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過去的危機反應戰略表明,在偵察、識別目標和定下決心進行打擊(例如呼叫空中打擊或進行火力控制)的中間過程太長,導致常常貽誤戰機,尤其是在混有大量平民目標的城區作戰時更是如此。再加上西方國家對人員傷亡非常敏感,極為擔心作戰人員在戰鬥中的損失會帶來國內民眾產生強烈反應或帶來政治上的被動,所以迫切需要一種既能夠遠距精確攻擊又不會帶來人員傷亡,而且費用還要低的武器(現代戰爭的巨額費用使許多國家都感到吃不消)。在這種作戰思想指導下,防區外武器取得了巨大發展。
在防區外武器中游分為兩類:一類是飛彈,一類是攻擊無人機。相對於飛彈而言,無人機更有優勢,因為它使用靈活性要比飛彈大得多。它可以在高威脅環境中作戰而無需擔心人員傷亡問題,而且它還可以在戰場上空長時間盤鏇,從容對目標進行偵察、識別,數據鏈可以將目標信息實時傳送給後方指揮/控制人員,供其分析並制定打擊計畫。如果給它掛上武器,就可以直接對敵方目標進行攻擊。德國阿特拉斯電子系統公司(現萊茵金屬公司防禦電子分部)發展的“泰帆”(TAIFUN)攻擊型無人機就是適應上述要求的產物。
研製經過
德國陸軍裝備的無人機型號不多,不像美國那樣能快速推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無人機。德軍現役裝備的無人機主要是加拿大研製的CL-289遠程偵察無人機和自行研製的LUNA近程偵察無人機。在看到近幾年美軍發動的幾場局部戰爭中,美國無人機所表現出的驚人性能,使德國陸軍在羨慕的同時,也開始下決心研製自己的多用途無人機。
“泰帆”攻擊無人機的研製契約是在1997年由德國聯邦武器技術發展局與德國陸軍簽訂的。德國陸軍對“泰帆”攻擊無人機的任務要求是攻擊敵方縱深的高價值地面目標,如指揮中心、數據處理中心、地面停放的武器等。對其威力要求是要能摧毀這些目標或至少給這些目標造成嚴重破壞,使敵無法再使用。
“泰帆”攻擊無人機的整個發展計畫分為概念論證、技術評估、野外測試、操作評估和定型試驗等幾個階段。由於阿特拉斯電子系統公司在研製、發展和生產無人機方面有著雄厚的技術實力,所以最後的研製任務就交到了它手上。在接到這個活後,阿特拉斯電子系統公司決定以研製中的KZO炮兵目標定位偵察無人機為基礎進行研發,這樣既可以減少技術風險又可以縮短研製周期。果不其然,阿特拉斯電子系統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原型機。而第一套“泰帆”攻擊無人機系統則在1998年就同KZO目標定位無人機一起交付德國陸軍進行測試。到目前為止,“泰帆”已進行了500多次成功的飛行試驗,證明其是一種性能可靠而先進的無人機。德國陸軍打算今年讓第一套“泰帆”無人機系統服役,隨後該型機將投入批量生產。
系統組成和性能
一套“泰帆”攻擊無人機系統由8部發射裝置、數十架“泰帆”攻擊無人機及相應的儲運/發射車、一個地面控制站和部分地面維護設備等組成。“泰帆”攻擊無人機系統的所有設備和儲運/發射車尺寸都按標準化設計。
“泰帆”外形非常怪異,頭部為圓球狀,內裝毫米波或紅外成像導引頭;機身截面為正方形;機翼為兩段,外部為平直翼,翼根及機翼內三分之一為三角翼,翼根與機身融合。為方便儲運,機翼可摺疊;沒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分為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上下兩片,每片尾翼上均有方向舵,而且每片頂部各有一個長長的桿(數據天線);機體後部是推進螺鏇槳。
