒芒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五邑大學教學主樓
廣西桂林博物館
大都會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
鴉片戰爭海戰館
情系桑梓
東莞市西城樓文化中心
東莞市民廣場
東莞莞城可園歷史片區城市改造
“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
以現代教育理念指導校園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江南大學
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規劃
廣州大學城.華南理工大學新校區
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新校區
華南師範大學南海學院
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
南京審計學院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令心靈震撼的建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理念表達
甲方乙方
一個項目三個大師
建築的力量
全人類共通的意義密碼
專家如是說
扛鼎之作東方之冠
世界的盛會中國的機遇
百年世博夢
中國的“第一件展品”
問鼎“中國器”
橫空出世“東方之冠”
合和
“這件紅衣服不好穿”
“一看,中國的”
“我們要用現代建築語言來交流”
生長.展望
何鏡堂的2008
記憶.希望
繼續這發現之旅
“世紀之窗”天津博物館新館
“石破天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傳統文脈現代品相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贏在團隊
生活值得期待
忙碌而優雅地活著
和美人家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建築之中有真趣
我愛學生學生愛我
成功=勤奮+才能+機遇+人品
勤奮敬業,善於學習
兼收並蓄,勇於創新
敏於行動,敢於競爭
理性務實,追求卓越
以人為本,凝聚合力
管理自我,張弛有道
篤定目標,設計人生
建築之思“兩觀三性”
“兩觀”
“三性”
教育之道授之以漁
學建築先學做人
從無所適從到有所適從
培養建築師的綜合思維能力
鼓勵創新與自我否定
通過實戰工程去提高
捷徑:三到位
關心學生的全面成長
身兼“三員”,修鍊師能
治院方略啟動飛輪
搭建平台指引方向
產學研合體:三贏之道
人才培養:重中之重
“做一百個普通的設計,不如做一個精品”
走向“嶺南學派”
嶺南文化性格及建築特色
嶺南建築思想溯源
挾嶺南建築思想走向全國
“是嶺南的,更是中國的”
華南理工出版社出版書籍(四)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國重點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二十多年來,我社始終堅持為高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服務的辦社宗旨,秉承“服務教育,傳承文明,致力原創,追求卓越”的出版理念,以品牌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建設為依託,發揮學校學科和廣東地域優勢,堅持以學術精品為立社之本,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辦社實力不斷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