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傑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這些敘錄後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整理群書,並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我國目錄學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中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以各書敘錄,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各種學術文化著作的優劣真偽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文化史。
可惜的是,《別錄》、《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都佚失了,你怎么知道它們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和特點,怎么知道它們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內容和作用呢?這就因為《別錄》,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漢書·藝文志》里了。
劉歆與《七略》
《七略》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系統反映國家藏書的分類目錄,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成書於公元前6年,根據當時的國家藏書編制而成。
作者:劉歆
劉歆(約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劉向子。“少以通《詩》《書》能屬文”,成帝時,“待詔宦者署,為黃門郎。河平年間,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講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劉向死後,歆復為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為侍中太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歆嗣父業,繼續校書。王莽篡位後,因謀誅王莽,事泄自殺。
據阮孝緒《七錄序》,劉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別錄》的基礎上,“撮其指要”而成。《別錄》是劉向校書時所撰敘錄全文的彙編,篇幅比較多。《七略》是摘取《別錄》內容成書,比較簡略,所以叫做“略”。《七錄序》謂:“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為名,次六藝略,次諸子略,次詩賦略,次兵書略,次數術略,次方技略”,故稱《七略》。
輯略為說明其他六略的意義與學術源流,闡述六略的相互關係和六略書籍的用途,是六略之總最,諸書之總要,相當於全書的概要。
六略共三十八種,即劉歆對當時書籍的分類。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謂:“劉歆《七略》……首之輯略,以總集諸書之要,則分列品題,實六略耳。班固《藝文志》,增入五家,而省其十家,共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篇,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歆原書三萬三千九十卷,固節其猥冗,僅得十之三四”,“然《七略》原書二十卷,班氏《藝文》僅一卷者,但存其目耳”。
劉歆《七略》早已亡佚,但班固《漢書•藝文志》,刪除《七略》中的輯略,保留了其中的內容,把輯略中的總序列於六略之前,大序列於六略之後,小序列於三十八種之後。在分類方面,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著錄書籍方面,基本上保留了原貌,增加了《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在西漢末年所寫的著作。凡著錄上的刪補,分類上的合併、改移,班固均在自注中註明“出”、“入”、“省”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之處。因此,《藝文志》雖僅得《七略》十之三四,但存其目,還是據以可窺見《七略》之概貌。
編寫
班固是根據《七略》來編寫《漢書·藝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
(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國小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指導作用;
(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後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並蓄的,不象後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
(三)、詩賦略,著錄了辭、賦、歌詩等五類文學作品;
(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
(五)、數術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這裡既有天文曆法數學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也有荒誕不經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風水之類的名堂;
(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捲圖書。它就象一組分類陳列的大“櫥窗”,各種文化、學術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質分別開來,象陳列品一樣有條不紊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分類與簡化
班固將《七略》的《輯略》,也就是《七略》對各家學說著作及流派的論述按其內容分開,作為各略各類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類之後,使論述和分類著錄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班固的一個創新,因為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免省反覆檢尋之勞,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錄同時,就能讀到總論式的大小序。這就象每個大“櫥窗”的總說明書。
班固為了使目錄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對劉歆《七略》的敘錄再次進行簡化,擇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為小注,附於各書之下,它就象大“櫥窗”中每個陳列品上的簡介。比如六藝略論語類中有“ 《論語》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說:“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又“《齊(論語)》二十二篇”,小注便說:“多《問王》、《知道》。”這一來,這兩種《論語》篇目與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漢書·藝文志》就這樣,用分類、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大概面貌,同樣起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在這個學術大“櫥窗”中,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漢琳琅滿目、燦爛輝煌的學術文化的成就與發展。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班固只是憑藉一部《七略》,稍加改頭換面,稱作《藝文志》的。其實,班固也花了許多心血。除了前面提到的分解輯略,散入各類之外,他還補入了西漢末年杜林、揚雄、劉向等數家,使《漢書·藝文志》真正成為記錄上古到西漢的圖書的完整目錄;他還對《七略》中歸類不當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如《司馬法》原入兵書略兵權謀類,班固則改歸六藝略禮類,《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孫卿子》等原既入諸子略,又入兵書略,班固則全部移入諸子類,這就使圖書歸類更準確更科學了。
原因
《七略》為什麼分成六類?
一、《七略》雖亡,而《漢志》俱在,現在就根據《漢志》將《七略》的分類列表如下:
(一)輯略
(二)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國小;
(三)諸子略: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四)詩賦略:屈賦之屬、陸賦之屬、荀賦之體、雜賦、歌詩;
(五)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六)數術略: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刑法;
(七)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二、略:是領域的意思。其《輯略》相當於後世目錄的敘例,與分類無關,所以劉歆的《七略》實將書為六大類,是一種六分法。
(一)六藝略:主要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以及學習經書的基礎讀物。漢武帝獨尊儒術,六藝略因而被列於六略之首,而且儒家也被列於諸子略之首。
(三)詩賦略:賦是漢代特別發達的文體,也為武帝所愛好,武帝時又專門設立樂府以采歌謠,所以詩賦單列一略,並僅次於諸子略。
(四) 兵書略:收軍事著作。在戰爭頻繁的年代,軍事學對於擴充勢力、鞏固政權很有作用,春秋戰國以來此類書也較多,所以列於數術、方技二略之前。
(五) 數術略:重要是天文曆法、占卜星相方面的書。
(六)方技略:主要是醫藥認識方面的著作。但是由於古人對於科學認識的局限性,其中也摻雜得有一些是封建迷信的書籍。
三、《七略》為什麼分成六類呢?
(一) 學術有所不同。《六藝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學。《諸子略》所收為個人及他那個學派的書,是私門之學。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則因為各有專門,必加分列。
(二)校書有分職。劉向是這次校書工作的德主持人,他負責校理經傳、諸子、詩賦,而他不熟悉的兵書則由步兵校慰任宏分校,數術由太史令尹鹹分校,方技由侍醫李柱國分校。
(三)卷篇有多寡。群經、諸子,性質不同,當然應當分開,至於後世史書出於《春秋》,詩賦出於三百篇,然而《七略》卻將史書附在《春秋》之後,而詩賦卻自成一略。源流雖然相同而處理各異的原因就在於篇卷多寡不同。史家之書,自《世本》以下,僅八家四百十一篇,不足成略;而詩賦自屈賦以下,達百六家千三百十七篇,非單獨自成一略不可。
目錄學
目錄學是研究目錄工作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研究書目情報運動規律的科學。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書,以後歷代均有專著。南宋鄭樵有《通志.校讎略》,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讎通義》,更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反映我國古代著述的規模最大、最全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