這種布局使“泰帆”攻擊無人機看起來像是飛機和飛彈的混合體,其優點是可以保證無人機在攻擊時的穩定性。戰鬥部位聚能破甲戰鬥部,可以精確打擊有裝甲防護的目標,而且其爆炸後的破片還能像流彈一樣殺傷面目標。“泰帆”攻擊無人機用複合材料製成,對雷達有良好的隱身能力,使得敵方很難探測和攻擊。
“泰帆”攻擊無人機的主要性能數據:機長2.08米,機高0.9米,翼展2.26米,最大起飛重量160公斤,續航時間4小時,升限4000米,速度200公里/小時,航程大於500公里。發動機為32千瓦的JP8活塞發動機。
作戰過程
在接到由ADLER(德國炮兵司令部指揮和通訊網)數據鏈傳來的作戰任務指令後,首先由操作人員將指令轉為操作程式,然後通過光纖傳給待命的無人機儲運/發射車,在車上會自動將程式下載給無人機。“泰帆”攻擊無人機在儲運過程中機翼是摺疊的,在起飛時,機翼則會自動展開。“泰帆”攻擊無人機的起飛也採用火箭助推起飛,當無人機升空後,助推器被拋掉,機上活塞發動機開始工作,驅動螺鏇槳轉動,提供無人機飛行動力。
當“泰帆”攻擊無人機爬升到巡航高度時,自動駕駛儀控制無人機按預定航線飛向目標區。視預先偵察信息的多寡,“泰帆”攻擊無人機最多可以搜尋2000平方公里的目標地域。在目標區,無人機會不斷的將實際搜尋的目標信息與機上預先儲存的目標數據進行對比。一旦確認,則自動選擇最佳攻擊模式對目標發起攻擊,並能使附帶損傷減至最小。
除了上述這種預先確定目標的攻擊方式外,還有一種隨機攻擊方式。由於“泰帆”攻擊無人機有很強的互動傳送信息能力,所以它能迅速改變攻擊目標的優先順序。通過HF數據鏈,無人機可以和地面控制站進行實時數據傳輸(HF數據鏈有超越地平線能力);而利用UHF數據鏈則可以將當前搜尋的潛在目標的雷達圖像或紅外圖像傳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人員和指揮員根據無人機傳回的目標圖像進行分析,確定好攻擊目標,再通過數據鏈將攻擊指令傳給無人機。無人機在接到攻擊指令後,立即對目標進行俯衝攻擊。在俯衝過程中,導引頭會連續不斷的對目標位置進行修正,以確保無人機能打擊目標的關鍵位置。
作戰能力
德國陸軍近年來一直在對其編制體制進行調整,以適應新軍事革命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減少部隊人數、縮小戰鬥單元、裁撤師級作戰單位改為旅制、加強快速反應部隊建設、注意提高部隊的信息化程度。
“泰帆”攻擊無人機以及KZO目標定位無人機的研製成功,使德軍的遠程偵察、識別、定位和攻擊等能力都將得到很大提高,逐漸擁有了非接觸作戰能力,預示著新世紀的德國陸軍已經闊步向前,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全球無人機大掃描
無人機技術是一項涉及多個技術領域的綜合技術,它對通信、感測器、人工智慧和發動機技術有比較高的要求。如果在惡劣環境下作戰,它還需要有比較好的隱身能力。 |
捕食者無人機 | RQ-7 影子無人機 | 美國RQ-4A全球鷹無人機 | “海神”無人機 | 掃描鷹無人機 | 火蜂無人機 | 獵人無人機 | 暗劍無人機 | “禿鷹”無人機 | 雅克-61無人機 | “巡邏兵”無人機 | “火蜂”無人機 | 蝗蟲小型無人機 | 銀狐無人機 | 索科爾無人機 | 鳳凰無人機 | 波音X-50A“蜻蜓”無人機 | 搜尋者無人機 | “探求者”無人機 | “雲雀”無人機 | CA3“觀察家”無人偵察機 | “治安官”502型無人機 | “泰帆”攻擊無人機 | 哈比無人機 | 陰影200無人機 | “水手”無人機 | 暗星無人機 | 大烏鴉無人機 | “蒼鷺”無人機 | 無偵-5型無人機 | L-29無人機 | MQ-9無人機 |